我是本文的作者,做一点小小的解释:氢能源不适合乘用车,但商用车领域前景不容忽视

【本文来自《石炜:新能源车的赛道很宽、变化很快,中企切不可掉以轻心》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我是本文的作者。看到很多读者对“氢能源”有较强烈的反应,这点倒是在预料当中。

这里也做一点小小的解释。

简单来说,氢能源不适合乘用车,但在(长途运输)商用车领域的前景是不容忽视的。

首先,在我们国家层面,鼓励的是新能源汽车,其中也是包括了氢燃料电池汽车的。事实上,这方面的技术积累和市场尝试,国内车企也一直都没有中断,而国家对此的扶持也是一直都没断。国家层面上的考虑是,将来如果要实施碳中和,那么目前柴油、汽油的生产就必须要大幅度降低。对于汽油替代技术而言,国家鼓励发展纯电动汽车,这也是政策支持和鼓励的最主要的部分。但目前的锂电池电动汽车对于超长途(大于1000公里)、大载重(载重大于10吨或客运量大于20人)的商用货运和客运应用场景而言,并不是最经济的方案。国家是希望这部分可以用氢燃料电池技术来部分补充的。

其次,因为我们很多读者都是私人用车,私人用车这一块儿,至少未来一二十年,几乎可以肯定是锂电池的天下。从目前的三元锂电到磷酸铁锂,再到半固态、全固态锂电池,未来的私人乘用车这一块儿肯定是锂电池的主战场。这个市场也是目前汽车市场的绝对主力,也是中国的优势所在。

但是,我们不能只在一个方向上发力。就好比此次新冠病毒的疫苗,我们实施的就是“饱和式救援”,从灭活到腺病毒、重组,甚至到核酸mRNA疫苗,我们全都发力。“小孩子才做选择,作为成年人我都要”。大国就是大国,就是把所有的路线都做好技术储备,包括目前我们相对薄弱一些的氢燃料电池技术。未来的乘用车用上氢燃料电池技术的可能性很低很低,但未来的超长途货运、客运,甚至是铁路内燃机的替代,氢燃料电池的可能性却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我们既要在乘用车的领域实现长期优势,也要在长途商用领域保持技术跟进,不可掉以轻心。

氢的生产、运输、储存、安全性等方面有很多问题等待着解决。氢的舞台,不在乘用车,而在商用车领域。

最后,也做一点小补充。我自己的车是比亚迪的宋Pro EV,对在乘用车领域鼓吹氢能源的思想,我是旗帜鲜明地反对和批判的;但我反对的不是氢能源,而是氢能源用于乘用车。也希望广大读者能从更高和更广的眼界来思考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同时也像我这样,既用真金白银,也用自己的心得体会去正面宣传,双管齐下,支持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