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让工人远离伤害,也不会造成失业,设备利用率增加工人更快乐了

【本文来自《人工智能来了,自动化是不是该瑟瑟发抖了?》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我们的技术路线是全网络智能控制。现在工业上用的是PLC, 我们把里面的 L 逻辑的部分改成了可以用AI,就成了PIC - 可编程智能控制器。

现在常见的AI有视觉,听觉(振动),模式识别,机器学习,深度学习;这些算法在工业上的使用跟大家想象得不一样。跟晨枫说得类似,在工业控制上,就算AI引入了,也同样会有三种算法同时存在的状态:基于参数的控制;基于反馈回路和已知模型的控制;基于AI算法触发的控制。在自动化时代的控制论实践依然存在和有效。

进入工业4.0时代,工业生产的挑战在于换产的频繁发生,这使得自动化产线显得笨重和成本高昂,也增加了中层操作管理的负担。批量为一的成本、质量、交期的不妥协成为一个重要要求。根本原因在于,换产发生导致多点协同模式发生变化,生产协同模式转换的问题必须在企业网全网发生才能实现。所以智能制造在大级别上首先解决生产管理模式,然后才是工位级别的人类代替,在工位上运行的智能控制系统能代替具备多工种能力的人类工人,这个是小(操作)级别的智能生产。

最后我们发现不管解决大级别还是小级别的智能制造问题其实可以用同一种架构。那就是全网协同实时智能控制系统。这个就要谈谈工业生产的本质,工业生产的本质是工艺的进化,也就是说一个工业体系好还是不好看两个,一个是在生产模式切换的时候是不是拿得出可靠的新工艺,二是新工艺能不能完全实现到每个生产环节。第一个层次的人类工艺工程师目前我们没法取代,但是第二个层次的生产操作层,我们可以可靠地解决。

所以我们做智能制造的人力要求有如下变化:

假设工业生产力构成是

A数量管理 + B数量的工艺工程师 + C数量的自动化编程工程师 +D数量的熟练技能工人

自动化模式  A1、B1、C1、D1; 智能化模式 A2、B2、C2、D2

智能化改造后的结果就是  A2小于A1; B2大于B1; C2小于C1;D2远远小于D1

在假设企业主在生产系统投资(人力加设备)不变的前提下,可以用更多的钱购买设备和工装,夹具,传感器,智能软件。此业主的生产系统的柔性和产能输出大于改造前的业主。

回到问题:工位上,工人示范几遍后,自己学会操作吗? 不是这么实现的,是把工艺工程师(不一定是一个人,可以是一组人)对工位的要求编程到该工位的软件工人设计中,然后运行软件工人,测试生产结果,迭代到软件工人成熟上岗。一旦工艺工程师能够做第一个软件工人,就能做第二个,第三个。工艺工程师在这个工位上可以部署任意多种类的属于该工位的软件工人。视生产状态任意调遣上工。

像按键精灵一样,人工记录动作,机器走死路线? 这个基本需求可以满足,还是通过编程建立一个基本操作软件工人来实现。

所以软件工人的基本版本可以是一个基于固定参数输入的版本;第二个版本可以把固定数值变成参数,让模型算法输入来运行;第三个版本可以把数值输入用AI算法系统来输入运行。这里其实对操作工做了解耦,人类操作工其实有两种有效作用,一个是肢体操作动作的执行,二是操作工的眼,耳,鼻,手,脚,身,脑的智能。前者自动化装备行,后者自动化不行。智能制造就是用大量的AI算法来代替人类工人的第二种效用。

人类历史证明,人类的价值在于从事创造性工作,而不是重复在一件事情上耗用身体(眼,耳,鼻,手,脚,身,脑)。

目前在一家国营厂里投产此智能系统二年。现场工人没有收获失业,得到的是轻松和解放,可以思考高级的工艺流程,辅助手段的改进手段。工厂产能也得到空前的提升,设备利用率大大增加。工人却更加快乐了!

多出来的岗位就是现场操作管理员;设备保养;物料保障管理;软件工人编程师;质量改进工程师。普通操作工都有了提升和转岗的机会,也就是做更多的创造性,工业资产管理和工业系统管理性质的工作。

系统改造后,工人们最大的直接收获就是远离噪声,高温,肢体伤害,有害气味,体力消耗,精神压力!

吃自动化饭的专业人都知道,现在的自动化控制体系,也就是PLC+WINCC这一套体系从发明开始到现在已经50年了,最大的短板就是柔性不足、算力受限,系统按照厂商品牌割据,不能和新的技术体系(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规模社会化互联网)充分融合和发展。利用我们的PIC体系就能够完美过渡到全社会的智能化系统构造。

具体到某一个设备操作的层面,我们仍然尊重了业界的私有设备操作和控制的知识产权和私有实现,只要开放给上位机的控制接口程序和参数交互程序就能接入到智能生产操作网络。这样就不用重新发明轮子,而且一个工业企业的各个品牌的数字化的设备都能彼此交互使用。

我们项目里面用到的自控数控品牌有: 海德汉;哈默;海克斯康;库卡;林德;西门子;发那科;哈斯,西西那提都有。在一套网络化的控制体系里面,任何一个柔性加工中心和工位都能用逻辑控制或者确定性实时控制自己和外部的协同单元产生互动和交接工作流程,比如送料车,机械手,夹紧工装,货架,叉车。

这套系统对于业主最大的好处是可以用小的增量投资来实现生产系统的智能化进化。传统自动化要通过新厂和产线设计来实现,周期长而且柔性适应能力不强。

智能化的工作本身分两段: 一段是自动化工程师调试接口和操作标定,然后封装成可用高级流程指令,第二段工艺工程师可以通过低代码平台组合设备的流程指令来实现柔性工艺。 这样交付的智能生产系统,搞自动化的在一个牌号上做好的自动控制编程指令可以编程一次,使用一生。也可以跨地球大洲国家使用(联网)。

这个业界在现有厂商破碎化图景下其实是有很多的编程标定服务浪费的,到一个项目上就重新调一次。复用率低,对人才要求高。

我们推出这套系统的初衷就是给自动化行业带来全新的部署和运行方法。希望达成物理资产数字化,生产过程虚拟化,工业流程智能化,真正给全世界的劳工带来解放和快乐,让有本事的工艺师靠工艺赚钱,让有经验的自动化工程师靠程序本事吃饭,让你们都成为知本家,有钱人只不过起到垫钱买设备和租场地的作用。很大程度上零件级别的产能扩张不再被可雇佣熟练工人的数目限制,只受到设备和物流总量的限制。

可分布式使用产能,可跨域跨时调动产能,也可以把中心化的高端昂贵产能做社会化服务共享。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