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前夜被传高管内讧!成都医联将错失关键窗口?

500

  文丨西部菌

  日前,新经济智库长城战略咨询在天津发布的《中国独角兽企业研究报告2021》显示,2020年中国独角兽企业251家,总估值首次超万亿美元。(完整名单见文末)。

  成都共有5家独角兽企业上榜,同时还诞生2家新晋独角兽。名单如下:

  独角兽:准时达、驹马物流、1919、医联、未来医生。

  新晋独角兽:Fiture   威斯克生物。

500

  不过,今天西部菌想聊聊的是医联。因为这家在成都算得上是“资深”的独角兽企业,最近关注度有点高,

  一方面,有媒体援引知情人士的说法称,医联计划于6月递交招股书申请IPO。

  另一方面,其又被曝在IPO前夜,遭遇高管内讧。一个重要线索是医联在年内的第二次组织架构大调整:

  4月23日,医联发布内部信,宣布原慢病管理中心升级为学科部制,分设科室一部、科室二部和科室三部,三位部门负责人均直接向CEO王仕锐汇报;此外,医联还任命了新的首席财务官和首席战略官。同时,医联还发布了从公司副总裁到总监的17项高层任命。医联原COO周正被调整为“公司总办高级顾问”,同时COO一职被取消,不再聘请新任的COO。

  IPO前夜进行组织架构调整,从积极的方面解释,当然可以说是为IPO临时优化组织架构。

  若真是因为内讧进行调整,或许就意味着这家冲击IPO的互联网医疗头部企业,首先需要跨越“军心”不稳这一关。

  01

  公开信息显示,医联是一家从成都本土成长起来的互联网医疗企业。成立于2014年,定位为“中国领先的慢病管理平台”,致力于为广大慢病患者提供长期规范的专科慢病管理服务。

  其创始人王仕锐,妥妥的“学霸”出身,高中毕业于绵阳中学,在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完成八年制本硕博连读,曾赴哈佛大学做研究学者。

  不过,创业初期并不容易。有报道称,“医联最初三个员工都是借来的”。但是,成立六七年来,医联的发展速度却非常快。至今已经历六轮融资。投资方,包括腾讯、红杉中国、云锋基金等大名鼎鼎的知名基金。

500

  官方网站显示,目前医联平台上汇聚了全国超过80万实名认证医生和5万余名签约医生,覆盖肝病、糖尿病、HIV、肿瘤等多个慢病领域。

  应该说,在数字医疗这条相对拥挤的赛道上,医联已经算得上是先行者。考虑到“互联网+医疗”在政策层面的逐步开放,以及多点执业等医改新政和人口老龄化的继续加深,专注慢病医疗服务的医联的确有着可期的市场前景。

  同时,作为成都比较“老资格”的独角兽,在公共关系方面,医联也具备一定的资源、政策优势。

  02

  不过,在IPO前夜传出高管内讧,的确不是好消息。

  当然,在医联内部信中,这次的架构调整,被定义为“使命升级与组织架构升级”,而这“二者均指向医联的未来发展战略——严肃医疗”。

  但是,即便无内讧原因,医联内部的组织架构和公司治理问题,也难免引发社会的部分担心。

  因为这已经是医联时隔三个月的第二次大规模“人事”变动。

  公开报道显示:

  今年1月底,医联曾将原“医生经纪人”一部(负责肝病、艾滋病)、二部(负责心血管疾病)、三部(负责肿瘤和共建药房)、四部(负责三级以下医院全科医生),四个部门合并为“地推中心”,由之前的病种分类,改为按地域划分范围,名称也被替换成热血满满的“东野铁军、西野铁军、中野铁军、南野铁军、北野铁军”。

  受此影响,在医联奋战近3年的执行总裁李悦,被迫离开。后续影响还包括,一、二、三部负责人先后出走;供应链部门即将加盟的负责人选择退出……

  如果说上述调整,还能够解释为公司内部的变动,那么,有些已经公开化的矛盾似乎已无法回避。

  如在今年1月,因架构调整,一些不满的员工聚集在医联的上海与广州办公地点门前,拉起抗议横幅,条幅上写着“年前变相裁员,联动仲裁”、“医联无良企业,坑害员工”等标语。

  尽管此事最终未见有公开回应,但闹到这一步,多少反应出企业内部的文化和治理问题。而对于一家不断融资,并谋求上市的独角兽企业来说,这种反差是显而易见的。

500

  另外,企查查信息显示,成都医联科技目前涉及多条法律风险和经营风险,涉案案由为服务合同纠纷的案件最多。

  03

  当然,对于一家企业来讲,更重要的“命门”还在于,是否具备可持续性的盈利模式。

  医联虽然已经是数字医疗界的独角兽企业,但其盈利模式,目前仍比较模糊。

  比如,之前有分析援引网友的说法称——医联的核心模式其实可以概括为“互联网+药代”。

  与此形成呼应的是,媒体报道称,医联的云药房SKU超过10000种,合作药店超过6000家,其中包括了自营药房、合作药房和其他渠道的药品来源。在专科用药领域,医联具有强大的供应链体系,在与部分非自营药店的合作过程中,医联也承担药品供应链角色。

  AI财经社的报道也指出,在医联的商业模式中,目前“卖药”收入贡献了公司收入的近九成,处方药更是占据其中较大比例。因而平台入驻医生的数量、能够提供药品种类的多少,直接决定了公司业绩。

  换言之,至少从短期看,医联的盈利仍依靠于并无多少“新故事”的“线上药房”。

  何种盈利模式当然是企业自身的选择,但在互联网新经济中,如果没有足够的新意,则意味着无法构建自己的“护城河”,也就意味着其长期的盈利能力,以及在资本市场的认可程度,必定受到影响。

  在接受公开受访中,王仕锐坦言:“目前整个互联网医疗行业同质化挺严重的,但医联在三四年前就有了要坐’冷板凳’的思考,也坚决地做了一些’冷板凳’的工作。”

  而其所指的“冷板凳”则是指:

  医联不在咨询问诊这个层面去做竞争,而是往服务模式更深、技术门槛更高、整合难度更大,往最后对患者的结果负责的区域去研究,也就是疾病的全流程管理,集结优质的医疗供给、检测供给、筛查供给,放在管理流程中相应的位置。

  这个目标不可谓不宏大。但在当前的背景下,此路要走通,不仅面临着线下医院和互联网医疗企业的双重竞争,也还需要看社会的接受程度。因此,医联的野心要实现,不确定性因素并不少。

  而对于创业公司来说,最需要的是与时间赛跑——资本能否支撑市场成熟所需要的时间。如今年4月1日提交港股上市申请的微医公布的审计报告显示,其过去三年累计亏损超79亿元。

  医联在当前启动IPO计划,或也间接证明背后的盈利焦虑。

  并且,医联必须抓住今年的机遇。因为,疫情为互联网医疗打开了新的想象空间。而随着疫情结束,这个资本市场的窗口期很可能一去不复返。

  当然,不管怎样,作为成都的代表性独角兽企业,我们还是祝福医联,好运。

500

500

500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