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一句“切口” 中石油成了对台统战最成功的机构

改革开放以来,大陆石油部门的高层人士对台湾同行一直极为热情,其原因可以归结于一句话“根在老君庙“。台湾中油公司的人每次说出“根在老君庙“,一定有美妙的事情发生——亲北京的委内瑞拉,他们能竞标得到油田开采权;在乍得,他们的员工在动乱爆发时被中国使馆安全送出边境,动乱平息后轻松收回资产;而在北京东直门的中石油大厦,他们说这句话的时候,餐厅就可以准备烤馕和烤羊排了,一会肯定要上。

500

老君庙真有其庙,供奉的也确实是太上老君。它位于甘肃省酒泉市玉门市海拔2400米的山沟里。这一地区自古以来就有发现和使用石油的零散记载,近代也有沙俄和欧洲的冒险者来勘探过,但都没有大的成果。

但1935年,一家民营公司组织勘测队在这里展开了空前细致的地质调查,得出了宝贵的数据,并根据特许状获得了此地原油的独家开采权。1937年抗战爆发,这家公司的创办人无偿放弃了一切特许权利,其勘察队原班人马转为政府服务。1939年8月21日,他们在老君庙墙外15米处打出了中国有史以来第一口近代化高产油井,老君庙一号井(初期日产10吨),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大油田——玉门油田。后来被“甩到太平洋里”的“贫油国”帽子,也是这一天戴上的。

之前的中国不是什么贫油国,是典型的无油国。

500

玉门油田对中国的巨大意义可见下图。36-38年,国共控制区完全没有石油,台湾的石油全供日本战争机器,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39-40年,玉门油田西北大后方突然亮起,第一年就超过了抗战前的最高产量记录(延长油田,1917年出油267吨),为苦难到极点的中国带来了光明,给了全国军民坚持到底的信心;41年之后,玉门油田增长至数万吨,在经济落后的西部大后方已经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数字,而每年消费500万吨石油的日本则终于遭到禁运,国内存的油眼看不够用了,军部决定对英美开战······之后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

500

对后来的中国石油工业来说,“根在老君庙”还有另外一重含义。抗战胜利之后,东北的“满洲石油株式会社”和台湾的“帝国石油株式会社”(这个株式会社日本现在还存在)分支机构陆续被中方接收。奇怪的是,东北和台湾的石油机构,技术比西北先进,人数不比西北少,但懂技术的人员基本没有!


500

原来日本人将一切涉及石油的技术都列为黑科技,万万不准中国人接触,一定要接触的话也要编一些假知识。台湾虽然拥有中国近代打下去的第一口油井(苗栗县的苗一井),但参与油田建设的中国人早已被日军赶跑,彻底断了传承。而东北的中国籍石油工人受骗深重,甚至普遍相信“石油是从海水里提炼出来的”,难怪几十年后的东北出现了“水变油”的荒唐传说。真正的日本籍技术人员,据推测是战败前优先撤回国内了,没有像铁路系统的一些人一样留下来参与中国建设。

 

500

而西北的油田毕竟都是中国自己的,这里高度重视培养各级人才,从西北走出的人才很快铺满了东北和台湾的炼油厂,很快恢复了那里的生产。50年代后,大陆的石油工业遍地开花,玉门油田负责“三大四出”,成为大学校、大试验田、大研究所,出经验、出人才、出技术、出产品。成建制的骨干队伍“头戴铝盔走天涯”,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玉门本地人王进喜,铁人的事迹就无需过多介绍了。改革开放后,台湾中油公司的人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大陆,发现大陆石油部门的高层几乎没有完全的陌生人,拐两个弯就都认识了。

500

不过老君庙倒是新的。原庙毁于文革,惟石油工业部在1980年,鉴于“老君庙在玉门油田开发中的历史意义和在国内外的重大影响”,拨出专款予以重建。大陆的庙不少,部委更不少,但工业部委建庙,恐怕也只有这一座了。现在庙中有一幅长联“混混沌沌恍恍惚惚无上无下无头无尾道生万物道义精微好似云挂山巅及至山巅云更远,荡荡洪洪苍苍茫茫有山有水有阴有阳地产五谷地蕴浩瀚恰似油聚宝盆钻开宝盆油自喷”,不知何人所写。但老子作为一个图书馆馆长,被人当神仙供奉了两千多年,真能如此深刻地领悟他哲学思想的,能有几人?

500

世纪之交,石油部分家,玉门油田被分给了中石油,并成为该公司的LOGO。据官方解释,白色的射线代表太阳的光芒,上黄下红则是西部荒山日出时的景象,意为“日出昆仑”(老君庙背靠的祁连山,古称昆仑山;昆仑也是中石油下属银行、加油卡和各种产品的名称)。太阳发射出的七条射线,则明确代表玉门油田“三大四出”的历史贡献。

500

500

PS:发现玉门油田并将其开采权献给国家的那位公司创办人名叫顾少川,他还有一个名字叫顾维钧,就是1919年巴黎和会上拒签《凡尔赛条约》的那个顾维钧。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