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是“北方少数民族南下”的罪魁祸首?

作者|   刘焕

来源|   刘焕的书房

500

三国是中国家喻户晓的历史,所有的中国人,历史启蒙都是三国。

魏蜀吴三国都是为了统一而战,是正义性的战争,这点是没有疑问的,如果这三个国家都是为了分裂而战,中国肯定不会歌颂三国,这不符合主流历史观。

但是最近有一个很流行的观点,毕竟辉煌的三国和后来西晋的“北方少数民族南下”只相差100年左右的时间。

那么,有人就要问了:是否是三国征战百年、人口锐减才导致了“北方少数民族南下”,如此一来的话,诸葛亮岂不成了“北方少数民族南下”的罪魁祸首?这种说法对吗?

往下看:

01

大家都知道三国末期人口是很少的,连伟人看到三国末期魏蜀吴人口加起来只有700万,也惊呆了,发出了感慨:刘关张大刀长矛比原子弹还厉害。

但是不得不说,三国的人口数据是存疑的。

中国的史书是纪传体,主要记载的是帝王将相的历史故事,这是司马迁开创的。

但是一个国家不能没有制度的记载,所以司马迁同样写了《志》和《表》,用来记载典章制度。

我们关于西汉有5000万人口的数据就来自于《汉书·地理志》。

然,陈寿的《三国志》文辞简单,只有纪传,没有志表。

所以三国的人口缺少第一时间的记载。

今天我们看到的三国时代的人口的记载来自于唐朝杜佑的《通典》和唐朝房玄龄编纂的《晋书》。

也就是说,三国时代的人口最终来自于唐朝编纂的晋朝史书上。

根据记载,曹魏有户口66万,蜀汉有户口28万,孙吴有户口52万。

值得注意的是,古代关于人口的记载其实并没有多少多少人,而是多少户口,这才是准确的记载。

古代一个户口多少人呢?

历史学家谭其骧提出,一户口约等于6个人的说法。

为什么是6个人呢?按照现在说法就是祖父、祖母、父亲、母亲、大儿子、二儿子。

也就是说,这基本上是一个户口的数量,毕竟古代独生子很少,而外祖父和外祖母一般不住在祖父母家中。

三国一共是146万户。

如果一户口等于6个人,三国的总人口是876万人。

但是这个数据很值得怀疑,问题不在蜀汉和孙吴身上,而在曹魏身上。

02

我们都知道,蜀汉只占了益州一个州和汉中之地,孙吴占据着荆州和扬州。

九州的其他六个州都在曹魏手上,看图就知道了:

500

蜀汉一个州有户口28万,孙吴两个州有户口52万,这都是差不多的,平均每个州户口25万左右。

但曹魏有六个州,户口却只有66万!

所以,有历史学家说,曹魏可能存在着大量户口“阴蔽”的存在,毕竟曹魏是门阀制度兴起的时代,大量的流民甘愿依附于门阀,并不在户口统计之中。

有人说,这样的话全是猜测,没有事实佐证。

但事实上,吴国的户口统计是在孙皓时期,同样的,孙皓时期,西晋统一了孙吴,最终统一了三国。

西晋有多少人口呢?

根据《晋书·地理志》记载,西晋有户口246万人,按照一户6个人算,西晋有1476万人。

前面说了,魏蜀吴的户口相加是146万户,结果西晋刚统一就是246万户,足足多出了100万户。

难不成西晋统一20年内,全国800万人生出了600万婴儿出来?

所以应该就是豪门“阴蔽”的人口,看到西晋统一,以为天下太平了,人口就全出来了。

所以说,三国混战导致了人口锐减,这应该不准确。

何况三国的混战主要是东汉末年,等到三国建立的公元220年开始,其实大规模的战乱已经不多了,等到西晋统一的公元280年,古代以30年作为一代人,已经繁衍两代人口了。

03

我们还可以找一个和三国类似的时期类比下。

同样是乱世,同样三国鼎立,那就是北周、北齐和南陈三国鼎立的南北朝后期.

南陈的版图比孙吴小,

北齐的版图比曹魏小,

北周的版图比蜀汉大。

500

500

北齐和曹魏一样,占据着州郡很多、经济发达的黄河关东地区。

这三个国家的人口,因为距离唐朝很近,在唐朝多修史书中都有记载:

北齐有户口303万,北周有户口132万,南陈有户口51万。

对比下,曹魏有户口66万,蜀汉有户口28万,孙吴有户口52万。

我们可以发现,南陈面积和孙吴差不多大,人口户数基本上一样。因为当时的江南,只有建康等地和江陵等地得到了大规模开发,连钱塘当时都十分落后。

对比北周和蜀汉户口,可以发现北周比蜀汉多出了100万户,可能是因为北周比蜀汉多了关中地区,而关中地区自古人口稠密。

但是,面积远不如曹魏的北齐却比曹魏多出了四倍人口!

这很不正常,对吧!

所以说,曹魏可能远不止这么多人。

说诸葛亮要为永嘉之乱负责,就像说高欢是贞观之治奠基人一样可笑。


04

况且,西晋人口1476万人,246万户,这个人口很少吗?

未必。

500

公元629年形势图

唐太宗时期,唐朝开始了大规模的人口统计,结果发现贞观三年,唐朝人口310万户,以一户6个人来计算,1860万人。

也就是说,西晋初年,其实和唐朝初年人口差不多!

贞观年间,不仅灭掉了东突厥,灭掉了吐谷浑、灭掉了高昌国,李世民还成为了“天可汗”,到了唐高宗时期,唐朝人口也才到了380万户,2280万人。

1500多万人,和今天的14亿中国人比起来确实少,但是在古代农业社会时期,已经很多了,中国在明末之前,人口一直就是几千万的规模,那个时候,已经占了全世界的五分之一左右了,全世界的人口只有几亿。

1500万人,就是在今天,也是一个中等国家的规模。

1850年,英格兰的人口也只有1500万人,可并不妨碍他们建立“大英帝国”。

500

所以,1500万人口,并不少。

同样1500万人口,怎么西晋就不断发生起义,最终民不聊生,八王之乱,北方少数民族南下。

同样1500万人口,怎么唐朝就国泰民安,最终灭掉了东突厥和吐谷浑,李世民成为了天可汗?

看来和人口真的无关,和帝王有关,这就是司马炎和李世民的差距啊。

05

有人说,就算是如此,西晋接手了烂摊子,唐朝接手的却是隋朝的遗产啊。

这恐怕更不对了。

是的,唐朝时期,确实魏晋南北朝数百年民族交融已经消灭了民族问题,同时,科举制也渐渐扭转了门阀问题。

而西晋初年,门阀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虽然魏蜀吴三国都致力于提拔寒门,抑制门阀,但最终失败,随着陈群“九品中正制”的提出,曹魏选择和门阀合作。

但是,就算有门阀问题,西晋的灭亡也是因为它自身太过于腐朽了!

司马炎是统一了三国,灭掉了孙吴。

然而,在国家统一的大好局面下,司马炎开始飘飘然了,滋生了骄傲自满的情绪。

生活上由提倡节俭开始奢侈腐化,上行下效,西晋社会风气开始败坏,官僚大臣争相贪污敛财,炫富比富。

社会风气变得腐败不堪,西晋王朝沦落为历史上最腐败的政权之一。

首先,是皇室本身就很腐朽。

我们都知道的,晋武帝司马炎,民间大选宫女。

后宫宫女多达数千,但他仍不满足,灭吴之后,又把吴国宫中数千名宫女运到洛阳。

这样,后宫宫女达到万人。

由于宫女太多,司马炎不知所从,有时就坐在一辆羊拉的车上在宫里转悠,车停在哪个宫女的门口,就在哪儿过夜。

有的宫女为了得到皇帝的宠爱,在门口撒上盐巴,这样羊就会来这里吃草。

这个故事大家很熟悉。

500

其次,是朝廷高官也全面腐朽。

石崇和王恺比富斗宝的故事就很典型。

500

王恺为了显示自家的富有,让下人用糖水刷锅。

石崇听说之后,就让家里的厨子用蜡烛当柴火烧火做饭。

王恺叫人在家门口用紫丝布做成步障,长达四十里。

石崇于是用织锦在家门口做了五十里的步障,那时候织锦比紫丝布贵。

王恺把家里的房屋用香料粉刷一遍,石崇就用红色的石蜡涂墙。

王恺连比几次都处于下风,于是就找到当皇帝的外甥,司马炎非常支持自己的舅舅,就赐给舅舅一颗高二尺的珊瑚树。

王恺觉得这回可以稳操胜券了,于是请来很多同僚和石崇,他想让石崇当众服输。

谁知石崇随手拿起身边的一个铁如意,一下就把珊瑚树给砸烂了。

王恺正要发怒,石崇却说,我赔给你,于是让人弄来了十几个珊瑚树,高者有三四尺,最矮的也有二尺高,让王恺随便挑。

这下王恺彻底服输了。

500

这两个变态家伙不仅斗富,还丧失人性,一次王敦与他的从兄王导一道去石崇家赴宴。

王敦硬是不喝,结果石崇斩了三个美人,他仍是不喝。

王导责备王敦,王敦却恶狠狠地说:“他自己杀他家里的人,跟你有什么关系!”

有人向晋武帝司马炎谏言,说国家太腐朽了,应该抑制奢靡之风,但是司马炎自身就是最奢靡的人,如何能禁止呢?就置之不理。

在西晋这样的社会下,还诞生了中国古代一篇奇文《钱神论》,作者鲁褒批评当时人一切向钱看的举动。

这样的斗富显示出完全的变态腐朽,最后官僚系统全部坏死,全部都是买官卖官。

长达十年的八王之乱之后,水利工程失修,屯田全部荒芜,自然灾害之下,旱灾、蝗灾泛滥,最后百姓活不下去了,只能揭竿而起,只不过有些百姓是匈奴人、羯族而已。

再反观唐朝,尤其是贞观,不得不说,节俭都是主流。

今天我们提到唐朝,都说盛唐,好像唐朝给人们的印象都是奢靡奢华的。

但其实这是唐玄宗时期百年积累的结果,在唐朝开创初期,唐朝是非常节俭的。

唐太宗李世民处处以隋炀帝作为反面教材,隋炀帝非常奢侈,他就要求节俭,为节省宫中的费用,一次释放宫女三千人。

禁止地方官进贡奇珍宝物,并严厉禁止厚葬。

唐太宗贞观四年,唐朝灭了东突厥,唐太宗因为风湿病,洛阳的隋朝宫殿又十分卑湿,他就下诏修建洛阳宫殿。

就是这么一个正当的理由,大臣张玄素极力反对,他说,隋炀帝之所以亡国,就是不体恤民力,搞得民怨沸腾,百姓不能承担,如今距离隋炀帝死去才刚刚十年,陛下想重蹈覆辙了吗?

唐太宗如梦初醒,立即停止修建宫殿,嘉奖了张玄素。

500

唐太宗的偶像是汉文帝,汉文帝一生节俭,提倡薄葬,他的陵墓是西汉帝王中最矮小的,但是西汉末年,农民起义军攻入长安之后,挖掘了富丽堂皇的汉武帝茂陵,却对汉文帝的陵墓礼遇有加,秋毫未犯,唐太宗很感慨。

正因为唐太宗提倡节俭,所以大臣们也纷纷效仿,贞观年间形成了崇尚节俭的风气。

魏征家里没有多余的财务,岑文本住宅低洼又潮湿,当时的大臣们纷纷节俭。

百姓也终于得到了休养生息的机会。

《贞观政要》记载:“由是二十年间,风俗简朴,衣无锦绣,财帛富饶,无饥寒之弊。”

500

正因为唐太宗时期的积累,经过唐高宗和武则天漫长的半个世纪的继承,到了唐玄宗时代,才有了盛唐气象。

也正因为西晋晋武帝的挥霍,导致西晋灭亡,偏安一隅后,百年的东晋一副亡国之象,最终被刘裕的南朝取代。

李商隐有一句名句: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司马炎和李世民的对比还不够强烈吗?

诚然,三国没能完全解决门阀问题,可是门阀起于东汉,盛于魏晋,长于隋唐,一直到五代才消亡,700年之久,不是一两个王朝能解决的。

既然如此,西晋的灭亡完全是咎由自取,怪得了别人吗?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