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乾隆决定一口通商,会和收复新疆有关?

本文转载自微信名作者罗马主义的晚清沧海事系列,因其史料旁征博引具有一定的可信度,更兼平铺直叙的行文,可以助推读者博闻广志,探索思辨。

自从乾隆二十年开始(公元1755年),就在清朝倾尽国力,想要收复新疆的时候,一个中文名字叫做洪任辉的英国船长,驾驶一艘英国商船,来到了宁波港。

 

从此以后,一艘又一艘,体型庞大的英国三桅帆船,就不断的涌向了浙江宁波。

 

他们并没有恶意,只是想来购买生丝和茶叶,他们发现,这里似乎才是原产地,价格远比在广州购买,要便宜得多。

 

500

 

来的都是几层楼高的三桅帆船,可以说是商船,也可以说是战舰,每艘都装有几十门大炮,在那个时代,两者的区别通常都不大,就像这些英国商人,随时摇身一变,也可以成为海盗一样,这是那个时代的风气。

 

这些接踵而来的武装巨舰,把浙江沿海的官员给吓坏了,自从康熙收复台湾以后,清朝解除了海禁,但是江浙沿海,通常都是和日本人朝鲜人做生意,没有见过这么大的炮舰,而且也没有任何抵御措施,这不由得让他们忧心忡忡。

 

消息被上报给了乾隆,这让他也有点紧张,大清现在所有的军事资源,都投向了新疆,江浙一带就像袒露的肚皮,没有任何防范。

 

当时的英国商人,亦商亦盗,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不由得让乾隆想起了前朝倭寇之事,他害怕英国人来往的次数多了,窥探出了清帝国的虚实,会产生不轨的想法。

 

乾隆的这个担忧,虽然在我们今天看起来,可能会觉得有点莫名其妙,可是在那个时代,这个想法,一点儿也不是杞人忧天。

 

英国人和印度的莫卧尔王朝,刚开始做生意的时候,也是老老实实的交税,可是久了以后,发现了印度人不堪一击,就开始武力入侵,最后把整个印度,都变成了英国的殖民地。

 

所以,在那个弱肉强食的时代,乾隆和大清政府所有的担忧,绝不是庸人自扰,都是有道理的!

 

500

 

虽然英国人来这里做生意,现在看起来,做的都是正正当当的生意,没有什么不法行为,可是如果被他们发现,你手里没刀,将来会发生什么,那就不好说了。

 

所以,挣钱固然重要,但是安全则更加重要。

 

要能震慑住对方,确保对方不敢胡作非为,就需要建造大量的军舰和炮台,可是在当时,这笔开支远远超出了,当时对英贸易的海关收入。

 

最重要的一点是,英国人来的时机不对,如果放在平常,清廷可能就会算一笔账,现在的投入,将来能不能赚得回来?也许会多考虑几种对策。

 

为什么我们会这么说呢?因为真实的历史,和我们以前被灌输的很多说法,其实是截然不同的,清朝人是愿意和外国人做生意的,在鸦片被输入中国以前,清朝的对外贸易,是绝对的顺差。

 

茶叶,生丝和瓷器的输出,让白银源源不断的,从海外流入中国,不仅仅为清朝积累了财富,也降低了老百姓的负担,造就了从康熙到乾隆,清朝的强盛。

 

具体的原因,我们在本书的上卷第三章中,就已经提过,这里就不再重复了,而且就是后来,清朝也从来没有,真正的闭关锁国过,广州是一直开放着的。

 

500

 

对于白银的流入还是流出,清朝人其实是很敏感的,因为有一个明证,林则徐在要求禁烟时,他的理论依据,就是白银流入,国家就会强盛,白银流出,国家就会衰弱。

 

他既然用这个理论,来说服皇帝和满朝的文武官员,支持他的禁烟方案,说明大家在白银流入流出的这个问题上,是有共识的。

 

因此,自从康熙收复台湾以后,清朝之所以开放海禁,在全国建立了四个海关,就是因为,在对外贸易中,可以尝到甜头。

 

所以,清朝人在对外贸易上,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么愚昧无知,顽冥不化。

 

没人是傻子,有钱挣谁不愿意呢?

 

可是这次,英国人来的时间不巧,哪怕是朝廷就算想明白了这件事,算清了这笔账,增加的海防开支,将来都可以通过关税赚回来,可是眼下,却一分钱也拿不出来。

 

因为收复新疆的战役,这时正陷入了胶着状态,为了支付这笔庞大的开支,国家已经捉襟见肘,而乾隆又给自己划了一道红线,决不能通过额外征税,来满足征战的需要,所以,自然也就没有钱用在海防。

 

到了乾隆二十二年,英国人来的越来越频繁,清廷也就越来越担心,老是唱空城计,万一司马懿真的要进城怎么办?

 

为了避免意外,乾隆就想了一个办法,通过提高关税,想把对方逼离浙江,撵回广东去。

 

因为广东的虎门,早就修有完善的炮台,珠江上,也一直就有清朝的水师,无需再额外花钱,有武力做后盾,英国人自然也不敢乱来,在那里做生意,清廷是不怕的。

 

可是,让他没有想到的是,清朝虽然增加了关税,但是英国人还是愿意来浙江买,因为浙江的产品种类更丰富,价格也更便宜,远比广州更有赚头。

 

这下轮到清廷头痛了,于是乾隆就派了一个叫杨应琚的大臣,看看去怎么解决这件事。

 

杨应琚这个人,是一个妄人,虽然处理内政还马马虎虎,可是在对外关系上,却一向是乱弹琴。

 

后来乾隆对缅甸的战争,之所以升级扩大,就是被这个人鼓动的,清廷花了一千多万两白银,付出了重大伤亡,却无功而返,他也因此被处死。

 

他担任闽浙总督以后,考察了中英贸易,拿不出办法,来解决朝廷对安全问题的关切,只能给乾隆出了一个下下之策,让乾隆干脆把其他的海关全部关掉,只留一个广州,免得发生意外。

 

这样一来,他倒是省事了,但是为中国后来的衰败,却埋下了祸根,因为中国相对意义上的闭关锁国,是从这个时候,才全面开始的。

 

当然,导致这个政策,被乾隆采纳的根本原因,还是缺钱,而且令人唏嘘的是,清代两次收复新疆,都在海上付出了代价。

 

不过这么重要的一件事,在我们的历史书上,几乎从没提过,所以造成我们一个固有印象,那就是,清代一直就是闭关锁国的,其实根本不是这么回事。

 

真正导致清朝放弃其他通商口岸,只保留一个广州对外开放的真实原因,是受到了国力的限制,它没有能力,同时在海陆两个方向上,都保持强大。

 

虽然,最后乾隆选择了一个最简单粗暴的方法,来化解帝国的这个困局,但如果他采用其他方法,也可能会带来新的问题。

 

毕竟,在事发现场处理问题,和事后放放马后炮,要承担的责任,那是不一样的。

 

况且,别以为乾隆没本事,无法同时兼顾海防和陆防,历史上没有一个大陆强国,能同时做到两面都强,征服了整个欧洲的大牛人拿破仑,在海上照样打不过英国,面对英国人的威胁,他一样采取了封锁欧洲大陆,不和英国人做买卖的办法。

 

后来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的德国,虽然也是牛人辈出,但一样不能筹集到足够的资源,在保证陆军强大的同时,还能建造一支强大的海军,这大概就是大陆国家,历史的宿命。

 

所以,上帝打开了一扇门,给了乾隆一个收复新疆的机会,但是别太高兴,因为上帝也会关上一扇门,在海防上给你出难题,凡事都有代价。

 

那么,清朝政府能不能把上帝给的惊喜,化成现实呢?至少在兆惠赶往库车的时候,没人知道。

 

雅尔哈善发现小和卓跑了以后,立刻就给乾隆上了一道奏章,把责任全都推给了顺德讷。

 

乾隆闻讯暴怒,因为这意味着战争又被拖长了,历史上有多个王朝,都是因为边疆的战役久拖不决,压垮了经济,导致由强变衰的。

 

征服新疆的战役打到现在,已经花出去了几千万两白银,虽然乾隆朝国力强盛,但是,也经不住这么花,如果再拖下去,最后怎么收场,就成了一个大问题。

 

隋炀帝因为征伐高勾丽,导致国家财政破产,民变四起,最后亡国,李世民征伐高勾丽,三战未果,最后被迫罢兵,成了人生的污点。

 

特别是明朝,为了在东北用兵,开征了辽饷,导致了民不聊生,诱发了李自成,张献忠起义,在清代的士大夫看来,这是明朝覆灭的根本原因。

 

由于这个前车之鉴,清代的人,对于在边疆用兵,以及额外征税,始终抱有高度的警惕,所以乾隆给自己画了一根红线,绝不额外征税。

 

因此乾隆的压力也很大,他不能无限期的打下去,不然早晚有一天,国库会被打空,他就会像中国以前的历代王朝一样,再次放弃新疆。

 

如果乾隆花了这么多钱,死了这么多人,最后又拿不下新疆,历史书会怎么写他?后人会怎么评价他?现在已经成了乾隆心头之病。

 

所以,当仗打到第三年的时候,乾隆变得越来越急,心态也越来越不好,现在听到了这个消息,他的反应可想而知。

 

因此,他立刻撤了雅尔哈善的职,然后再派人核实,要问斩顺德讷……

 

再说乌什的大贵族霍集斯,他给小和卓写信,到底安的是什么心呢?

 

很简单,他已经决定投靠清朝,诱捕小和卓霍集占。

 

因为就在额敏和卓的使者走后不久,他得到了消息,据说阿克苏的世俗贵族们,已经在秘密串联,准备把小和卓派在那里的人全部赶走。

 

再加上沙雅和拜城的世俗贵族,已经公开动手,投向清廷,小和卓又被围在库车,腹背受敌,他估计小和卓已经撑不了多久了,这条船看来要沉,他没有必要往上面跳了。

 

他现在要做的事,就是落井下石,用小和卓项上的人头,来买他后半生的荣华富贵,所以他听说小和卓突围成功以后,就立刻写信诱骗小和卓,准备来一个瓮中捉鳖。

 

他的使者很快就带来了回信,全是好消息,小和卓中计了,这让他喜出望外,于是就开始着手部署鸿门宴,这对他来说,是轻车熟路,他已经干过一次了。

 

现在,万事俱备,只等小和卓的到来……

 

兆惠还在路上,乾隆临时任命,随军的工部尚书纳穆札尔,代替雅尔哈善为靖逆将军,户部侍郎石三泰为参赞大臣,等兆惠一到,就听他安排。

 

当然,他们还有一个任务,就是追究顺德讷的罪行,顺德讷自然不服,虽然他承认是他下令不要追击,但是责任在雅尔哈善,然后把前因后果和盘托出,这下,雅尔哈善的罪行,也全部都暴露了。

 

消息传到了北京,乾隆气得七窍生烟,二话不说,立刻下令现场处斩顺德讷,把雅尔哈善和其他有罪之人,械送北京,三堂会审后,押赴菜市口问斩……

 

霍集斯部署停当,只等着小和卓的到来,可是没过几天,他就收到了一封来信,是大和卓波罗尼都寄来的,信的内容,让他大吃一惊。

 

说是小和卓霍集占,在撤退的路上,遇到了阿克苏的叛变,攻城时不幸身负重伤,人事不醒,命不久矣,他把这个消息,只告诉了他霍集斯,其他人都不知道,让他也务必保密。

 

现在大和卓波罗尼都,面对这个情况束手无策,由于之前霍集斯帮过他,所以现在,他也想请霍集斯出手,再来帮他一次忙,收拾残局。

 

信的内容,让霍集斯又惊又喜,惊的是小和卓霍集占,这么快就完蛋了!喜的是,小和卓的军队,可以被他全部拿下,他将成为,南疆势力最大的地方首领。

 

到时候,清廷要想治理好南疆,必须要仰仗他,很有可能,把他分封为南疆的最高统治者,他就发大了,不出意外的话,他的家族,将世世代代,成为新疆无冕之王。

 

至于大和卓波罗尼都,他只是一个配角,就像在我们的故事里,虽然他跟着小和卓霍集占一起,北上库车,对抗清军,但是,我们基本上没有提到过他,所以霍集斯,也不把他当成一回事。

 

这么一想,霍集斯益发觉得机不可失,于是,看完了信以后,他立刻把所有的亲族全部召集起来,去接管小和卓的军队,只留下了他的儿子们,守卫老巢乌什。

 

这大概是霍集斯一辈子里,做事效率最高的一次,从决策到动员的全部过程,他只用了不到一个时辰的时间,就已经快马扬鞭,在赶往阿克苏的路上了……

 

那么,真的是天上掉馅饼,砸中了霍集斯吗?小和卓霍集占,是不是真的快要死了?新疆的问题,马上就要解决了吗?可惜的是,答案是否定的,一切都不过是,小和卓霍集占的套路而已。

 

大家想想,小和卓霍集占是何等聪明的人,而霍集斯出卖准噶尔汗达瓦齐的故事,又是路人皆知,小和卓怎么可能会不防备他?他只是当着霍集斯的使者,装傻而已。

 

看着霍集斯的使者,高高兴兴的离去,小和卓霍集占不由得冷笑一声,心想:“算计我?想得美!我到要让你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

 

恰好这个时候,阿克苏的世俗贵族,发动了反对小和卓霍集占的起义,赶走了他派来的人,向清军投诚。

 

小和卓撤退的路上,企图顺便夺回阿克苏,可是对方坚守不出,他又没有重炮,面对坚城,无计可施。

 

由于担心清军会尾随而来,小和卓不敢在阿克苏城外久留,不过,他借此心生一计,想出了一个拿下霍集斯,占领乌什的办法。

 

于是,他就借大和卓波罗尼都的名义,给霍集斯写信,说自己马上就要死了,引诱霍集斯跑来摘桃子。

 

结果,霍集斯果然上当,当他带着族人,高高兴兴的赶到阿克苏,急急忙忙的闯入小和卓的中军大帐以后,没有见到大和卓波罗尼都,只有小和卓霍集占,正面带嘲讽的微笑着,盘坐在地毯上,等着他自投罗网。

 

面对此情此景,霍集斯惊的目瞪口呆,冷汗都浸湿了衣衫……

 

霍集斯知道自己中计了,肠子都悔青了,可是他毕竟也是个老江湖,马上就换了一副脸孔,不仅仅装出一点儿也不生气的样子,反而是强调自己,一向是对小和卓霍集占忠心耿耿,愿意誓死效忠的……

 

小和卓霍集占看着霍集斯的窘态,听着他言不由衷的话语,也只是呵呵而已,都是明白人,何必揭穿呢?

 

现在,霍集斯和他的族人们,成了小和卓霍集占的人质,被小和卓押着,前去接收他的老巢乌什,一路上,霍集斯对小和卓霍集占毕恭毕敬,内心里却正绞尽脑汁,想着脱身之计,他能成功吗?

……

500

 

就在小和卓霍集占,逃离库车一个多月以后,兆惠终于从伊犁赶到了这里,不过刚一走入中军大帐,他就收到了一大堆,乾隆早就发给他的指示,核心意思就是一个,你得赶快。

 

兆惠一看,皇帝催的这么急,也不敢怠慢, 当天夜里,急忙把所有的人都找来,了解情况,一直忙到天都快亮了,才简单的打了一个盹,第二天一早,就赶紧拔营出发,赶往阿克苏……

 

再说小和卓霍集占押着霍集斯,赶往乌什,路上,被乌什附近的人发现,报告给了霍集斯的儿子们。

 

霍集斯的大儿子一听,小和卓霍集占还活着,一点儿也没有受过伤的样子,知道小和卓霍集占,已经识破了他们的计划,他爸反而中计了,于是赶紧关闭城门,准备作战。

 

小和卓霍集占来到了乌什城下,一看到这个情况,就把霍集斯喊来,讥讽的说道:“你一路上都在说,你对我是如何的忠心耿耿,可你儿子的这个表现,好像把我当成了敌人,这你怎么说?”

 

霍集斯赶紧解释道:“误会!肯定都是误会!要不我进城去和他解释一下,让他立刻开门,你看如何?”

 

小和卓霍集占听罢,哈哈大笑:“你进去,万一迷路了,老是不出来怎么办?不如我让人把你押到城门前,问问你儿子,到底是要这座城,还是要你的人头,你看这样如何?”

 

霍集斯听罢,心惊肉跳,不过表面上,满脸却堆满了谄笑,说道:“此计甚好,不过有点问题,万一我儿子早就觊觎我的位子,趁此机会,借你的手,要了我的命,这样我丢了头,你也拿不到城,我们两个人岂不都是损失了?”

 

小和卓霍集占冷笑一声:“万一他在乎你的头,我自然拿的到这个城,如果他不在乎你的这个头,那我留着你的这个头,又有什么用呢?”

 

霍集斯被小和卓阴冷的目光,刺的心底一颤,但是他脸上的媚笑,却变得更加灿烂了。

 

他低声下气的说道:“和卓大人的这个说法,完全有道理,如果你非要我站到城门前去,让我儿子选,到底是要我的头,还是要座城,我绝对义无反顾,只要和卓大人您高兴。”

 

“难道你还有其他选择吗?!”小和卓霍集占嘲弄的盯着霍集斯,挖苦道。

 

“我当然没有选择,但是和卓大人,你还有另外一个选择。”虽然霍集斯的背心,早已湿透,可是语气却不紧不慢。

 

“说来听听。”小和卓霍集占好像有了一点兴趣。

 

“让我去城下站着,那是一锤子买卖,谁知道那小子心里怎么想的?可是如果让我进城去说服我儿子,其实你也不用担心,我会不出来。”

 

说到这里,霍集斯指指他后面的那些族人:“你看,我的兄弟子侄,全都在这里,如果我不出来,我怎么对得起他们的家眷?

 

我是一个上了年纪的人,办事自有分寸,而我儿子却是一个毛头小子,不知轻重,我有所畏,而他却无所谓,你觉得让我去做选择,还是让我儿子去做选择,哪一个更可靠一些?”

 

小和卓霍集占听罢,没有说话,目光冷冷的盯视着霍集斯,看见霍集斯一副坦然的样子,终于动摇了,恶狠狠的说道:“那我就信你一次,如果你不出来,你知道,这些人会有什么后果的……”

 

兆惠刚开始的进军,非常顺利,沿途的城市望风而降,到达阿克苏以后没有多久,霍集斯就派他的儿子前来,向清军投降。

 

原来,霍集斯说服了小和卓霍集占,放他回城以后,立刻关门不出,他的家人问他城外的族人怎么办?

 

他对他们说:“小和卓霍集占这个人,心胸太险恶,如果他赢了,我们背叛过他,肯定早晚会被他灭族,如果他输了,我们又会被清军灭族,与其如此,不如向清军投降,还能有一线生机。”

 

因此,虽然小和卓霍集占,看见霍集斯入城以后,迟迟没有动作,就把他的族人绑在城门前,连续斩杀了几人,可是霍集斯虽然内心悲痛,却不为所动。

 

小和卓霍集占看见,霍集斯是铁了心了,无奈,只有带着霍集斯余下的族人,匆匆南下了。

 

于是兆惠的军队,顺利的到达了乌什。

 

战局的最新进展,被迅速传到了北京,沿途城市望风而降的消息,让乾隆大喜,认定南疆的其他城市,也会依葫芦画瓢,向清廷投降,大小和卓已经是穷途末路,如同秋后的蚂蚱,蹦达不了几天了。

 

虽然这个时候,已经到了9月底,但是乾隆对年内收复南疆,却信心满满,于是他立刻写信敦促兆惠,让他不要停留,立刻南下,争取年内结束战争。

 

但是兆惠这个时候,其实困难重重,首先,他当初只带了800名骑兵南下,虽然接管了雅尔哈善的部队,可是每个城市都要留兵驻守,确保补给线的安全。

 

雅尔哈善原来带来的,也只有1万来人,这个城市留500,那个城市留800,当兆惠到达乌什的时候,已经只剩下四千多人,有点强弩之末的感觉。

 

那么,有人可能会问,清廷为什么不多派点兵过来呢?因为他们做不到。

 

根本原因是距离太远,粮草运不上来,打到乌什的时候,从酒泉运兵运粮到这里,相当于北京到广州的距离,二千多公里。

 

你想想,从北京走路走到广州,要走多久?这可是一个要命的距离。

 

而且,和内地不同的是,内地运粮,采用的是接力的办法,一般就是一个县抽调民夫,带上七天的干粮,运到下一个县就可以回家了,然后再由下一个县组织人,再运到再下一个县。

 

这样的话,民夫可以自带干粮,消耗相对较少,来回只有几天的时间,对他们的生活影响也不大。

 

可是一旦出了酒泉,就没法接力,基本上,就是同一批人,从头运到尾,途中还要经过沙漠戈壁。

 

你想想,如果两个人,赶一辆4匹马拉的大车,拉着几吨粮食,从北京赶到广州,一路上,基本上要花两个月的时间,来回要4个月,耽误农活,朝廷必须补助他们,花费绝对不小。

 

这一路上,不仅人要吃饭,马也要吃草,还有,他们不光过去要吃饭,回来也得吃饭,最后还能剩下多少?

 

所以,乾隆的方案是,一方面尽量从内地运,另一方面,哪怕多给几倍的钱,也尽可能在当地解决粮草,因为从内地运粮到新疆,已经不是豆腐变成了肉价钱,而是豆腐变成了银子价,金子价。

 

因此,霍集斯向清军提供普通马匹,乾隆立刻下令,每匹赏十两银子,实际上在南疆,当时一匹马只要二三两银子,乾隆这么做,就是鼓励当地人多提供物资。

 

可是南疆一带的城市,当时的规模都很小,比如霍集斯所在的乌什城,当时算是比较大的,才一万二千户人口,说起来,也只有6万多人。

 

而南疆当时的生产水平又低下,自己吃饱都有问题,能够额外提供的粮食,自然数量也很少,再加上清军初来乍到,要收买人心,更不能强行压榨。

 

所以,乾隆不是没兵,他的军队多了去了,但是他只能派这点人上去,关键是,没法解决吃饭问题。

 

因此,他正在派原来兆惠手下的副将,富德组织的援军,也只有几千人。

 

而且这些人,从散布在哈萨克和俄罗斯的草原上,集结起来,到达南疆,光是行军,也需要几个月的时间。

 

所以,千万别以为在新疆打仗,听起来都是几千人,万把人,实际消耗的物资,和内地出动几十万人作战,没什么区别。

 

可是,随着战线的拉长,小和卓反而居于优势,首先,他们退回了喀什和叶尔羌以后,这里是他们的老巢,没有了后勤补给问题。

 

而且这些城市,都是大城,人口有10来万,清军要来围他们,几千人是围不住的,如果来的人多,他们只要坚壁清野,清军撑不了几个月就得撤退。

 

特别是叶尔羌,今天的新疆叶城县,小和卓霍集占的大本营,距离乌什有600多公里,和成都到西安差不多,但是关键是,这条路要穿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死亡之海,基本上没法从后方持续运粮。

 

而且小和卓霍集占这次南逃,靠着蛊惑宣传,又募集了一大堆信徒,实力不减反增,现在,他已经拥有了接近2万军队,这在南疆,是个天文数字。

 

因为,从这里到清军的后勤基地酒泉,2700多公里,相当于广州到沈阳的距离,而且还有沙漠阻隔,所以,清军最后能到达这里的军队,很难超过万人。

 

而他又有坚城可以防守,可以充分发挥他的火绳枪优势,所以,小和卓霍集占敢和乾隆叫板,也是有底气的。

 

虽然大家爱说,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但是说归说,光是想想要自己扛着干粮,真要从广州走到沈阳,再去和人PK,就足以令绝大多数人,放弃所有的激情。

 

所以,历史上的中原王朝,说得多,做得少,敢到这么远的地方,来和人对砍的,除了汉武帝,唐太宗这些大牛人以外,剩下的,就算乾隆了。

 

而清廷目前能打到乌什,与其说是军事胜利,还不如说是政治胜利,如果不是因为乾隆重用了额敏和卓,鄂对这些维吾尔人,让他们成功的策反了其他维吾尔世俗贵族,真的要一城一城的打,清朝其实,是一点胜算也没有的。

 

不过,清朝的政治攻势,也就到此为止了,剩下的喀什和叶尔羌,都是极端分子盘踞的地点,到时候也只有真刀真枪的干了。

 

兆惠本来想再等一下援军的,可是乾隆却一封信又一封信的催他,立刻南下,彻底消灭小和卓。

 

于是,兆惠无奈,只有马不停蹄的继续南下,率领不到4000人,越过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去进剿小和卓的2万多人,这实在有点鸡蛋碰石头。

 

那么,兆惠是不是太不稳重了一点?其实也不是,因为霍集斯在这个问题上,误导了他,当然,霍集斯也不是有意的。

 

因为小和卓在诓骗霍集斯的时候,已经让大和卓波罗尼都,率领主力先走了,所以霍集斯看到的小和卓的军队,人数不多,以为只有两三千人。

 

而且霍集斯在去的路上,问小和卓派来的使者,大小和桌之间的关系,小和卓派来的使者诳骗他说,大小和卓不和,在是否投降清朝的问题上闹意见。

 

其实,这些都是无稽之谈,小和卓早就把大和卓牢牢的控制住了,所以北上增援库车的时候,大和卓也跟着他一起来了。

 

而霍集斯被小和卓挟持以后,没有看见大和卓波罗尼都,曾经问过小和卓,大和卓波罗尼都在哪里?

 

小和卓霍集占,为了试探霍集斯的真实想法,故意给他说,大和卓波罗尼都想投降清军,所以早就回去了,然后看霍集斯的反应,没想到霍集斯居然信以为真了。

 

所以,他就把这两个情况向兆惠反映了,兆惠不像雅尔哈善,他非常注意倾听别人的意见,但是并不偏听偏信。

 

他就这个问题,又向额敏和卓和鄂对核实,两个人都认为,大和卓波罗尼都确实没有什么心机,容易受人影响。

 

至于小和卓从库车逃跑的时候,的确也只有两三千人,当然,他们也不知道小和卓霍集占,在路上又发展了一大群粉丝。

 

所以,兆惠这才下定决心,他一方面让霍集斯给大和卓波罗尼都写信,劝他投降。另一方面,他又分兵几百给了鄂对,让他去和田招降,那里是霍集斯的领地,应该问题不大。

 

然后,他带着额敏和卓和霍集斯,率领不到4000人,直扑小和卓霍集占的老巢,叶尔羌,准备完成乾隆的心愿,年内结束战争。

 

兆惠出发以后,乾隆也没有闲着,他让驻藏大臣给克什米尔和阿富汗边境上的头人们写信,一旦大小和卓逃跑,通知他们不准接纳,一副灭此朝食的架势。

 

这年的十月初五,兆惠行军十多天以后,终于到了叶尔羌,今天的新疆叶城县附近,一看眼前的情况,不由的倒吸一口冷气。

 

叶尔羌是一个有12个城门的大城,城高沟深,兆惠手上,只有十来门最小的威远将军炮,口径73毫米左右,根本轰不动这个城墙。

 

至于围城,更是天方夜谭,一个门只能分三百个兵,如果兆惠敢这么做,立刻就会被对方各个击破。

 

兆惠一看,也没有什么好办法,于是就按照霍集斯的指点,先在流经城外的黑水河旁,一块茂盛的林地里扎营。

 

然后他每天派出小部队,去各个城门,引诱敌军出战,自己则率领主力,埋伏在远处,准备打伏击。

 

努力了几天之后,终于有一支几百人的穆斯林部队,不顾小和卓霍集占的禁令,擅自出城迎战,被清军引诱着,远离了城墙以后,包了饺子。

 

从此以后,就再也没有穆斯林军,敢出城作战了,这可把兆惠给急坏了,他只带了一个月的粮,不是他不想多带,是他无法多带。

 

因为要穿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中间的几处水源,能提供的水量有限,人马通过时,喝干了以后,要过几天后才能再次出水,不允许他带更多的牲口。

 

500

 

所以,小和卓霍集占现在,坚壁清野,死守不出,兆惠是一点儿脾气都没有,完全无处使力。

 

于是兆惠心想,先别说怎么攻城,先解决吃饭的问题吧,就派人去通知,留守乌什的纳穆札尔、石三泰,率领200人南下增援,同时尽量多带点粮草。

 

再说小和卓霍集占,一方面坚守不出,另一方面他也没闲着,他一数兆惠的人口牲畜,立刻就知道,兆惠只有一个月的粮。

 

他估计兆惠也不可能一来就走,肯定会设法向这里运粮,所以他就派人通知大和卓波罗尼都,带兵截断乌什到叶尔羌的通道。

 

这事在新疆,也非常容易,不用费心思,猜对方会走哪条路,只要埋伏在水源地附近,坐等就行,反正周围都是沙漠,你不来这里,自己就会渴死。

 

至于如何应对兆惠,小和卓霍集占,本来是打算坚守不出的,可是最近他发现,兆惠又从部队中派出了800多人,返回了乌什方向,大概是接应南下的部队。

 

这样算来,兆惠就只有三千人左右,而自己拥有接近两万大军,被三千人围着,似乎有点丢人,于是,他就有点蠢蠢欲动了。

 

可是之前在库车,他在野战中,被清军打得大败,缺乏将领这个问题,到现在他也没有解决,因为那些世俗贵族,基本上都不站在他这边。

 

所以,他决定还是谨慎一点,不和清军野战,而是发挥自己的强项,耍个花招……

 

兆惠收到了侦察兵的报告,说是发现城外靠山的那边,有牧民赶着大量的牲畜移动。

 

兆惠一听,不由得心中一喜,他现在正好缺粮,如果能劫得这批牲畜,他就可以长期在这里驻扎了。

 

不过,为了稳妥起见,他又去问了一下霍集斯等人,知道每年这个时候,牧民都要冬季转场。

 

于是,兆惠觉得机不可失,立刻组织了二千骑兵,前去抢夺这批牲畜。

 

不过,让兆惠没有想到的是,这是小和卓霍集占的计谋,他知道清军现在缺粮,所以,就拿牲畜吊他们的胃口。

 

他知道,兆惠要去抢夺牲口的路上,必须要经过黑水河上的一座桥,而他在这座桥下,埋好了火药,然后在桥的另一边,他埋伏了一万四千多军队,其中有1万多人都是火绳枪兵。

 

他准备等清军过桥一半的时候,炸毁桥梁,然后万枪齐发,把过河的清军,打成筛子,最后出动蒙古准噶尔的雇佣骑兵,扫清余下的清军,争取一战全歼清军,他的计谋能实现吗?

……

 

这天一早,天刚朦朦亮,兆惠已经集合好了部队,准备去抢夺敌人的牲畜,他留下了额敏和卓和霍集斯守营,自己则亲自带队出发。

 

很快,部队就来到了黑水河边,四周静悄悄的,空无一人,先锋骑兵过桥以后,兆惠率领中军,也跟着上了桥。

 

兆惠正走在桥中间,忽然一个将领指着岸边,惊讶的说道:“咦,那是什么情况?”

 

兆惠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过去,只见远处一缕青烟,正向桥这边飘了过来,他略一迟疑,猛然惊醒,是导火索。

 

于是兆惠大喝一声:“赶快离开桥!”然后纵马向前,冲了过去,刚一下桥,背后就轰然一声巨响,兆惠被气浪从马上掀了下去……

兆惠被爆炸的气浪从马上掀了下来,但是由于他身穿重甲,所以并没有受伤。

 

当他爬了起来,再次上马的时候,四下里杀声震天,上万名埋伏在周围的穆斯林士兵,手举着火绳枪,迅速的冲向了桥头。

 

这里四下空旷,无处可藏。和兆惠一起过桥的,只有四百名骑兵,其他的士兵全部被拦在河对面。

 

如果敌人冲到了射程之内,万枪齐发,瞬间就会把他们全部打成筛子,那么兆惠他们还有机会吗?

 

不过,在正在观战的小和卓霍集占看来,兆惠他们已经和死了没有什么区别。

 

因为他知道,不论是兆惠他们是原地防守,还是立刻跳入河里,游向对岸,都来不及了,留给他们的只有几分钟的时间,他们找不到地方隐蔽,也来不及游到对岸。

 

这两种情况,小和卓霍集占早就预想过了,无论兆惠他们怎么做,都将暴露在上万只黑洞洞的枪口之下,无情的弹雨,将把他们全部吞噬。

 

小和卓不由得露出了微笑,今天将是决定历史的一天,当桥被顺利炸断的那一刻,他觉得,一切都已经没有了悬念,胜利已经是他的囊中之物,剩下的,只不过是完成这场屠杀而已,他已经闻到了血流成河的气息,这让他嗜血的内心,充满了兴奋和渴望。

 

那么,兆惠真的无计可施了吗?大清王朝几年来的努力,都将在今天结束吗?

……

 

从乾隆二十年,打到现在乾隆二十三年,三年多的时间里,俄罗斯人异乎寻常的安静,看着大清征服新疆,却完全无动于衷。

 

要知道,俄罗斯觊觎这块土地也不是一天两天了,他们之前不但直接和准噶尔人打过仗,而且还支持哈萨克人进攻过准噶尔人,为了这块土地,一天都没有消停过。

 

可是,就在准噶尔汗国全面崩溃的时候,无论是叛乱的蒙古准噶尔人跑来求援,要求联合,还是清军为了追击蒙古叛军,突入了俄罗斯属地,但是俄罗斯人都保持了沉默,脾气好得异乎寻常。

 

北极熊完全变了一个样子,看着眼前这块肥肉,却悄悄的收回了爪子,闭上了嘴,虽然口水流了一地,可是却一点儿也没有,要来参乎一下的意思,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

 

原来,就在清朝收复新疆的同时,在欧洲发生了第一次世界范围内的大战,英法7年战争,在全世界范围开打,从欧洲、非洲一直到北美,到处硝烟弥漫。欧洲国家分成了几个帮派,开始组团对殴。

 

而俄罗斯也被卷入了这场战争,它和法国,奥地利以及西班牙结成了同盟,对阵英国和普鲁士(后来的德国)还有葡萄牙,就在清廷征服新疆的同时,十多万俄军正在东普鲁士,和一代军事奇才腓特烈大帝作战。

 

按照欧洲人的说话方式,当兆惠伯爵到达库车,接管雅尔哈善全军的时候,俄罗斯将领菲默伯爵,率领五万大军,正在东欧一个叫做曹恩道夫的地方,和腓特烈大帝率领的三万五千多人相遇。

 

当时的普鲁士军队,是世界上第一只正规化的职业军队,每一个士兵,都经过严格的训练,而且这种训练,残酷到近似于一场噩梦,所以每一个普鲁士士兵,都拥有极强的战术技能,能忠实的执行上级命令,他们可以做到,面对敌人的枪林弹雨时,连眼都不眨一下。

 

500

普鲁士军队

 

而俄罗斯这边,除了数千名哥萨克骑兵,不到两万的正规火枪兵以外,剩下的全都是临时抓来的农奴,虽然人数上处于相对优势,但是军队的素质却一塌糊涂,基本上就是军队拼命的抓壮丁,士兵拼命的开小差,和普鲁士人根本就不在一个境界上。

 

所以仅从表面上看起来,俄罗斯必败无疑,因为当时更强大更先进的法国和奥地利,此时也被普鲁士打得满地找牙,而土得掉渣的俄罗斯,就更不被人看好了。

 

不过,你必须要知道的一点是,战斗民族这个称号,可不是我们今天才封给俄罗斯人的,而是从当年的这场战斗后,被全世界公认了的。

 

俄军的指挥官菲默伯爵,知道自己的所有弱点,但他并不慌张,因为俄国人还有一个独家秘技,只要开战之前拿出来,俄军立刻就可以变得威猛无比,那这是一个什么秘技呢?

 

那就是伏特加!在开战的这天早上,菲默伯爵命令后勤军官,要确保每一名俄军士兵,都能领到一瓶伏特加,外加一顿丰盛的早餐,土豆烧牛肉,而且份量一定要管够,然后他亲自举杯,高呼三声乌拉,命令大家开怀畅饮,没喝完的允许全部带上战场。

俄罗斯全军顿时欢声雷动,乌拉声响彻云霄,就连几公里以外的普鲁士人,也听得一清二楚啊。

 

菲默伯爵也没有费心思去考虑什么战术,他知道手下的这帮醉醺醺的酒鬼,什么战术也执行不了,于是就简单的排了几个大方阵,剩下的,就让上帝和酒精帮忙吧。

 

腓特烈大帝一如既往的,指挥着手下训练有素的军队,排出了整齐的阵型,在军乐队鼓点的引导下,踏着统一的步伐,在行进中不断的变换着进攻方向,最后形成了漂亮的楔形队形,侧击俄罗斯的两翼。

 

如果这是对奥地利军队或者法国军队,对方一看到自己受到了普鲁士军的两翼夹击,立刻就会军心大乱,甚至全线崩溃。

 

可是喝得醉醺醺的俄罗斯士兵,对此完全无感,他们乱哄哄的向前走着,一边大口的喝着伏特加,一边骂骂咧咧,也大摇大摆的冲向了对方。

 

双方很快就进入了火枪射程,排枪响过以后,被酒精麻醉了的俄罗斯士兵,根本就不在乎生死,一手拿着酒瓶,一手举着刺刀,高呼着乌拉,奋不顾身的冲进了普鲁士的阵线。

 

腓特烈大帝从来没见过这样的士兵,也没打过这样的恶仗,面对着浑身酒气的俄罗斯人,你打他一枪两枪,捅他一刀两刀,只要没把他当场杀死,他就跟没事人一样,大呼小叫着不停的向前冲。

 

这场战斗异常血腥,训练有素,绝不后退的普鲁士士兵,和一群处于癫狂状态的俄罗斯醉鬼,打成了一堆,没人胆怯,没人逃跑,双方都杀红了眼,只有把对方彻底放倒才算完事。

这种打法,在欧洲除了遵守纪律到了变态程度的德国人以外,没有人的神经能抗的住,这也就是为什么在法国世界杯上,3000名大名鼎鼎的英格兰足球流氓,会被200名俄罗斯醉鬼打的满地找牙的原因。

 

战斗从早上九点打到晚上八点,最后,决定胜负的不是双方的军事素养,指挥官的才能,而是俄军士兵的酒劲过了,恢复了清醒,面对尸横遍野的战场,开始感到害怕,腓特烈大帝这才终于勉强击退了俄军。

 

这场战斗俄军损失了两万一千人,普鲁士方面损失了一万一千人,虽然俄罗斯方面损失更大,但是他们的人口数量,本来就占有绝对优势,再加上死的又大部分都是农奴,他们才不在乎。

 

而对于当时的普鲁士人,后来的德国人来说,这是骇人听闻的损失,他们本来总人口数就少,死的又都是经过长期训练的精锐,实在是划不来。

 

在之前的战役中,他们即使被对方打败,也从没有在单场战役中,死过这么多人。

 

此战虽然俄军战败,但是名声大噪,腓特烈大帝在战斗结束时,指着正在有条不紊的撤出战场的俄军,对周围的军官说:“俄国人是无法打垮的,除非你能直接把他们全部杀光,这是一个战斗的民族。”这是对俄罗斯士兵的勇敢,给予的最高评价。

 

所以,乾隆最终能收复新疆,真是各种好运全都聚集在了一起,先是天花摧毁了蒙古人的战斗力,然后又是俄罗斯人被欧洲的7年战争拖住了手脚,在准噶尔内乱的时候,被迫只能作壁上观,实在是天意啊!

 

如果俄罗斯没有卷入英法7年战争,特别是如果没有遇到腓特烈大帝这样,百年难遇的军事奇才,现代军事制度的奠基者,这样一个强悍的对手,以俄罗斯历代沙皇,对土地近乎执着的迷恋态度来说,大概率的,大清肯定会和俄罗斯,为了新疆打一仗的。

 

这场战争对于双方来说,都将是千里之外的一场恶仗,双方的军队,此时到底是谁强谁弱呢?当年谁更配得上,被称为战斗民族呢?

 

我们已经给你讲过了俄罗斯人的表现了,现在我们再来看看兆惠的表现,大家就可以自己做一个比较了。

 

就在小和卓觉得,兆惠已经被他按在菜板上,任他随意剁砍的时候,兆惠却出乎他的意料,在电光石火之间,做出了一个小和卓没有预想到的反应。

 

兆惠刚刚上马,敌人就呐喊着从四面八方压了过来。兆惠最多只用了几秒钟的时间,就已经知道,他不能守,更不能下河逃跑,只有唯一的出路,就是沿着河岸冲向扎营的方向,突出对方火绳枪兵的包围圈。

 

于是他马鞭一挥,四百名骑兵立刻跟着他,沿着河岸冲向了穆斯林军。这四百人可不是普通的清军,他们全部来自健锐营。

 

健锐营组建的原因,最初是因为平定大小金川时,藏军都是依靠碉楼做防守。清军既缺乏敢于攀登碉楼的人,也缺乏攀登的技巧,更缺乏攀登上去以后,一两个人至少能挡住几个甚至十几个敌人,能支撑几分钟的时间,让后面的人有机会跟上来的技能。

 

这些都是普通人无法完成的任务,所以乾隆决定在八旗之内,挑选最优秀的士兵,经过严格的训练后,专门执行这些极端危险的作战任务。

 

这些人不仅仅要擅长骑马射箭,开枪放炮,而且特别要求心理素质过硬,敢于以少胜多。所以,从本质上来说,这些人就是当时的特种部队。

 

而跟着兆惠过河的这四百人,全部都是健锐营的士兵,虽然掉入了敌人的陷阱,可是却没有丝毫的慌乱。

 

当兆惠在短短的几秒钟之内,就做出了突围的决定以后,他们立刻排成了一个正面紧凑的楔形队形,跟着兆惠一起,冲向了敌人的火绳枪兵。

 

兆惠做出了此情此景之下,唯一正确的决断,因为小和卓霍集占,为了避免让清军发现他的意图,所以把大部分的士兵,都埋伏在离桥较远的正面,两侧士兵人数相对较少。

 

而兆惠恰恰是一个天生的军事奇才,只是匆匆忙忙的扫视了战场一眼,就立刻发现了小和卓霍集占的这个漏洞。

 

不过,这说起来是一个漏洞,但也只是相对的,因为这种情况,小和卓也有应手,他在火绳枪兵阵线后面,还部署了四五千骑兵,一旦发生这种情况,他立刻就会派出这支骑兵前去截击,所以,兆惠他们要想脱离险境,一招是不够的。

 

由于兆惠他们迅速的发动了冲锋,小和卓侧翼的火绳枪兵,也正在向兆惠他们的方向奔跑,前方的士兵看见清军冲了过来,急忙刹住脚步,后面的人不知道前面发生了什么,还在向前挤。

 

就在这一刹那的混乱之间,小和卓的火绳枪兵们,还没有来得及射出密集的弹雨,兆惠他们就已经突入了小和卓侧翼的火绳枪兵阵中,刀砍马踩,竟然硬生生的杀出一条血路,冲出了小和卓的火绳枪兵的包围圈。

 

小和卓霍集占一看,兆惠竟然从他的万枪齐发的铁桶阵中,必死的境地里,穿了出来,稍微有点意外,不过他并不慌乱,因为主动权还是牢牢掌握在他的手上,他立刻派出了四千多名骑兵前去围堵。

 

四千人对四百人,照理说,这是没有任何意外的,而且小和卓的这四千骑兵中,有相当多的是吉尔吉斯坦和蒙古准噶尔人,他们都是天生的骑士,久经沙场,没人能在这样的数量对比下,在他们的屠刀下幸存。

 

不仅仅如此,小和卓霍集占还在这个时候,又作出了一个安排,他让一万多名扑空了的火枪兵,顺势渡过黑水河,去围攻清军的营地,让清军腾不出手来,支援河这边的孤军。

 

如果你以为这就是兆惠面临的所有险境了,那你就错了,正在这个时候,大和卓波罗尼都,率领了五千骑兵,马上就要到达战场了。

 

就在这场战斗发生的前一天,从阿克苏赶来的纳穆札尔和石三泰的援军二百余人,带了很多粮草,本来计划和兆惠派往北上接应的八百余人会合,在当天的黎明时分赶到叶尔羌。

 

可是就在他们连夜赶路,前往一个必经的水源地时,中了大和卓波罗尼都的埋伏,遭到了数千人围攻,全军覆没。

 

大和卓波罗尼都,在消灭了南下的清军援军以后,立刻率兵南下,赶往战场,正好和兆惠派往北上接应的八百多人,在沙漠中错过。

 

兆惠派来接应的人在水源地发现了清军的尸骸以后,知道南下的援军全军覆没,于是就决定前往阿克苏,通报这一消息。

 

这样一来,兆惠在叶尔羌的全部军队,数量就不足三千了,而且还被分隔在河的两岸,而一旦大和卓波罗尼都的军队赶到战场,穆斯林军的数量将超过两万人,这无论怎么看,都将是一场没有悬念的战争。

 

兆惠他们刚刚冲出了穆斯林军的包围圈,正沿着河岸向营地方向疾驰,可是在他们身后,又扬起了一阵沙尘,四千多名小和卓的骑兵,已经向他们追了过来。

 

兆惠必须尽快渡过河去,可是如果他现在就贸然下河的话,会被追上来的骑兵,在河中心当活靶子打,那样将是十支枪打一个人,就算对方枪法再烂,河里的人也一个都别想活。

 

“必须要有人拖住敌人!”兆惠的脑袋里冒过了这个念头,而他周围的几个将领,脑袋里也都闪过了这个念头。

 

说句实话,八旗军在清朝中叶以后,基本上就变成了一个笑话,可是在清朝初期,却是真正的英雄组合。

 

不等兆惠开口,周围的几个将领已经纷纷要求,率兵去拦住敌人,为主力过河赢得时间。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