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走上车联网正确道路

【本文来自《华为车模式对汽车行业的影响极为重大,蔚来和特斯拉等,要考虑如何生存了》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点评一下,华为这次科技树点得很准。行动也很给力!估计其他厂家都要认真开会应对!

500

车联网进化路线图

大家看看这个图就明白,华为的5G技术在车联网发展上有着极大的优势。一般的软件厂商没有能力处理L3以后的通讯难题,而华为在这上面优势极其明显。L3以内的自主驾驶现在很多厂商都差不多能行了,但是未必有能力利用5G通讯技术做好终端、边缘和云端的融合计算,这个要SDN技术才行。

主要有以下正确战略举措:

1)巧妙地介入华为已有科技能力比较适合的领域:充电、温控,车机和高精度地图、HMI,ADS。没有重新发明轮子,避开原有车厂的投资,华为自己的技术优势都能增值,促进合作方融合发展。

2)系统设计架构用到二十一世纪的技术,比传统汽车CAN总线技术先进30年。全面地发挥出新时代SOC设计,云计算,边缘计算,大数据,AI技术的优势。完成自己成套的从华为公有云到车载计算系统的边缘计算到传感器终端的自有设计。未来可以植入区块链来搞碳汇生产、碳达峰的应用。相对于竞争者形成有效的技术优势,将来还可以和公路、城市的分布式IDC机房、MEC机房协作,发挥运营商领域优势。

3)华为这次憋大招很厉害,基本上是在全面技术优势形成后才做产品发布。一旦完成全国主要城市的成图,加上全新的自主导航算法的迭代,基本上就具备了一骑绝尘的行业优势。

现在其他几家电动车的计算架构都是错的,百度的AI还行,但AI沿网络的部署,没有5G通讯上的技术就做不到云、边、端一体化,百度的计算系统高度依赖公有云响应,没实力搞基础设施端的分布式边缘计算。

假设华为能在商业化这个角度走好,有两笔钱可以赚:

第一笔是车载计算机加传感器终端等等,按照笔者经验,车载这一套摄像头,毫米波加激光雷达加计算机,平价算算三万五,作为卖点可以溢价到五万。

第二笔是软件月租,属于纯软件和平台收入。假设单车系统月租600。 HI系统假设每年出货6万台,那么硬件销售每年最少估计25亿元人民币,软件收益4.2亿。三年连续就有能达到180亿人民币的收入。

上海金桥这边每年65亿人民币的研发。也就是说到2024年六月所有研发投入都能收回。十年后HI车如果总量突破100万辆,每个月光软件服务进账就有6-7个亿,还不谈增值的商业服务,是很大的一块新业务啊! 

这东西做好做顺就能做滴滴打车、顺风车,也能做运输车队平台。市场前景非常广阔啊!这套设计的好处在于不管是用什么做动力的车都可以搭载。

对于不想被华为通吃的厂商,我们自己还有一套国产的架构可以用,目前是工厂内部L4!问题是架构也不能打,数据和硬件开发周期还是赶不上趟啊!只能看着华为一骑绝尘!只有这个架构能实现L4。将来国家基础设施的数字化上来能实现L5。

其他各家都是有缺陷的。特斯拉的是吹牛,纯用镜头摄像加AI不稳定,发展得越快将来漏洞越大,死得越快!会死在L3跨越L4的线上。其他三傻架构都是错的,根本没法融入未来国家级别的智能驾驶格局,L3就是天花板!

车队协同:相邻的车辆之间可以相互沟通驾驶意图,车辆状态然后它们之间快速生成妥协驾驶行为而不需要人类干预。

交管可控:交通管理当局可以强势介入具备L4驾驶水平的车辆,做出管制条件下的合规和指令遵循。往往是通过邻近公路和街道的电杆和路灯等等,不须上报智慧城市主控中心。比如限速临时改变、车辆按类型归集到某车道、上报车厢人员图像信息、避开电子栅栏等等。

社管遵从:这种场景是极端事件下,比如水灾、火灾、地震、军事管制、地区清场、强制隔离等等事态下的所有车辆都要遵守的强制社会性管理行为。往往超出常规交管的权限和系统控制。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