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男友拜访哈萨克族女友家,上演现实版007,请再给他们一点帮助!

最近几周的周末,笔者家都在上演现实版“007”。

因为,我在内地上学,而男朋友工作单位离我家不远,所以经常会去我家看望母亲和弟弟。

所以,男朋友来我家的顺序是:

1.先把车停在路边,等到了单元门口我再给妈妈说一声,妈妈提前把门开好;

2.男朋友在上楼梯的时候,要格外注意楼道里有没有人;

3.然后再乘着没人的时候,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溜进家里、关上家门。

4.大舒一口气……

这过程那叫一个惊心动魄。如果没有经历,个中滋味可能完全体会不到的。

500

前几天,男朋友正好来我家里吃饭,突然有邻居按门铃,吓得妈妈和弟弟赶紧停下吃饭,屏住呼吸、正襟危坐。邻居按了几下门铃没有反应,嘀咕了几句就走了。弟弟偷偷看了看猫眼确定没人后,全家人才松了口气。

男朋友来家里吃顿便饭,再正常不过的事情,现在却被整的我们好像干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一样,让人哭笑不得,堪称滑稽。

500

这真的不是笔者在夸大其词,也可能是我和家人过于敏感,但这种谨慎的存在也是被逼不得已,笔者只能暗暗叹息。

曾经和妈妈讨论过:如果真的被邻居碰上了怎么办?妈妈头脑灵光一现说:“到时候就说他是我们家“结对子”亲戚,就没人会说什么了。”万万没想到政府为促进民族团结出台的政策,现在竟成了我们的“护身符”,这是不是可以说,也是一种它发挥其作用的一种体现呢?

男朋友的“探亲”过程看似“搞笑”,实则却充满了无奈。我时常在想到底是什么让我们变得如此胆怯,让我们要在夹缝之中艰难生存。之前在一篇讲述“民汉通婚”的文章里看到过:一对民汉夫妻,为了躲避周围环境的流言蜚语和巨大压力,被迫假离婚13年,一家人只能乘着晚上没人的时候相聚,没想到在“1202”年的今天,像类似的事情还在发生,这让笔者不禁发出疑问:这么多年来,“民汉情侣”的处境真的有实质的改变吗?

因为听到了太多让人无奈的故事、看到了太多极端的父母,所以当我遇到了自己的民汉爱情后,在面对笔者自己的母亲时,笔者总是会不自觉地将她带入到那些极端的故事里。

为了能够保护、捍卫自己和自己的爱情,在母亲对于我的男朋友表达“反对”时,我总会用最强烈、最直接的表达我的态度,为的就是想让母亲明白:我是不会妥协的,不会甘于被欺负的。但是笔者没有想到:那是我的妈妈,她又怎么会欺负我呢?

有一次,笔者和朋友聊天。当我为我的“强硬”沾沾自喜时,朋友的几句话点醒了我。

 

500

因为害怕会遇到像别人一样的极端情况,所以我总是想要表现得很强硬,却不知这样会在无意中伤害了母亲。如果她真的有那么反对、在她眼里别人的流言蜚语比女儿的幸福还要重要的话,她又何必给男朋友做吃的、邀请男朋友来家里做客呢?如果她真的觉得丢人的话,又何必就算要躲躲藏藏、冒着被看到的风险,也愿意让男朋友到家了吃上热腾腾的饭呢?

我突然明白:母亲为了我已经承受了太多压力,只是为了我能够开心快乐。而她一时的“嘴硬”只是为了能够排解她内心的苦闷,而她能够倾诉的对象也只有我了。

我们如今面临这样的情况,笔者和母亲承受着这么大的压力,难道就是我们的错吗?母亲为何不能像招待普通客人一样招待男朋友?男朋友为何不能像正常做客一样来到我家,而非需要躲躲藏藏?“民汉情侣”又为何不能像普通情侣一样大胆地说出来、表现出来?难道真的是我不该找一个汉族男朋友,让母亲有这么大的压力?还是母亲不该去在乎别人说什么,给我制造这么大的压力?

我想不是。我只是选择了爱情,母亲只是不愿去承受别人的酸言酸语,我们都没有做错什么。错的是那些给我们制造了这样舆论环境的那些人;是那些将“民汉通婚者”视为异类,处处排挤、侮辱他们的那些人;是逼迫“民汉通婚家庭”不敢说、不能说的那些人。

母亲何尝不想跟所有普通母亲一样欣然接受我恋爱的事实,我又何尝不想能够大大方方的公开与男朋友的恋情、而非需要发个朋友圈都得屏蔽这个屏蔽那个。但是他们在骂、在反对,他们在说“大家都管好自己的弟弟妹妹!”;在说“你们这些女孩儿的父母是咋同意的?我想来真想不明白!对于你们钱那么重要嘛?”;在说“同一个信仰,我们支持,一定要幸福噢!”。他们说那些女孩是婊子,说她们是为了钱,说让管好她们,这就是“民汉情侣”、“民汉通婚家庭”今天还面对着的舆论环境。

在这里,我恳求社会能够再给我们给予一点点的帮助。政府能够通过相关政策、相关活动为“民汉情侣”制造相对宽松的舆论环境。至少让我们的父母不再需要忍受他人的指指点点、流言蜚语;让“民汉情侣”能够不会因为自己长相上的差别而被“盯着看”、能够在大街上坦坦荡荡的走着。请再给我们一点点的帮助。

作者:莎莎,哈萨克族,自由撰稿人。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