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掉线”背后,我们可能没跟上技术的脚步

大家好,我是观察者网《科工力量》栏目主播冬晓。最近,一名货车司机因车载定位“掉线”被罚自杀。本来应该监督司机、保障安全的“北斗产品”,却成了压垮货车司机的最后一根稻草。技术问题和管理问题的叠加,也让针对这一事件的讨论退化成了单独的“北斗拉锯战”。北斗掉线究竟是不是技术问题?科工力量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讨论问题前,我们先要搞明白货车上为什么要安装“北斗产品”。这些所谓的“北斗产品”,实际上是借助“北斗系统”进行定位的车载终端。既然是定位终端,那安装在长途货车、长途客车、危险品运输车上,也很正常。这些定位终端可以记录行车轨迹、避免司机疲劳驾驶、帮助管理部门搞清楚汽车的位置,按理说是方便管理的。

如果“北斗产品”在使用过程中,真的出了问题,那根源在哪?三个可能的地方:天上的卫星,地上的设备,还有用设备的人。我们先说卫星,卫星在定位过程中要做的事情很简单,定期广播信号。截止到现在,北斗已经发展到了北斗三号系统,发射了五十五颗卫星,如果要对地面的物体进行定位,一般只需要三颗卫星的相关数据,如果想要获得更高的精度,需要额外的卫星帮忙。也就是说,几个卫星一起出现问题,导致定位失常,概率太低了。

既然天上的星星不背锅,那我们再来看看地上的设备。一辆车上的定位终端会从哪里来? 目前已知的答案有三种:一是,出厂自带;二是,出厂没有的,后期安装;三是,有些地方要服从地方管理、安装指定产品,不然不给发执照;这个时候,问题就来了。虽然我国90%以上运营车辆都用上了北斗导航,但是这些系统终端来源不一。明明顶着正规军的名号,用起来就跟杂牌军一样。有人甚至还表示,货车明明停在原地,结果定位显示跑到了安徽。如此“随心所欲”的定位方式,根本不能保证定位的准确性。

复杂的来源带来了另一个问题,就是很难管理。理想的情况下,设备出现问题,应该是“谁安装谁负责”。但是货车跑长途,沿路途径多个地区。如果设备出现问题,根本没办法找到对应负责人。一辆从北京跑到上海的货车,路过江苏的时候才发现北斗系统掉线了。定位设备应该谁管理?是北京的管理者?还是江苏?或者说路过的河北、山东一起负责?没人说得清楚。由于责任认定相当混乱,针对货车定位问题,唯一能做的只有罚款。

来源复杂,仅仅是设备问题的一部分。这些定位终端本身,也不是什么省油的灯。前面提到,卫星定位的原理是卫星发送信号,可是定位装置却不直接收取卫星信号,而是需要插上SIM卡,通过通讯信号传递定位。简单来说,货车司机安上去的不是定位仪,而是不能打电话的手机。一方面,定位设备新旧不一。另一方面,网络建设不断更新。一个2G年代安装的定位仪,跑到覆盖4G、信号使用拥堵的市中心,就有可能面对没信号的困扰。

这还不算完,手机会出现没电、欠费的情况,定位终端一个不落,全都给赶上了。这个时候,用设备的人就应该主动管理设备。现在就会有人问了,既然终端会欠费,那么它会自动提醒吗?答案是否定的,车载终端只是功能像手机,但并不像手机一样,有运营商盯着。不管终端是好是坏,后台都不会提醒司机,“指哪打哪”的定位仪,最后就成了“薛定谔”的老人机。

不管货车司机跑的多远,在路上的货车司机关心的就是一件事:自己能不能安全、定时、合法的跑完全程。定位仪本来应该是“安全、定时、合法”的应有保证,结果鱼龙混杂和缺乏管理,让定位仪成了给司机捣乱的小霸王。这个问题,不光是司机发愁。相关部门也发现了这一问题,交通运输部去年公布的一则通知就直接指出,“与往年相比,北斗终端产品质量出现较为明显的下滑。” 去年12月,交通运输部办公厅公布的通知指出:对道路运输车辆北斗导航车载终端的抽查结果显示,抽样合格率仅为70.4%。

这次通知中,8个省市里一共抽取了27家企业生产的30个批次的产品,抽取样品30个,最终确定合格样品19个,不合格样品居然有8个,抽样合格率为70.4%。而2014年到2018年抽取的合格率分别为82%、86%、80.6%、94.1%和97.6%。我们再引用交通运输部2017年的数据,中国共有超过3000万名卡车司机,其中会有2700万以上的司机使用车载终端。这样的合格率不仅会导致大量司机无辜挨罚,更是威胁长途运输的基本安全。

“北斗掉线”本身与技术有关,与管理有关。然而事实上,这是国内众多“技术社会问题”矛盾的一部分。随着国内各领域发展的不断进步,日新月异的技术已经带给我们的生活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技术和系统本身并不是万能的,我们不能因为技术带来了便利,就把技术捧上神坛。技术使用出了岔子,就把开发使用技术的个人和企业骂的一文不值。不管是算法,定位,还是人脸识别,它们仅仅是技术,重点是掌握技术的人。

技术和人的关系,核心就回到了当初课堂里教导的那句话:生产力的发展,最终会带来生产关系的变革。然而,这句话并没有说清楚,变革的时间有多长。这往往也会让人在面对技术引发的社会矛盾时,感到格外的迷茫。面对像北斗定位这样的新技术,我们的社会管理形式却还没有跟上。这才是“北斗掉线”背后,基层劳动力因为技术问题遭遇不公的核心。

用上北斗的先进定位技术本来是好事,可好的技术需要有人管,有人维护,有人监督,更需要统一和规范。这些定位终端的生产,是否需要全国统一的质量监督?是否需要定期全国的普查而不是抽查?是否需要路政、司机和生产厂家坐下来,说清楚设备怎么用才合适?这些问题,可不是“北斗”两个字就能概括的。然而这些问题,可能为货车司机的“北斗掉线”困境指明了方向。

技术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有点像技术和人之间的跑步比赛。讽刺的是,人研究出来的技术,往往比人跑的稍微快一点。这就需要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治理,跟上技术的脚步。先进的技术应用,往往离不开厚重复杂的社会现实。“北斗掉线”这件事,不是跑步比赛的开始,更不是跑步比赛的结束。对于更多的技术矛盾来说,这只是一个开始。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