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校园欺凌的电影《少年的你》会得奥斯卡奖吗?

最近,在奥斯卡入围直播会上,《少年的你》意外爆冷,入围2021奥斯卡国际影片奖。上一次提名该奖的华语电影是2003年的《英雄》。

500

《少年的你》非常好,女主、男主、及各位配角都非常好。不过我们今天不聊奖项,只聊聊这部电影所关注的问题——校园欺凌。

目前,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校园欺凌绝对不是“小孩子玩闹”或“开玩笑”。什么是恶意的,什么是善意的,只要是个人,在任何年龄阶段都能准确无误地辨别。校园欺凌不仅是赤裸裸的恶意,而且其本质是侮辱。然而,侮辱或凌辱是最能激起人类仇恨的一种方式。有仇恨就有复仇。

对于施暴者一方而言,由于仍是未成年,对生命不知敬畏,对他人不懂尊重,对厉害不明判断,下手毫无轻重,有一群男性施暴者活活将同班同学打死,但并不知道就这样一拳一拳打下去人是会被打死的;有一群女性施暴者散布同班女性同学的谣言,但并不知道这样漫天的诽谤与谣言是可以把一个人逼到退学、患精神疾病或者跳楼轻生。因为女性对女性的诬蔑往往与性有关,往往就是让其在男生中颜面尽失。在青春期,一个少女是没有办法力证自己的清白,是拿着医院开的处女证明全班朗读吗?是拿着没有堕过胎的医院报告到处张贴吗?无论哪种都屈辱至极。更何况,一个少女是否清白,她根本没有向大众解释或证明的必要;但如果每一个人都认为她是荡妇或者是某种不洁的象征,在现实生活中,她就是百口莫辩。

这里不能指望受害者的反抗。

原因一,受害者往往不知所措。正如第一次遭遇抢劫的人,首先的反应是没反应过来;受欺凌的中学生,在此之前毫无应对经验,缺少方法论和解决办法。并且,校园欺凌实际上不是一次性的,不是如同打一场架那般干脆,而是长年累月一系列或明或暗、若隐若现、如影随形,总会冷不丁的一个针扎;譬如《少年的你》中女主人公无缘无故被推下楼梯,随便一个事情让她当众出丑等等。

并且,在校园欺凌频发的中学阶段,大部分中学生的生活如下:

500

即他们同时面对严峻的升学压力——中考高考,以致于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找方法和解决棘手的问题。在成人生活中,面对困难可以解决之,亦可以绕道之,但对于中学生而言,学校必须天天去,他们无路可逃。而转学则不是自己一个人可以说了算、办得到的事。

而且,正如前文所说校园欺凌的本质是侮辱。受害者往往不愿意向任何外界力量,包括老师和家长提及此事,因为提及此事的过程如同再遭一遍屈辱,颜面扫地,难堪至极。对于众多女性受害者而言,会极度羡慕或渴望出现一个小北(《少年的你》中陪女主人公上下学,保护她免遭迫害的小混混)。小北不见得需要出手,但一定手握暴力。

更有,校园欺凌呈现群体化作案。有主谋,有副谋,有帮凶;也有好奇之,冷漠之,自保之,看热闹之的人。对于受害者而言,似乎是群起而攻之,在没有方法的情况下,以一敌百,似乎只能像《少年的你》中女主人公那样大喊一声:“你们有完没完!”而对于施暴者而言,似乎人人都可以说,这是大众行为,不关自己的事。好奇之,冷漠之,自保之,看热闹之的人,考虑到也在青少年阶段,可以不予计较;但往往主谋、副谋、帮凶才更是倚仗群体的外衣,为自己开脱罪名。

另外, 害死人的两句话必须杜绝:“为什么不欺凌别人,就欺凌你?一定是你自己的问题,你要反思自己。”做人理应三省吾身,但这与是否遭受欺凌无关。受欺凌的原因很多,也许因为发育稍迟,暂时瘦小;也许因为家境贫寒,出手拮据;但也许恰恰相反,因为成绩优异,因为相貌出众等都能成为遭到欺凌的原因。这取决于所在环境的价值观,如果所处环境认为成绩不重要,会打架比较酷,那成绩好但不能打架的注定被欺负。但瘦弱贫寒,或聪颖漂亮,都不是自己的错,并不需要什么问题都往自己身上揽。

所以, 必须完善相关法律,并且进行相关法律的普法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对校园欺凌零容忍”的共识,即施暴者必须受到法律严惩,受害者应摒弃所有的顾虑,理直气壮地维护自己的尊严与权利。

即使有人认为社会就是弱肉强食,遵循丛林法则,你弱你有什么可叽歪的,你就是活该。但是,校园欺凌遵循的原则往往是“热闹原则”。即群体中的中间部分,往往跟随看似强大、较为“张牙舞爪”的一方,以换取“投名状”。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一般来说,特例独行者往往极易受到欺凌。在寡不敌众的情况下,校园欺凌的受害者包括了后来众多集大成者,比如乔布斯,比如伊龙马斯克。

但真实社会与校园环境不同,社会依据的是:真正实力法则

正如不是脖子上戴金链子的叫有钱人,不是天天买买买晒晒晒的叫名媛;同样,客气礼貌不是因为低人一等,谦逊勤奋更不等于背景普通。

至于刻意低调的人,他们的山水很可能你一辈子都无从知晓,无法摸到。就像流传很广的一句话所言:高调的都太low,不显山不露水,才是真高手。毕竟同过学并不等于是同一类人,更多的情况是,因阶层不同,毕业后再无交集。

对施暴者而言,切莫因校园欺凌而洋洋得意。茬架凶猛们过了青春岁月,境况可以参考电影《老炮儿》。即使你的生活并未受到任何惩罚,一贯如常,你也不能保证所有受过欺凌的人后来都选择算了,要不《基督山伯爵》何以长盛不衰。

出入社会后,人脉的重要性早被强调至无以复加。而同学圈更是重要的人脉来源。为了能搭上“同窗之谊”的名头,多少人几十万、上百万的捐给各类MBA,EMBA。可笑可惜的是,明明在中学阶段,年纪更小,感情可能更好之时,却偏偏按“热闹原则”欺凌同学,那简直是自己的坑是自己二十年前挖下的。尤其是,当你搞不清楚自己欺凌的到底是谁。

下图为一幅名画:“你并不知道跟你玩的是谁。”

500

人生很长,永远山外山,人外人,不知风水如何轮流,谁就能摆谁一道,谁就能压谁一头,多积善少作恶,怀揣敬畏;毕竟总因曾参与校园欺凌,而被人想起或惦记,不太好吧。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