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时候才能超越这国产神作啊?

作者 | 柳飘飘

本文由公众号「柳飘飘了吗」(ID:DSliupiaopiao)原创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今天今年第一个小长假了开始了!

假期怎么过?

如果和飘一样,想在家里蹲,准备刷老剧过三天的。

那一定不能错过它。

要说这剧,老,是真老——

1993年首播,不仅画质渣,连字幕都没有。

但经典,也是真经典——

12万人,豆瓣打出高达9.3的评分。

直到现在,随手一张剧照,都能给当下的表情包贡献素材。

500

文学圈有个“红学”研究《红楼梦》,电视圈就有“家学”研究它。

甚至还有动森玩家,直接复刻一个里面的客厅,以作怀念。

500

国产情景喜剧的鼻祖——

《我爱我家》

500

一部将近三十年前的电视剧,还能有这么旺盛的生命力,绝不是偶然。

看过它就会懂,为什么说老剧弥新。

任意拉一集,捧腹之余,品一品,还能咂摸出味道。

今天,就借这部情景喜剧的巅峰来聊聊:

为什么曾经红极一时、佳作频出的情景喜剧,到现在已无人问津?

500

现在回看,《我爱我家》可谓是强强联合。

它的出现,全因导演英达憋的一口气。

时间拨回1993年。

那一年的英达,还只是一个新手导演。

满怀信心拍摄完的《爱你没商量》却反响平平,心里不服。

这时,他忽然想到自己在美国看过的《考斯比秀》。

那是一种从未在中国出现的剧种:

演员在台上表演,观众就坐在台下,同期录音,观众的笑声连同表演一起呈现在电视中。

英达坚信,这种新鲜的类型剧,足以让自己打一个漂亮翻身仗。

问题来了,如果一直处于一个场景,又没有其他影视语言的加持,就只能靠情节和台词来吸引观众了。

要撑起来,必须要有一个好编剧。

可到哪去找呢?

兜兜转转,重担落到了梁左身上。

500

按英达的说法:

“《我爱我家》其实应该是梁左的《我爱我家》。”

毕业于北大中文系的梁左,母亲是作家谌容,父亲曾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书香门第的家庭背景给了他扎实的文学素养。

而在《我爱我家》前,他就已凭借《虎口遐想》等春晚相声创作在圈内小有名气。

光是请他,英达就求了好久。

也幸好是梁左。

在《我爱我家》的故事搭建中,梁左以自己的家庭背景为骨架,知青插队经历、机关工作经验和胡同生活体验作为血肉。

再加一张相声里的以小讽大,寓庄于谐的文风皮囊,完美描绘了上世纪90年代普通北京家庭的日常。

500

编剧有了,演员找谁?

主角自不用讲,精挑细选出来的。

即便是客串的配角,也是全员大咖。

90年代的娱乐圈,还没有如今这么浮躁,利字当头。

演员之间关系好的,只要有档期,客串不过是打声招呼的事。

就算没时间参演,也都愿意坐到现场乐呵乐呵。

500

因此,我们现在还能在这部剧中看到:

年轻的葛优、姜文、姜武、王朔、冯小刚、陈凯歌、何冰、倪大红、夏雨、郭涛、濮存昕、刘蓓、郭冬临……

500

500

图源 豆瓣ID:游坦

光是考古这些实力派当年的精彩片段,就已经趣味无穷。

里头最难请的,可能算是葛优。

那时他正在外地拍摄电影《活着》,只是抽空回北京办事。

但剧中的角色又非葛优不可,因此英达守在葛家门口,等到半夜11点才堵到。

这才有了北京瘫的神级演技。

500

从导演、编剧到演员,凑齐这么一个实力雄厚的团队,可遇而不可求。

也算是当时相对简单的娱乐环境下,特定的产物。

如此扎实的班底,才搭得出这一出好戏。


500

情景喜剧,一言以蔽之,螺蛳壳里做道场。

场景单一,要让观众有代入感,得够“真”。

场景真。

不同于如今国产剧里,每个家庭跟真的样板房一样寡淡。

《我爱我家》虽然也是置景,但更像是直接在一个三代同堂的家中拍摄的。

500

几乎每个镜头,背景都堆满了各式各样的生活用品,并且大多都是旧的。

就连厨房里的玻璃,都像是真的被油烟熏染了一样。

500

葛优饰演的纪春生借穿了儿媳和平的衣服,他走之后,和平还会接着穿。

500

500

靠生活化的道具,和遵循逻辑的细节铺就,才能瞬间让人相信,这是上世纪90年代北京一个普通家庭。

场景真实了,演员也得演出“真”来。

《我爱我家》的演员们,自然得就像在自己家一样。

第一集第一幕,刚在沙发坐下的志新,就在烟灰缸里找烟屁股抽。

500

《气功大师》那集里,假气功大师司马南要用一个塑料盆,和平找来了,司马南接过后还顺手泼了点水出去。

500

不光如此,演员的一举一动,也都贴合着角色身份。

文兴宇饰演的老傅是个退休干部,剧中满口官腔。

在第一集里有一句:“哪个副……愿意瞧你嘛!”

这里的停顿并非忘词,而是多年机关工作,才会养成的政治觉悟。

《原则问题》那集,老傅50年前的初恋女友突然联系上了他。

往事依稀浑似梦,都随风雨到心头,老傅便开始每天坐在电话前望眼欲穿。

500

终于,电话来了,老同志欢天喜地跑去给儿子儿媳告诉这个好消息:“来了来了来了!”

500

一边说着,一边高兴地拍了拍儿子志新的头。

500

接着,又下意识也想拍儿媳和平的头。

细节来了。

就在快要碰到儿媳脑袋的时候,老傅的手突然触电似的收了回去。

500

因为他虽然高兴,又忽然意识到跟儿媳毕竟还是男女有别,不应该做这种出格之事。

老同志的天真可爱,又谨慎克己的性格特点,在这一个缩手中完美展现。

这些极度贴合角色个性的演技细节,如果演员没有认真钻研,是万万想不到的。

只有把真实做到细处、做到极致。

才经得起时间的磨砺,哪怕时隔30年,还能常看常新,乐趣无穷。


500

一部剧,但凡满足了以上几点,已经算是用心制作的好作品了。

而《我爱我家》真正的“骨”,其实在于剧本。

在《我爱我家》中饰演大儿子的杨立新曾说:

喜剧从不塑造英雄。如果它这里边有大人物,一定把大人物拉下神坛,喜剧必须得把台上的人搞得很愚蠢,因为搞得很愚蠢,才像生活,观众才能产生愉悦感。

换句话说,喜剧的本质是弱者对强者的冒犯,高尚对卑劣的讥讽。

之所以称《我爱我家》为鼻祖,也是因为,它对“冒犯”和“讥讽”的精准把握。

拿儿媳和平来说,她的角色就是一个典型的中年妇女,抠搜市侩,却又善良热心。

像如今一些影视剧,对这类角色,大多放大其庸俗可厌的一面,作为流量密码,获取观众议论、微博热搜。

但《我爱我家》,却愿意站在她们的角度思考。

在《死去活来》一集中,和平以为自己得了狂犬病命不久矣后,开始放飞自我:

反正我也快断气了,我干脆把心里话都说出来!

贾志国,这十来年,我替你们家,养老的、生小的,缝新的、补旧的,熬稀的、煮干的呀!我容易嘛我!可你们家呢?有一个真正看得起我的吗?嫌我们娘家穷, 没文化,小市民,就跟我们图你们家什么似的!

我挨你们家这地位,也就是个使唤丫头兼老妈子。我还混得不如(保姆)小张呢,小张好歹每个月还挣工资,我一分不挣还往里面倒贴呢我!

500

这字字句句,简直就是中年妇女们对传统中国家庭的控诉,骂得这叫一个痛快!

明骂爽,暗讽也不缺,甚至更多。

《我爱我家》抖包袱的犀利与尖锐,远超过你们的想象。

编剧的想法是,能说的说,不能说的,就全都藏在段子里说出来!

第一集《发挥余热》,老干部傅明到了退休年龄,开始回家主持日常工作。

结果一出手就大兴土木,砸墙换地砖装热水器,搞得全家苦不堪言,后来在舆论压力下退居二线。

但老干部不甘心,又开始反攻倒算,诬赖家里每个人。

说儿子儿媳要闹离婚,说二儿子出卖情报,说小女儿不思进取,连12岁的孙女圆圆也有历史问题……

一个小小的事件,便能看出好几层对现实的批判,和历史的映射。

500

而除了群众问题、政治隐喻,《我爱我家》还有一点不可忽视的,是它对时事热点的抓取。

《我爱我家》虽说是讲一个家庭的日常。

但在家长里短中,包含了大量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百态。

看完全剧,你就会知道,1993年的北京,人们最热门的的话题是邓小平南巡、北京申奥、香港回归、四化建设、练气功、有奖竞猜……

500

最爱的偶像是张国荣,最新的电影是《霸王别姬》,最八卦的CP是张艺谋和巩俐,最爱玩的游戏是小霸王游戏机,最潮流的活动是卡拉OK,最想去的城市是香港,最发财的行业是“倒爷”,最爱听的歌曲是《潇洒走一回》……

500

不光呈现。

《我爱我家》还通过很多典型小人物形象,来讽刺社会现象。

比如火遍全网的“葛优瘫”制造者,葛优扮演的纪春生。

表面看是“民间发明家”,实则是一要饭骗子,好吃懒做,在贾家骗吃骗喝。

500

而这一角色,是来自编剧随手翻开的一本《读者文摘》:

“据说他是个有名儿的“发明家”,搞出了一个“水基燃料”,说是把这母液加到水里,就能把氢原子和氧原子分解出来,找个火柴往水里一扔,火苗子噌噌的。

《读者文摘》是拿这故事当正面宣传进行报道的,我一北大学理科的,当时看完就乐喷了。”

他就如同刻舟求剑里的那抹刻痕,凿印在一艘名为“九十年代”的小船上,只一划,就能看到当时国人对科学的懵懂与渴望。

如果说真实的细节,投入的演技,让这部剧足够好看了。

那么,这些明枪暗箭的段子,对社会时事的洞察,才是这部剧成为经典的根本。


500

虽然网友们都在惋惜情景喜剧的衰退。

但究其原因,却发现,这样的消亡,多少有点注定的意味。

如果总结一下《我爱我家》成功的要素,无非是:

天时,一种全新的剧种,给了观众足够的新鲜感;

地利,编剧有更自由的创作空间;

人和,好演员好编剧的共同创作。

再看之后的情景喜剧呢?

天时的优势已经没了,地利也逐渐缩紧,愿意拍情景喜剧的好演员,也越来越少。

凑齐好演员,固然很难。

但更核心的原因,是再写不出这样的好剧本了。

一部情景喜剧之所以能让观众回味无穷,不止在于其笑料扎实,更因为里面的寓庄于谐,针砭时弊。

英达后面所拍摄的《闲人马大姐》《东北一家人》等剧,虽然也有反映国企下岗潮、国企改制、老年退休生活等社会话题。

但由于编剧水平有限,讽刺的深度,反映现象的广度,没有一部能再达到《我爱我家》的高度。

500

沈腾在《东北一家人》里的客串

而《家有儿女》等则直接放弃了“场景之外”,戏剧的冲突点全都放在主要角色身上。

笑是好笑,话题却更关注小家。

更多是婚姻、孩子成长、代际关系这样的母题。

500

而国产情景喜剧最后一个巅峰《武林外传》,虽然也是讲述一个客栈的搞笑日常,但它的高明之处在于:

用武侠世界解构当代生活,给了观众足够的新鲜感和探索欲,再加上方言和演员夸张形体的加成,自然能受到年轻人的欢迎。

500

当假丑恶的讽刺减少,真善美的说教增多时。

国产喜剧从兴起到消亡,其实就是这一部一部作品逐渐缩窄格局的过程。

故事变浅,意味变淡。

当然,也有创作环境变化的原因在。

可就像《武林外传》,不去关注历史,不去讨论过去,而是针对一些社会乱象。

比如逃税避税、造假售假、职场媚俗等,哪个不能拿来喝它一壶呢?

500

但如今大多数剧本,别说深层次的绵里藏针。

就连一段从头到尾,彻彻底底的欢笑都无法给予观众。

飘不敢断言这一现象是好是坏。

但总想在一片欢乐中不合时宜地问一句:

毫无营养的粗糙笑料,取代了情景喜剧的欢笑。

那拿什么来取代情景喜剧的思考呢?

本文由公众号「柳飘飘了吗」(ID:DSliupiaopiao)原创,点击阅读往期精彩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