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12356写歌就是中国风?周杰伦王力宏写的中国风为什么好听?

  最近几年掀起的「国潮热」一路蔓延到了音乐圈。

  当我们点开如今各大音乐app,页面上各类“XX古风/国风”榜单,可以说是应接不暇。随便点开一份,里面就有数十上百首的中国风歌曲,供听众选择。

  中国风从当年的一个小众音乐圈,如今渐渐发展成了主流,能受到这么多听众喜欢,在音乐市场上占据着一席之地,这无疑是一件好事。但也必须承认的一个事实是:当一个圈子越来越大,在这么多作品当中,无疑也会涌进很多滥竽充数的作品。

  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就来和大家聊一聊:中国风音乐究竟是什么?为什么周杰伦和王力宏的中国风就很好听?国风和古风是一回事吗?什么是好的中国风音乐?

500

  到底什么是中国风音乐?

  我们提到中国风音乐,往往脑海中都会呈现出几个特点:歌词具有古典意境、旋律五声声阶、配器用中国民族乐器进行编配等等。

  首先必须要明确一个概念:中国风,其实严格来说,不能算是一种特有的音乐风格,虽然它占个“风”字。它更应该叫「音乐元素」,或者「音乐类型」。

  跟真正的音乐风格相比,如R&B、爵士、雷鬼、Hip-Hop等等,它们都有自己特有的节奏律动,或是和声层面的特征,这也是它们最内核的风格特点。

  而所谓“中国风”,则很难涉及到这些音乐内核上的内容。不管是古典意象的歌词、五声旋律还是中国民族乐器的编配方式,这是一种表达形式层面的。而真正构建一种音乐风格的节奏律动、和声体系方面的内容,很遗憾,仅凭“五声声阶、民族乐器“的中国风是触及不到,也无法构建的。(至少目前来看)

  而目前我们常听到的中国风歌曲,往往也都是建立在R&B、Pop等风格上的,带有古意歌词、五声旋律、民族乐器等表达形式的中国风流行歌。

500

  明白了这一点之后,我们再来看这些中国风元素的特点。

  古意歌词和民乐编配,这两方面没有必要说太多。主要针对“五声声阶的旋律“这一点,我们来做一些补充说明。

  很多人觉得,中国风的音乐,都是1、2、3、5、6这五个音构成的旋律。因为它们分别对应我国传统民族调式里的宫、商、角、徵、羽五声。的确也有很多音乐作品的旋律,是由这五个音谱写而成的。但并不意味着,只有这五个音谱写而成的旋律,才叫中国风。

  即使在传统民族调式里,也有变徵、变宫之音,分别对应今天的4(也有一说变徵对应#4)、7二音。甚至于在一些少数民族音乐中,还有一些半音甚至微分音,但这些音乐毫无疑问属于中国风的范畴。

  所以,更确切的说法是,中国风音乐,往往是以1、2、3、5、6五音为主体的乐曲。

  除了构成音,中国风音乐在旋律上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一些在相邻音上下微妙波动,却极婉转、富有中国韵味的转音。跟众所周知的五声阶相比,转音这一点,少有人提及。

  我们都知道周杰伦有很多中国风元素的歌曲。他的作品中就有这样标志性的小转音。

500

  比如《东风破》,副歌“谁在用琵琶弹奏”,这个“弹”字的处理;还有“荒烟蔓草的年头”的“年”字处理。虽然只是一两处的点睛,但有了这些微妙的小细节,就使得本身就非常悦耳的旋律,那种婉转、柔美的感觉一下子就出来了。而如果这里不加转音,就那么平着唱,就仅仅是一句好听,但没什么特点的旋律了。

  《青花瓷》也有这样的处理。“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第二个“等”字;“炊烟袅袅升起,隔江千万里”的“万”字。

  还有一首周杰伦为浪花兄弟、袁咏琳写的《瑰宝》,副歌处袁咏琳那句“这划花长颈瓶”,那个“颈”字绝对是全曲的点睛之笔。可以说,就这一个字,平着唱和转音唱,完全就是两个不同级别的旋律。

  王力宏也有一首非常经典的中国风元素作品《心中的日月》。他在歌曲第二段的主歌里,也加入了很多这种小转音的处理。比如“你的美丽不堪动荡”那个“动”字;还有“我得眺望下个前往”那个“前”字。这些都使得歌曲的美感和意境大大提升。

  反过来说,一些歌曲单听歌、看谱,也是五声阶构成的,但是你很难觉得这是中国风。除了配器的因素外,其实也是旋律中缺少了一些这样微妙的小转音。

  比如雷子的《成都》。

  这首歌的旋律,是非常标准的五声音阶:

500

  虽然旋律也很好听,但你很难把它和中国风联系在一起,原因就在于:雷子在处理旋律的时候,他还是按照民谣的思路,没有加入太多中国风标志性的转音。

  那么,大家也可以借这首歌思考一下:假如现在,要让你从旋律的层面,为《成都》这首曲子加一些具有中国风韵味的转音,让它具备中国风的感觉。在不大动旋律的情况下,你可以改动哪些动机?在哪些音上加转音?怎么加?(大家可以一起来评论区聊聊)

  这种在相邻音上下,极快波动的小转音,在一些民乐演奏的乐曲中,体现得也非常明显。

  比如有一首琵琶曲,王惠然老师创作的《彝族舞曲》,大家可在云村搜索“王中山 彝族舞曲”。

  1:56开始的旋律,就是一段典型的五声为主构成,在一些音上非常具备中国风的转音特征。

  比较标志性的大概在2:06秒和2:11秒,这两个地方,都有非常明显的邻音波动,这也是非常具有琵琶特色的处理方式。

500

  那么,这首曲子如果去掉这些短暂一闪而过的转音,还是否具备中国风的感觉呢?

  恰巧的是,就有一位台湾歌手,疑似抄袭了这段旋律,那位歌手叫邰正宵,那首歌叫《999朵玫瑰》。

  (PS:说疑似抄袭,是因为法律没判,原作者王惠然维权失败;《999朵玫瑰》的旋律,也不符合大面积雷同这个特点。但是《999朵玫瑰》发展副歌的核心旋律,和《彝族舞曲》1:56开始的这段旋律,完全一致。所以是否属于抄袭,大家在心中自行判定。)

  “我早已为你种下”“从分手的那一天”这两句旋律,就是《彝族舞曲》这部分的旋律。“种”和“一“两个字,就是将原曲中2:11秒的音,去掉转音之后的处理,这里是平着唱的。

  所以大家听《999朵玫瑰》的副歌,还有任何中国风的感觉吗?

  这种由中国民族乐器,特别是弹拨乐器演奏的曲目,具有这种转音特点的,还有很多。

  比如林海老师的《琵琶语》,全曲中就有大量的这种微妙的转音处理:

500

  大家可以对照谱例,听一下画红框的这些音,感受一下这几处音那种一闪而过的微妙转音。

  这种处理方式,是中国风和其他音乐元素区分开来的,另一个重要特征。

500

  中国风音乐的发展历程

  说完了中国风音乐的特点,我们来简单说下,中国风的发展历程。

  广义上来讲,中国风音乐,其实就是:富有中国韵味的音乐。从这个角度说,其实我们国家自古以来,就有非常多的中国风乐曲。

  上文提到了我国传统民族调式。那是古时候的匠人,对于音的一种分法。很多的古曲,往往都是由这些音构成。

  虽然现在这些古曲的原版,很多已经失散。但是传统民族调式的运用,其实一直都有所保留。在我国很多地方的民间,有很多的民歌以及民间小调。这些作品不仅运用了民族调式,而且在不同的地区,体现出了不同的地方特色。

  比如北方京津地区的京韵小曲;

  山东豪放、直白的《包楞调》;

  青海地区有辽阔、高亢的花儿;

  江浙一带富有南方婉转气质的《紫竹调》;

  ……

  等等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民歌和小调。而尽管它们和我们今天所说的“中国风流行歌”相隔久远,但是其中的很多民族元素,却一直沿用至今。

  在上世纪3、40年代的时候,我国出现了很多经典的作品。比如王洛宾先生创作的《在那遥远的地方》、尹宜公先生创作的《小河淌水》、刘如曾先生创作的《明月千里寄相思》等等。

  这些伟大的作曲家,在创作这些作品的时候,在保留了各自民族特点、运用民族调式动机的前提下,又将旋律谱写得更加通俗、“亲民”,听众接受起来更加容易。而这些经典的作品,因为其优质的品质,以及自身的中国风色彩,深受听众喜爱,被改编成了无数版本,传唱至今。

  可以说,这类作品,就是如今我们常说的中国风流行歌的雏形。

  到上世纪8、90年代的时候,随着我们的流行音乐开始发展,更多具有中国风品质的流行乐,开始涌现了出来。

  比如1980年的时候,林子祥发布了一张名叫《一个人》的专辑,其中有一首作品叫《在水中央》。其歌词风格、旋律谱写、器乐编配都极富中国韵味。

500

  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天听来,虽然《在水中央》中琵琶音色的选择具有浓浓的midi感,但是歌曲整体的编配方式,在当时来看是让人耳目一新的,甚至在今天听来也不老旧。而此后,这首歌也成为了林子祥的代表作。

  到1982年,有一位宗师级的音乐大家,发布了一张可以载入流行音乐史册的专辑。对,就是罗大佑的第一张专辑《之乎者也》。

500

  这张专辑中,也有很多歌曲,对中国风进行了探索、运用。比如《错误》、《乡愁四韵》,就是以传统五声为主体谱写的旋律。

  大陆这边也从未停止对中国风的探索。

  1981年,电影《少林寺》上映。其中的配乐《牧羊曲》,就是一首以民族调式为主体,加入了中国民乐器进行编配,由郑绪岚老师演绎的中国风作品。这首作品有多么经典,我想也不必再多说。

  此后,各个地方的各路音乐人们从未间断对于中国风的探索。

  港台这边,在90年代的时候,不乏《沧海一声笑》、《笑红尘》、《刀剑如梦》等等经典的作品。

  大陆这边,优秀的中国风作品,则多见于影视配乐中。

  如《红楼梦》的主题曲《枉凝眉》;

  《三国演义》的片头片尾,都有中国风元素的加入。前者磅礴、恢弘;后者则有一种历史的年代感和沧桑感。当然,这也和杨洪基、毛阿敏两位老师的演绎有很大的关系。

  《水浒传》的主题曲《好汉歌》,这首歌由赵季平老师操刀,精准地匹配到了中国传统乐器——唢呐,将水泊梁山一众草莽英雄的气质充分地发挥了出来;

  86版《西游记》的主题曲《云宫迅音》,更是大胆地进行了中国风元素与电子音乐的融合。《女儿情》更是传唱至今,堪称经典中的经典。

  其实不光是四大名著这些经典的电视剧,在那个年代,很多的历史题材、古装题材的影视作品的配乐,往往都会有中国风元素的加入。而这些作品,很多后来也成为了经典。

  比如《太极宗师》的主题曲《英雄谁属》、《情缘不了》。前者用唢呐营造出了豪放的感觉,后者则一改二胡(大概是,不确定)留给人们习以为常的“二胡多奏悲乐”的印象,难得地用二胡奏出了欢快的感觉;

  《燕子李三》的主题曲《两颗心依然》,同样出自赵季平老师之手,非常悲伤的一首作品;

  再有像后来一些影视作品,《孝庄秘史》的主题曲《美人吟》;《西游记后传》,三宝老师操刀的片尾曲《相思》;

  ……

  再后来,进入新世纪。这个时候,一位中国台湾地区的优秀音乐人的出现,可以说是彻底将中国风流行歌发扬光大。

  对,他就是周杰伦。

500

  尽管你可能不喜欢周杰伦,但是有个事实还是要承认:周杰伦在推广、普及中国风流行乐这部分,他的确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论传承与沿袭,周杰伦创作了《东风破》、《发如雪》、《菊花台》、《千里之外》、《小小》(容祖儿那首)、《青花瓷》、《兰亭序》、《烟花易冷》、《雨下一整晚》、《黄浦江深》、《红尘客栈》、《天涯过客》等,且质量一直稳定在一个较高的水准。

  论探索与创新,周杰伦也有《娘子》、《双截棍》、《龙拳》、《双刀》、《将军》、《乱舞春秋》、《霍元甲》、《黄金甲》等将其他音乐元素,与传统中国风元素相结合的作品。

500

  也几乎是在同一时期,其他的音乐人们,也开始发力,对中国风音乐进行了或多或少的探索:

  陶喆《月亮代表谁的心》、《孙子兵法》、《Susan说》等;

  王力宏《心中的日月》、《在梅边》、《花田错》、《盖世英雄》、《伯牙绝弦》等;

  林俊杰《江南》、《一眼万年》、《熟能生巧》、《不死之身》、《醉赤壁》、《茉莉雨》等;

  戴佩妮《花盼》、《两难》;

  周传雄《寂寞沙洲冷》、《弱水三千》、《青花》、《今宵酒醒何处》等;

  胡彦斌《红颜》、《愿望》、《潇湘雨》、《诀别诗》、《月光》、《笔墨登场》、《江湖再见》等;

  游鸿明《狂背狂喜》、《诗人的眼泪》;

  ……

  这些都是传统的主流音乐人,对于中国风元素的探索与运用。还有很多很多,不多举例了,大家可以自行搜索。

  也是在这个时候,网络开始发达。从前有热忱、能力,却没有渠道的中国风音乐人、歌手、团队,借着传统音乐人们发扬+听众大规模喜爱的中国风热,开始将自己的作品发布到网络上,并获得了这一类的代表,有心然、音频怪物、河图、萧人凤、只有影子、墨明棋妙团队、鸾凤鸣团队等等,甚至包括早期的许嵩,也可以归入这一行列。

  再后来,中国风音乐进一步发展,甚至推动国风成为了一个文化潮流。从前几年的汉服热,到近几年各个卫视推出的弘扬传统文化的成语、汉字类节目,可以说,国风已经深入各个领域。

  ▼洛天依《权御天下》(2018国风极乐夜·音乐盛典)

  但是当蛋糕已经做到这么大,赶来争抢的人也越来越多。现在的国风圈子,特别是音乐圈,已经可以说是鱼龙混杂。有优质的作品,也有大量的滥竽充数的次作。

  现在,人们对于网络上的这些中国风歌曲,大多以古风,或者网络古风称之。

500

  中国风和古风是一码事吗?

  既然说到了中国风与古风,我们就来简单谈下,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和区别。

  古风和中国风,从音乐形式上来说,其实没有太本质的区别。

  而人们之所以会把中国风与古风区分来看,其实更多的是从两个角度来谈一是歌词的构成方式,二是旋律的内容。

  刚刚在第二部分中,我们提到了那么多中国风歌曲。而我们可以发现,在这些作品当中,除了极少数由诗词改编而来的歌词,其他大多数歌词,都是“以白话文为主,文言文、古文为辅”的遣词造句方式,它重点突出的是一个意境,一些古典词语的运用,不必太多,放在关键位置点名意境就好了。

  而现在很多的古风歌曲,歌词的遣词造句方式,刚好是反过来,以文言词为主,白话文为辅,或者压根没有白话文。

  旋律层面上来讲,古风音乐的旋律,却是不那么的“文言”。

  古风歌曲的旋律谱写方式,往往套路化痕迹更重一些,多以五声声阶为主体,多使用万能和弦走向、大众化动机来进行旋律谱写,少有如上文所说的转音等细节处理。它更像是“以五声声阶为主的流行歌”,而不是“具有中国风韵味和灵气的中国风歌曲”。

  可以这么说:古风音乐,是脱胎于中国风音乐的另一种歌词上更偏古意、旋律却更偏流行歌的音乐分支。

500

  中国风音乐的现状

  现如今的中国风,其实刚刚已经提过了,就是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其中不乏好作品,但一年到头大量的次品充斥市场,使听众很难有渠道和耐心,去发掘出这些好作品。

  劣质中国风作品,被人diss的点往往有三个:

  一是歌词堆砌辞藻,却无基本的逻辑和意义;

  二是作曲套路化严重,或者干脆直接拿别人的曲来填词;

  三是制作成本低廉,音质、音色粗糙。

  那些大家吐槽的中国风作品,往往都至少踩中了这些雷区中的一个。当然,也有一些特别“出类拔萃”的,三个全中,比如中国风全能教父李袁杰的《离人愁》。

  歌词的问题不多说了,大家应该都能明白。只说一点吧:

  其实只用古文也是可以写出精妙的歌词的。诗词改编我们就不说了,就说《沧海一声笑》这首词,单看它每一句,其实是偏文言的。但它好就好在,就算它是文言词,意境偏古朴,读者照样能看懂这首词究竟想表达什么。

  而现在的很多中国风歌曲,则很遗憾不具备这样的品质。这些歌的歌词,虽然遣词造句的方式更偏古文,但是往往又没有古文的精深与含义,更多的是晦涩难懂,甚至故弄玄虚。

  这样就造就了一种观感:这歌词的每个字,你单独拿出来看都懂;每句话单独看,可能也懂;但是整首词组合在一起,你就看不懂。

500

  下面我们重点说说曲的问题。

  首先是创作层面。我在文章《周杰伦和李宗盛是怎么把1645写得好听不俗气的?》中总结了几组常用的旋律组成动机。而这些质量较低的中国风歌曲,往往就逃离不开这些动机。

  错的不是动机本身,是不会用它的人。之所以这些动机常用,就是因为人们在作曲时,会下意识地这么哼唱,用它组合出来的旋律,听着是顺畅、自然的。

  但对于创作水平较低、听歌量较少的音乐人而言,你所谓的“创作”,其实不过是将前人早已用滥了的旋律碎片,无谓地重复利用。

  没有足够的听歌量,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创作的东西,其实早已被他人用过,并且无法在现有的动机基础上,填充更有新意的音,组成新的旋律组合。

  中国风歌曲里,最常见的动机是356。这个动机常用于乐句的开头,类比一下的话,就像作文里的“春天来了”。

  用“春天来了”开头,大多数人都会接“小河里的水融化了”;也有的会接“夏天还会远吗”;脑回路不一般的会接“万物又到了交配的季节”;能写出“燕子的叫声把我从睡梦中唤醒”就算比较有新意的。

  比如下面这些歌曲,都有运用到这组动机:

  《美人吟》:

500

  《女儿情》:

500

  《笑红尘》:

500

  《上海滩》:

500

  《新鸳鸯蝴蝶梦》:

500

  但是大家也可以注意一下,上面这些作品的年代,都是离我们比较久远的。换句话说,在那个年代,音乐还没有那么多门类和限制,旋律谱写还是有比较多的可能性,再加上音乐人本身都有着较高的水平,常见的动机也能写得好听。事实也证明,这些作品也都成了经典。

  但隔了那么多年,在20多年后的今天,这些古风作品,还在沿用这个动机,而且作曲方法大都是简单模进、重复等简单的手法,就会使得很多歌曲味同嚼蜡,听十首和听一首没有什么差别。

  其实错的不是动机本身。356在今天也还是可以用出新意来。比如《烟花易冷》,这首歌的旋律就很有新意,大量7的运用,以及将1765这个常见动机错半拍,组成新鲜听感的思路,都是作曲巧思与灵气的体现

500

  可惜这种作曲方式,别人很难学来。

  现在的大多数古风歌曲,就是从一个常见的动机出发,然后发展成整段没什么特点的旋律,最后在似曾相识中唱完全曲。这样的歌太多,贴不完,大家自行打开古风榜单,随便找几首歌参照看看即可。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直接将他人的曲子,拿过来重新填词自己用。最著名的莫过于《XX道姑》事件。抛开改编后的质量问题不谈,就说一点:未经作者或版权持有者同意,直接将他人作品拿来使用,更有甚者,将改编的作品拿来盈利,这是侵权的,要承担法律责任。

  还有一个就是编配问题。编配问题就是midi程度太高,整体的音色、质感塑料味太重了,这样的作品,即使词曲再好,就像是披上了一件廉价的外衣,也会打折扣。

  比如只有影子的《烟影如画》这首作品,其实单看词、曲、唱,都有着非常不错的中国风底子,但是编曲的塑料味很重,整体的音色在当时听都蛮落后的,混音也有刺感。所以也很为这首歌惋惜,有一个非常好的底子,但没有得到更精致的打磨。

500

  为什么我们往往都很喜爱中国风?

  最后,我们来聊一聊,为什么大家都喜爱中国风元素的歌曲。

  原因很简单,我们作为中国人,有很多文化层面的东西,是植根于身体血液里的。我们看到中国字、听到中国语言会感到亲切。歌曲也一样,我们听到属于本民族的笛子、琵琶、古筝、二胡、唢呐等等乐器的音色,本能地就有一种亲近感。

500

  而当中国的文字,和中国的乐器相结合,自然就产生了化学反应。深受听众喜爱,也就成了一件理所当然的事。

  最后,为大家推荐一些近几年,我觉得不错的中国风作品。

  《天涯过客》,出自周杰伦2014年的专辑。这首歌词曲质量都非常高,但是可能由于当年的宣传不到位,以及歌曲本身的演唱难度较大,没有传唱开。

  《大雨将至》。这首歌是由唐汉霄老师负责作曲、徐佳莹老师演唱的作品。这首歌属于用到了很多常见动机,但是最后组合在一起,整首歌非常好听有新意的类型。

  顺便一提,唐汉霄这位音乐人,我觉得是很有才华的一位创作者,他与刘惜君、薛之谦、陈奕迅等歌手都有所合作。他最近参加了浙江卫视的《为歌而赞》节目,大家可以多多关注他。

  《故事》,出自苏打绿2013年的《秋》系列。整首歌的旋律很美,歌曲后半段加入的二胡是点睛之笔。

  《悟空》,戴荃凭借这首歌打响了知名度。但这首歌其实没有一个我心中的完美版本,在好歌曲上的live版太短了,有些仓促;到正式录音室版,将近7分半的时常又听着太过冗长。如果能把两者中和一下会更好。但是作品本身还是足够优质的。

  《思美人兮》,出自金玟岐。这首2017年的作品,已经可以算是近几年质量较高的中国风了。我觉得这首歌,对于金玟岐本人,也是一种突破。金玟岐是一位才女,但是她写歌有一个问题,和弦走向和旋律同质化有些严重。但这首《思美人兮》几乎没听到她自己那些固有的痕迹,很不错的进步。

  《惊鸿一面》,出自许嵩2014年专辑。当年听到这首歌时是很惊艳的,非常高的旋律质量,以及黄龄特别的嗓音,都为这首歌加了不少分。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