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学士三改《清明》诗

清明将至,春雨纷纷,黄庭坚读罢杜牧的《清明》,颇有感触,得七言绝句《牧童诗》一首:

 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想请老师东坡先生点评斧正,冒雨前来苏府请教。刚走到窗下,听到有人吟诵:

 清明时节雨,

纷纷路上行人,

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

有牧童,

遥指杏花村。

 黄庭坚连忙进屋施礼,拜见老师。说杜牧之的一首七绝,妇孺皆知。让先生读成了“小令”,不增删一字,,别开生面,另有风骚,真心佩服。

东坡笑着说,其实杜牧的《清明》,已经把清明时节的诗写绝了,登峰造极,后人只能模仿,很难超越。不过作为论诗,咱们师生二人私下说,尚可修改。

 清明本来就是一个节令,再加上时节二字,岂不多余? 行人不在路上,难道还呆能在家里不成?窝在家中何谓行人?“路上”二字当可去掉。 什么借问,下着雨还客套什么,直问就行了,“借问”可否砍掉。 牧童下着雨跑到路上去干什么?谁家下雨天还放牛?人不怕冻病,牛还怕淋病呢。下雨天在路上还不是逮住谁问谁,为何非要问个牧童?小孩子知道谁家酒好?

 黄庭坚说:听先生的意思,这七绝可以浓缩为五绝了。

              《清明》 

时节雨纷纷, 行人欲断魂,

  酒家何处有? 遥指杏花村。

 东坡说,不错,正是这个意思,虽然首句“时节雨纷纷,”没有交代清楚是什么时令,(大寒节气是不会下雨的),好在题目是《清明》,读者不至于误解。

黄庭坚说如果首句的前两字改为“清明”,先生看怎么样?

                  《清明》 

清明雨纷纷, 行人欲断魂,

  酒家何处有?  遥指杏花村。

 苏轼笑着说这样更好,只是平仄稍有不合,不过大丈夫写诗,岂能让格律束缚住手脚,更不能因词害意。

 稍顿,苏轼说咱们不妨将它改成六言诗试试,就没有人挑格律的毛病了。

苏东坡好像胸有成诗,挽袖一挥而就,写道:

              《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 路上行人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 牧童遥指杏村。

 

黄庭坚小心翼翼的对老师说,六言诗比五言诗保留了更多诗意,也显得比较简洁,只是“杏村”有些费解。不如“杏花村”好。最后一句不如改为“牧童指杏花村”。苏轼连连摇头说“不妥,不妥,与前三句不谐,简直就是老鼠矢,要坏一锅粥的” 。

   东坡接着说:杏花村大概是因为杏树多得名。可是杏花在树上能开几天?杏儿在树上驻的时间比杏花长多了。特别是杏儿熟了,一村红杏,掛满枝头,不比杏花来的少兴味。“红杏出墙”不是名句吗?多少诗词名句都用红杏入诗,叫它杏村,并不委屈。黄庭坚恭恭敬敬的说:先生说的有理,学生受教了。我想把它改成三言诗,不知如何。

 清明节,雨纷纷,路上人,欲断魂。

问酒家,何处有?牧童指,杏花村。

 苏东坡笑笑说,读起来挺顺口,适合小儿诵读,有点像“三字经”。不知你可能改成四言?黄庭坚说容我试试,稍倾,吟诵到:

 清明时节,行人断魂。 

 酒家何处?指杏花村。

 苏轼说:过简,诗意全无,不好。黄庭坚自己也摇头。东坡说还是来一首词吧,比写诗自由。其实咱们宋词,比起律诗绝句,就是“自由诗”。

 《清明》

清明时节,雨落纷纷。

断魂人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不远杏花村。

黄庭坚连忙拍手称赞,问,这是什么词牌啊?苏东坡说,管他什么“词牌”,写出自己要说的意思,就是最好的词牌。词牌名留给后人去起吧。

苏轼似有所悟,说你专程让我来点评诗,把你的诗拿出来吧。

500

黄庭坚说,我这一首诗也是读了杜牧之的《清明》有感而作,请先生斧正,说毕,把抄好的诗铺在书案上:

 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 机关用尽不如君。

 苏东坡看了赞不绝口,连声说到:“好诗,好诗!”

 “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陇闻。” 写出了牧童悠然自得的神情,短笛信口吹,宛然如画,已经不错。“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即事论理,拉出逐利争名、机关算尽的“长安名利客”与悠然自得的牧童相比。有多少在官场上争名逐利的庸人,费尽心机,其实不如牧童自在快乐啊!在一贬一褒之中,表露出山谷你清高自赏、不与俗流合污的心态。诗意高雅,诗风飘逸悠远。如果硬要提出一点建议,我看“吹笛风斜”不如改成“短笛横吹”更为形象一些。

黄庭坚说,谢谢老师赐教,果然“短笛横吹隔陇闻”比“吹笛风斜隔陇闻”。要好些。

此诗最后两句,与曹雪芹《红楼梦》之“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有异曲同工之妙。

正是“清明时节雨,苏黄改诗忙”。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