掀开英、美在香港的“良苦用心”之二:英美拒签无哩头

500

10月12日凌晨,香港外国记者会(FCC)副主席、《金融时报》亚洲新闻编辑马凯(Victor Mallet)在Twitter上载他在机场离港指示牌下拍的照片。

马凯虽然离开了香港,但其工作签证续期遭港府拒签,先是英国外交部发言人、美国驻港总领事馆,继而又有欧盟驻港澳办事处以及美国商会,还有马凯的老板《金融时报》,指责香港特区政府“违反基本法”、“打压新闻自由”风波却仍未平息。

 

国际自由新闻奖得主 禁入境美国领奖

在西方国家,虽然号称新闻媒体拥有“第四权”,但在查阅西方国家在“拒签”一事上的普遍做法时发现,记者被西方国家拒绝入境屡见不鲜,英、美拒签更是无哩头。

2017年10月,国际自由新闻奖得主、也门著名女记者纳赛尔本要到纽约出席颁奖礼,但美国拒发入境签证。

现在己经时是瑞典公民的纳赛尔当时在网络上表示:“美国驻斯德哥尔摩大使馆,两度拒绝我的签证申请,我现正第三次申请,但不敢乐观。”美国国务院以签证纪录保密为由,拒绝置评,外界猜测是因为纳赛尔的也门国籍。

最具讽刺意义的是,纳赛尔所得的奖项是捍卫新闻自由的记者奖项,但却不能入境号称“自由、民主”美国的自由。

 

500

BBC记者因在伊朗出生不获美签证

据英国《每日电讯报》2016年1月20日报道,英国广播公司名叫拉纳·拉希姆普尔的女记者是英国广播公司波斯语电台主持人。因拥有英国和伊朗双重国籍,被美国拒绝入境。

报道称,拉希姆普尔19日在伦敦希思罗机场准备乘飞机去美国时遭拒,她在推特上发文说:“解除针对 伊朗的制裁3天后,美国拒绝我和其他两名英国公民通过签证豁免政策进入美国,原因仅仅是因为我们同时拥有伊朗国籍。”她还发了一张自己在孩子旁边哭泣的照片。她说:“我的女儿无法参加美国亲戚的生日聚会,原因竟是她的妈妈出生在伊朗。”

33岁的拉希姆普尔原计划到美国探望自己的弟弟,参加生日聚会,他们已有一年多未见面。她告诉英国《卫报》:“这很不公平,对许多伊朗人来说不公平。这次与我同行的堂弟也遇到同样问题,他们已经离开伊朗20年。他们根本不知道如何书写或阅读波 斯文字,他们要为与自己毫无干系的国家的政治付出代价。”

 

采访反建油管示威 美禁加国摄记入境

2016年12月,加拿大摄影记者Ed Ou准备前往美国北达科他州,采访环保分子和土着反对兴建输油管示威,但在设有美国海关及边境检查的温哥华机场,已被美方拒绝入境。

Ed Ou说,当他向美国边境人员表明去采访示威时,即被拉在一边审问达6小时之久,其间他被要求将手机解锁以便检查,他以涉及机密资料为由拒绝,美国人员就强行取去其SIM卡,并抄录其手提电脑及个人日记。美国海关及边境保卫局拒绝评论个别事件,仅称如有人觉得受不公平对待,可以向国土安全部投诉。

 

对伊拉克开战前夕美强行驱逐伊记者

500

据华盛顿时报2003年02月15日的报道,美国政府以“从事有损于美国国家利益的活动”为名,要求一名伊拉克通讯社驻联合国记者离开纽约。

这名被驱逐记者名叫穆罕默德·哈桑·阿里维,是伊拉克官方通讯社“伊拉克通讯社”的资深记者,在来美国之前,他在巴格达工作,2001年,他和自己的五个孩子来到美国,并在纽约的曼哈顿区定居下来,其全家的生活供给由伊拉克政府负责。

2月15日,穆罕默德·哈桑·阿里维接到了来自美国驻联合国有关部门的信件,要求他携同其家人在15天之内离开美国,其理由是“有些行为损害了美国的国家利益”。但是,阿里维否认美国政府对他的指控,他告诉华盛顿时报记者说,“我并没有作任何不利于美国利益的事情,更没有作出任何有损于联合国的事情”。

负责国内事务的美国外交人员帕特里克·肯尼迪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美国政府在与联合国进行了交涉后,要求一名伊拉克通讯社的记者离开美国本土,因为这名记者的某些行为超出了其业务的范围,这些活动被认为有损于美国的国家利益。”但是,帕特里克-肯尼迪拒绝向记者透露阿里维到底作了些什么。

 

 三年英国共拒签了101

500

英国内政部于2005年发布“不可接受行为”清单,包括利用职位煽动可能导致群体间暴力的仇恨、散布激起恐怖主义活动的信息等,而任何触犯这些行为的外国人,可被英国政府驱逐出境或拒绝入境。根据英国内政部下发的指引,受影响者无权上诉。

资料显示,自2005年8月至2009年3月的短短三年多当中,就有101人被英国政府以触犯“不可接受行为”清单为由拒之门外;2014年11月,时任英国内政大臣、现任英国首相文翠珊称,自2010年她出任内政大臣以来,按清单驱逐的人数数以百计;同年4月,英国内政部官员Karen Bradley称,内政大臣通常不会公布被禁人士的名单,因为这未必有助于通过颁布禁令来保护国家安全和公众安全的目标。

 

怀疑苏丹女牙医将逾期逗留英拒入境

今年7月,日本大阪大学学者林美加子在《金融时报》撰文,批评英国方面拒绝其博士生到该国出席学术研讨会。

林美加子指出,该名苏丹女生是执业牙医,获日本政府颁发全额奖学金到大阪大学攻读博士,并被校方高薪聘为兼职研究助理。

不过,当她申请商务签证往英国出席一学术研讨会时,被英国方面质疑她“只是博士生”,在其领域不够优秀,并指她靠奖学金支持,又非日本永久居民,质疑她最终会在英国逾期逗留,认为她不是真诚地想以访客身份进入英国,故拒绝其申请。

该名博士生其后再度申请签证,并提交多项文件证明,包括大阪大学校长的信件、国际牙科研究协会行政总裁的信件等,但仍被英国方面视为“不是真诚地想以访客身份进入英国”拒绝其申请。

 

回归前台湾记者被港英限时离境

台湾资深传媒人、名嘴张友骅日前出席电视节目时透露,回归前他到香港演讲时谈论英殖,结果被港英政治部要求48小时内离境。

张分享自己1991年在香港的遭遇时说,那时刚好讨论基本法起草及“直通车”问题,台北记者代表团到香港采访,他发表演讲时说,“请看今天中东的局势,是哪一个国家造成的?英国造成的;印巴分治,然后双方发展核武,那是谁造成的?也是英国人造成的;缅甸,今天的问题这幺多,罗兴亚人、孟加拉国人,然后马来西亚、新加坡,哪一个不是你英国人造成的?结果第二天政治部限我48小时以内离境。”

张友骅当时质问政治部的人:“我说错什幺?”对方说,你讲到中东印巴那些都是历史。张又问:“难道历史不能讲?”对方指张友骅发表的言论,就是从事政治活动。

 

英美拒签无哩头港府拒签需解释?

事实告诉港人,拒绝外国记者入境,限制新闻采

500

访自由,正是英美等国政府一贯的拿手好戏,多年来不断上演,而且从不需要解释或交代任何原因。在英、美两国,外国新闻记者被拒绝入境、被驱逐出境,是司空见惯之事。

马凯月前曾经公开主持违法“港独”组织“香港民族党”的活动,明显违反新闻工作签证的性质,“特区政府拒签马凯,不过是在行使自身的法定权力,而对此不予以解释,则完全符合国际惯例,也与美英等‘自由民主国家’的一贯做法并没有什么不同”。

先是英国外交部发言人、美国驻港总领事馆,继而又有欧盟驻港澳办事处以及美国商会,还有马凯的老板《金融时报》,指责香港特区政府“违反基本法”、又是“打压新闻自由”。

欧美各国一而再,再而三的发生记者遭拒入境的事件,欧美政府没有发声捍卫新闻自由,欧美政府在连自己人的人权、自由都不出手保障情况下,却指责特区政府首次拒签是“北京正加紧对香港控制”以及“港人的基本自由已受到侵蚀”。同一事件,不同的标准,让港人看清了英、美在香港的所作所为的“良苦用心”。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