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学步的中国教育,会成为中国发展的阻碍

前几天两会上有代表提出降低英语比重。这一观点一时成为热门话题,被广泛讨论。我很清楚,热衷于讨论这个话题的人,主要是存在认知偏差的幸存者和英语教育的利益相关者,或者是一些学生和家长。我作为中国教育体制的受害者,本来不想发出一些刺耳的声音。但是昨天给一个妹子改研究生论文,彻底把我惹炸了。所以我决定从我的亲身经历和身边人的情况出发,简单聊一聊我对中国教育的观点。

 

一、被中国教育体系淘汰的天才

我先简单介绍一下我的情况。可能这些内容足够拉很大一波仇恨了。在所有认识我的人眼中,我就是天才的代名词,是他们认识的最聪明的人。前几年我曾经做过门萨的测试题,轻松通过。从小到大上学老师给我的要求是不要带坏其他同学。因为平时我基本不怎么学习,都是在玩或者看其它书。每到学期末,考试前两个星期开始我看两遍书做两套题,基本上考试成绩都在班级前列。高三一年我上学没有背过书包,所有课本和资料都在学校。放学之后我不学习。即便这样,我高考成绩也还算勉强,上的是211大学。

这样纯靠天赋学习有一个缺陷,那就是英语成绩一直上不去。我因为看的书多,语文成绩也还可以,虽然学的是理科,但文综成绩也在全年级前列。唯独英语成绩一直不好。我的记忆里不算出众,再加上不爱死记硬背刻苦学习,缺少练习,所以英语单词记不住。另外由于我的知识面比较广,能很轻易识破英语辅导材料中美化国外的谎言,所以对学英语也有一些抵触。这导致我的英语成绩一直托我的后退。这也是为什么我只能上211而考不上985的原因。

研究生阶段,在我长期受到失眠折磨的情况下,依然学完了本学科、系统工程、工商管理共三个专业的研究生课程,学完了概率论、矩阵论、运筹学、博弈论等博士阶段的课程,并完成了博士毕业所需要的两篇SCI一篇EI论文的准备工作。但是因为英语六级没过,无法博士入学,也无法进入高校或科研机构从事研究工作。最终我准备的论文只能由助教作为第一作者发表,帮主助教评上了正高职称。而我只能走上社会从事其它方面的工作。

这两年我以独立作者身份发表了三篇ESCI论文。毕业很多年,英语彻底荒废了,所以只能用翻译软件。阿法狗大战李世石之后,翻译软件的准确率大幅度提升。我的后两篇论文在发表过程中并没有因为翻译问题而受到阻碍。这也证明了现有翻译软件完全可以满足学术交流之用。

我知道和我有相似经历的人一定还有很多。我们这些人现在所取得的成就和社会地位无法和我们的天赋相比。所以大部分人也不愿意炫耀自己的天赋,因为觉得太丢人了,难以启齿。这也是我一开始不太想参与讨论的原因。

 

二、中国的专家学者

我的父母都是高校职工,我的父亲更是八十年代的公派留学生。因为家庭的关系,再加上我以前也经常参加一些学术活动,所以我能接触到很多级别很高的专家学者,院士、教授都有,文科、理科都有,高校和研究所的都有。

我对这些人的评价是:学识渊博,基础扎实,思维能力欠缺,创新能力不足。这些人很明显都是天赋中上、努力认真的人。他们学习成绩优秀,一路顺利升学,按部就班晋升职称,一直到现在的地位。但是他们大部分对知识的态度是了解、掌握,熟练运用,再根据经验做一些小改进。他们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并不清楚他们所掌握的知识的产生过程以及背后的思维逻辑,思维能力欠缺。所以对于新思想新理论他们无法用逻辑判断正确,只能用他们掌握的思想理论对比与新思想理论的差异,然后给出他们是否支持的态度。

正是因为国内学术界从业人员普遍思维能力和学术素养低下,导致学术界内部很难开展学术辩论。国内很多学术交流会议和评审会都成了大家相互吹捧的吹牛会,只邀请观点相近的人参加,大家相互吹吹捧捧其乐融融。偶尔有人提出不同观点,其他人都会觉得他不懂规矩、不合群。这正是王贻芳院士所说的:“我国科学界内部认真的科学讨论很少”,“人跟人之间要么大家都客气不说,真要是争起来,大概两个人就要成敌人了,所以大家都避免讨论。有的人忍不了,那最后就搞得关系很僵。我们缺乏人跟人之间就事论事的基本态度,这就造成国内学术生态有一些不如人意的地方。”“当面争论很少,一针见血的科学争论很少。”

王贻芳院士所说的还只是学术圈内有身份的人之间的相互排斥,如果是学术新人提出颠覆性观点,毫无疑问会被彻底排挤出圈。但是每一次重大科学突破那一次不是对现有理论的彻底颠覆?如果不能通过思维逻辑和实验结果筛选出正确的颠覆性观点,怎么实现理论创新?怎么完成重大科学突破?中国现有科研学术体系不具备对新思想的筛选淘汰机制,真正的创新型人才永无出头之日,原创基础科学理论难以在中国出现,钱学森之问、李约瑟之问还会继续,陆家羲那样的悲剧也还会在中国反复上演。

 

三、最后说说让我出离愤怒的妹子

这小姑娘小我好几岁,是中国顶尖高校的法学硕士。她的学校比我的学校好很多,全国排名前二十。照理说已经是很优秀的人才了。最近小姑娘在准备研究生毕业论文,让我给她修改一下。结果看了两页我就气炸了。我随便摘出来一段你们自己看。

 

企业融资会考虑到成本,不同的企业对于成本的认识不同,比如采用一级市场的股权投资,企业现有股东可能在企业的股权份额下降,从而对于企业的控制权降低,这是一种管理权削弱的成本;如果采用常规方式的借贷,这样会让企业的负债率上升,这样会导致企业在对外经济活动中,信用风险加大,因为和高负债率的企业合作会增加偿付不能等交易风险。而进行资产证券化则可以梳理企业基础资产的情况,预估市场情况,在交易结构上进行专门策划,合理安排资金流动模式。同时加上内部流程风险的合理控制,外部增信措施的保障及良好的市场评级,以提升证券在市场中的信用,这样可以增加各方参与主体提供投资的有效信息判断和市场信心。

 

先不说上边这一段话内容的逻辑问题,只说最基本的语法。你们能分得清上边这段话一共有几句不?你们能找出每句话的主谓宾不?这简直就不是成句的文章啊,这是意识流记录下来的文字片段。这可是中国顶尖大学的研究生毕业论文啊!你们谁敢相信。

中国的教育体系已经本末倒置到培养出来的学生都不会用自己的母语写文章了!这还是从来都没有出过国的学生。现在想想,以前有些海龟说话汉语英语夹杂不清,可能不是以前认为的装逼,而是他们真的不会用母语流利表达了。这些人出国之前长期学习英语,每天沉浸在英语环境中五六个小时,出国留学又完全用英语交流,可能已经忘了怎么用母语交流了。

中国的教育体系培养出的高等人才连自己的母语都不太会了!这样的教育体系是为中国培养人才还是为国外培养人才?

 

简单总结一下。中国近代落后于西方,近代教育体系建立的目的就是选拔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留学生。选拔出来的这些人基础知识牢固、语言过关,可以迅速将西方先进知识学到。同时这一教育体系还能为国内培养大量工程师和学者。但是这一教育体系过于强调英语这一表面因素,而缺失了对西方文明最核心的思维逻辑的学习。这导致中国不仅埋没了一大批人才,还难以产生原创思想理论、难以建立独立的科研体系。更进一步说,语言是文明的载体。现有教育体系培养出的人才,不足以传承中华文明并将其发扬光大。因此对教育体系进行改革已经势在必行了。

就写到这吧。昨晚跟妹子吵了两句,已经冷战了一天了。该想想咋样哄姑娘了。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