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一下,龙泉刀剑即便是工艺刀剑,绝大部分也是开刃的

【本文来自《浙江龙泉赠新兵“从戎之剑”:不畏艰难,不负韶华》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科普一下,龙泉刀剑即便是工艺刀剑,绝大部分也是开刃的。有人不理解为什么非得开刃导致成为管制刀具,原因很简单,不开刃就没法试斩,没法试斩,刀剑的品质和是否符合人体工学就无法检验,无法检验品质,那刀剑的工艺就无关紧要,工艺无关紧要,那么样子货就会大行其道,久而久之就劣币驱逐良币了,刀剑文化就废掉了。

所以即使现代社会刀剑毫无用武之地,龙泉做刀剑也是按古代冷兵器实战环境来做。为什么龙泉明目张胆的卖作为管制刀具的工艺刀剑却不被禁呢?因为事实证明,龙泉买了那么多的刀剑,却对治安没太大负面影响,原因是现代社会杀人最多的刀是厨刀水果刀,上新闻出风头的多是廉价铁片子大砍刀;少有拿古式长刀剑犯案的,原因一是携带使用极为不便,二是价格门槛导致一般不会出现在小混混手里。这就跟为什么弓没有被禁的原因差不多。

补充说明回答下面网友的问题:

1、龙泉剑之所以出名是因为有古典文化背景加持,形成了地方惯有产业,和质量没太大关系,并不是说龙泉剑质量就一定比的地方好,只是地名名气更大而已。由此带来另一个关键问题:由于有文化背景加持,龙泉刀剑产业在现代是特许独一份的生意:允许生产允许邮寄。别的地方没有政策支持,开刀剑厂多半会因为生产管制刀具被关进局子里,所以龙泉刀剑产业以后永远都不会有竞争者了。唯一能与之相比的地方是广东阳江,但阳江是生产现代刀具的,即便是生产了全国90%的现代日用刀具,也和龙泉互不冲突。2、传统龙泉锻剑产业曾经一度濒临失传,建国后曾经一度有且仅有一家国营刀剑厂,在周总理的鼓励下有所发展。然而真正的扬眉吐气大发展要等到21世纪,归功于周正武这个人,极其善于电视营销,把汉唐武德、君子风度、传统文化等等和唐刀汉剑绑定,从根本上改变了老百姓心中的成见——以前,收藏刀剑等于持有管制刀具等于犯罪分子预备军,现在,收藏刀剑等于镇宅之宝等于有文化内涵有汉唐遗风有中华武德。极大的扩宽了市场销路,带动了地方产业大发展,并且正好坐上了网络购物快递发达的顺风车。3、龙泉刀剑常见形制问题:周正武当年一手吹起来的唐刀汉剑全不符合古制:出土过极多的品相完好的战国~汉代宝剑,基本特点是青铜剑由于材料所限,为了防断必须增加横截面积所以多为八面(即剑单面有三条棱);钢剑材料性能提高了,不需要那么大的横截面积了,为了减重和刃角小更锋利,绝大部分为四面(即剑单面有一条棱),偶有六面,极少见八面。更重要的是,都是单手剑,重量在一到两斤之间。而周大师的汉剑:八面钢剑、重量三斤,豪横威武霸气,拿来镇宅是极好的,然而违背古制,双手挥舞都费劲,绝不符合冷兵器实战需求。唐刀,这个是吹的最厉害网上也吵得最厉害的。由于唐代禁止拿刀剑陪葬,所以实物存世极少,现在市面上常见唐刀款式是照着日本正仓院那几把保存得最完好的“唐样大刀”做的,甚至最豪华繁复的那几款热销产品的外装还是照着日本“饰太刀”做的,那种外装款式叫“饰剑拵”,虽然明显是中国元素混血,但那是给很弯的太刀用的,唐刀真不长这样。然而近年来的考古与学术考究成果,发现那些市面常见款式可能并非唐代历史上的常见款式,唐代真正的主流佩刀应该还是环首刀,自汉以来一脉相承,真正的中国代表刀型,并不具有朝代特殊性,不过后来到了宋代,刀的制式就大变样了,据称是铠甲普及和刀具钢材含硫量提高导致质量降低的原因,这里不细表。以上所说的唐刀还仅为历史记载唐刀四制之仪刀、横刀的范畴,障刀样式未有定论,也没人讨论,毫无存在感。还剩下陌刀,由于历史记载有一刀下去“人马俱碎”的威名,讨论热度也很高,但还是样式未有定论,但一般认为杨戬的“三尖两刃刀”可能最接近。其实,比唐刀名不副实更尴尬的是“唐装”,这个对襟马褂是清朝代表服饰,和唐代毫无关系。之所以有“唐装”这个概念出现,我记得是当年APEC会议在上海召开,急需一款民族传统风格服饰给各国领导人集体穿着拍合照,由于当年汉服复兴运动还八字没一撇,历史底蕴不够的设计人员想到的是海外华人居住的地方叫唐人街,外国人比较有印象的唐人街中国服装就是这个对襟马褂,所以最终就稍做改良诞生了这个张冠李戴的“唐装”,以至于现在成了伪“国学大师”的标配。如果这个设计事故发生在现在,汉服党非得把设计人员活撕了不可。唐刀的问题如果有人非得带着民族情绪讨论,建议先讨论下这个“唐装”的黑历史反思一下。4、刀剑质量问题,未完待续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