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建工程的作用在于推进城市化,缩短心理距离,像是上海的七宝、九亭、松江就得益于此

【本文来自《陆铭:人口不增长甚至负增长的地方不要盲目扩张》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基建的作用就是在于把城市化给不断扩展开。

当然,前提是一个地区本身要具备城市化的能力哈。好比珠穆朗玛峰怎么看也不像一个能城市化的地区,对吧。

如果一个地区有这个能力,那么当它逐渐城市化并扩展开之后,与其临近的已经城市化的其他城市就自然会逐渐分流部分资源/人口到这个地区。

以上海的七宝、九亭、泗泾、松江为例吧。在我小时候(90年代),七宝(归属于闵行区)尚且处于传统意义上的市郊甚至是郊区边缘向城市发展的过渡期,那时晚上6点左右走到街上除了红绿灯几乎都看不到什么店铺灯光,至于九亭和泗泾更类似于是从七宝到松江县(1998年县改区)的中途上下站,可以认为是彻底的农郊。

也就是即使同一城市的区和县之间也存在较大的分隔,很少有人会想着在松江居住,然后到闵行甚至更市中心的地方去工作,毕竟一天花费6~7个小时在来回路上不太现实。

随着地铁9号线的建设和延伸,现在的市中心和松江完全可以认为是一个比较一体的地区了。虽然通勤时间还是以小时为单位,地铁也很挤,但至少是一个可以接受的选项了。而中途的七宝、九亭、泗泾也随着这一过程不断在向城市化发展。

换言之,基建缩短了城市间的“心理距离”,在这个距离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如果一个城市/县城/乡镇/地区的整体居住成本低于另一个城市/县城/乡镇/地区,后者的人口自然会流动去前者。

那么问题就只是在于,如何保证前者在吸纳了人口之后,城市本身的基建能同步跟上这个进度,而不只是类似大城市的人口从市中心转移去市郊或者城中村这样。否则,当某个(相对的)次级城市/县城/乡镇/地区无法在往城市群外部或往城市群内部转移多余人口时,该地就有成为“贫民窟”(这个词不是很妥当,但一下子想不出更合适的了)的风险。

所以说,城市化本身不是问题,问题是在于城市化没能跟上城市的发展。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