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严防高标准农田建设“乱象”

【社会观察】“粮食稳,则天下安”,3月7日,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在答记者问时说:“粮食安全始终是治国理政最头痛的头等大事”,从中央到地方正积极推进高质量发展,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应对,并加大了各地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

500

但是,据调查发现,近年来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一些地方政府在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并没有按中央规定严格执行,特别是在建设中脱离了“高标准农田”建设技术实质内涵,“花样工程、面子工程、形象工程”处处可见。

有调查发现,一些地方盲目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建和未建之前”其粮食产量没有大的提高,只不过:改造好的农田样子好看了,农田地块变大了,机器化提高了,地方领导政绩有了.......

迹象表示,建设改造的面积一个县比一个县多,一个县比一个县建设指标数据大,对于农田土壤地力提升,土壤污染、土壤质量安全几乎撒手不管。为了所谓的提质增效,高质量发展,粮食作物种植过程,农药、除草剂、化肥等照样大量使用,这样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改造,粮食安全何以保障?

今年两会提出,加大振兴乡村经济建设,加速农业生产高质量发展,到2022年全国将建成十亿亩“高标准农田”提升国家粮食安全保障。

                       实现1万亿斤粮食产能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关键

2019年11月22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切实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确保到2022年全国建成10亿亩集中连片、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以此稳定保障1万亿斤以上粮食产能;到2035年全国高标准农田保有量进一步提高,不断夯实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基础。

500

该文件的出台,对于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对于建设高标准农田,是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举措等,具有重大历史意义,这对于中国人民吃饭问题,提升国家粮食安全,无疑是一个莫大福音。

近年来,全国各地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在大多数地方在实施“高标准农田”项目推进中“走了样,变了味”。

具体表现,一些地方政府农业部门,对于国家推进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没有深刻研究理解,把这项技术含量高,技术难度大的项目,当成了普通的市政工程项目,甚至操作成为了“土石方”工程,仅仅是草率按图施工,根本没有顾及农田土壤耕作层的破坏,土壤肥力,土壤的生物环境。所以,经过改造后的高标准农田,不仅没有提高粮食产量,反而减低了粮食产能。

走形式成为了常态,许多地方农业部门对于“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招投标简直“乱象丛生”,甚至不堪一击,“围标、串标、邀标”等五花八门,成为了近年来工程项目中的“肥肉”。据调查了解,对于中标的建设单位,不是业主指定的,就是某领导打招呼的,真正具有专业技术的资质单位,很难拿到这类政府招标建设项目。

500

据业界人士介绍,“高标准农田”建设都是国家和地方政府统筹专项资金,国家花这么大的巨资打造农田建设,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感到十分遗憾。有人质疑,难道这些领导不怕承担法律责任吗?

当下,国家正继续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如果地方政府,特别是农业部门依然像过去那些招投标手段,把这项本是高质量、高技术的民生工程,依然看成“土石方”市政工程项目来推进,这是十分危险的,国家提出的“粮食安全”将有可能打水漂。

因此,我国实现1万亿斤粮食产能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关键,一定要严格监管,遏制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的歪风邪气,杜绝招投标过程中的不正当竞争行为,确保国家民生工程按质按量完成,保障农田改造后粮食高产,提升国家粮食高质量稳步发展。

                     高标准农田建设必须按“技术项目”招标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国家在高质量发展,保障粮食安全的重大民生工程,各级地方政府,特别是农业部门,一定要认清形势,明确粮食危机将带来的威胁。“高标准农田”要从质到量高效推进,严格按科学技术标准有效推进实施。

首先要清醒认识到,“高标准农田”建设不是市政工程项目,不是“土石方”垃圾项目。“高标准农田”建设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需要具备“土壤修复,土壤改良、土壤地力提升”的资质单位来实施完成。

振兴乡村经济,要“以土为本”,“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核心,主要是有利于机器化,有利于粮食生产,有利于耕作,有利于灌溉,有利于粮食收割及运输。在“小田改大田”,“横平竖直”,“防风隔离”的田间地坎建设同时,土壤地力提升,土壤生物环境尤为重要。

土壤是万物之本,万物之根,人类的生存源泉。肥沃的土壤需要50年到100年的精心呵护培育,一旦农田土壤耕作层遭到人为破坏,没有50年到100年的自动修复很难还原,从科学角度来看,就是“生土”变“熟土”需要若干年才能肥沃,才能保障植物的生长需要。

“高标准农田”造型是基础,土壤修复、土壤调理、地力提升是重中之重,不得因盲目“造型”,破坏了土壤耕作层,土壤生物环境,土壤肥力。所以,在施工过程中技术一定要规范,采用科学有效技术方法进行推进,切不可“蛮干”。

  在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中,需要因地制宜,不得盲目推进,避免“伪专家”瞎指挥。对于规划设计的改造片区,认真做好土壤环境监测,准确掌握农田土壤污染背景值。有污染的必须先修复治理,在治理过程中建议采用生物修复方法,严禁采用“化学方法”来治理,因为化学修复手段对土壤微生物环境会造成重大次生灾害。

500

对建成的高标准农田,要划为永久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防止“非农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损毁、擅自占用或改变用途。

严格耕地占用审批,经依法批准占用高标准农田的,要及时补充,确保高标准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

对水毁等自然损毁的高标准农田,要纳入年度建设任务,及时进行修复或补充。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和种粮激励政策,引导高标准农田集中用于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生产。

积极探索合理耕作制度,实行用地养地相结合,加强后续培肥,防止地力下降。严禁将不达标污水排入农田,严禁将生活垃圾、工业废弃物等倾倒、排放、堆存到农田。

  众所周知,“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国家确保粮食安全的重大决策,地方政府要把项目专项资金用到实处,依法作为,不要让国家失望,不能让人民群众寒心。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