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人对星期日、十二星座的文化归属靠谱吗?

前言 西洋人的考古考据

“西方早期考古学手段极其有限,理念极不成熟,态度极不严肃,方法极不科学,根本不具备判断一个遗址的民族属性和绝对年代的能力;

  又由于早期在西亚的考古以法国人和英国人为主,他们身处黑暗的中世纪千年,对西亚历史和文化来说,完全是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研究起来不但错误在所难免,而且无论在理解上还是实践上都错漏百出;

  这些人多是非专业人员,如外交官、军事人员、商人、年轻人,按现在的说法,是典型的民科,充满个人英雄主义;

500500

500500

  19世纪又是西方帝国主义、民族主义、种族主义思潮和浪漫主义梦幻高涨的年代;

  而且,西方研究其他文化主要是服务于其自身的价值和利益,缺少对其他地区文化应有的敬畏感,随意性在所难免,最后导致应用上极不严谨,穿凿附会、生搬硬套、胡乱猜测、指鹿为马比比皆是。”

500

1908年2月25日-5月27日,法国西域科考探险团在敦煌莫高窟对洞窟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拍摄。(图片由法国吉美博物馆赠予)

  西方人考古考据的历史,就几乎没有不能下结论的,所有细节都给你填得满满的——这可能是真实的历史吗?我最近要查几个满清毁禁下幸存的书,都查不到,焚书坑儒、战争动乱、文字狱等导致很近的历史上很多事情都说不清楚,更何况那么久远的事情。

 关于人名、地名的对音问题,西方人很喜欢用,毕竟拼音文字,而我们国内很多专家也自然亦步亦趋跟着学。最终造成的牵强附会不可胜数。人家是有目的的牵强附会,我们是被人卖了还给人数钱。我于对音的态度始终是要谨慎使用,必须音、意俱合,比如说地名,就必须要有较多的地望描述,包括地形、地貌、气候、物产、人物、方位、里程等信息,才能说“很有可能”,还不是100%确定。而音、意权重比例至少四六开甚至三七开。

  关于现代人类分子学理论。我本人对于新的理论,都是持好奇和赞赏的态度的,但是鉴于西方历史学术圈的斑斑劣迹,对于其结论也不得不开始持谨慎态度。万一被动手脚了呢?他们不需要全面伪造,只需要扭曲一些关键点的信息即可,天真的人往往会以为证实了其中的部分,则其所有的结论都是可靠的,而这恰恰是西方人最会玩的把戏。像什么“出非洲论”之类的理论,也必须要先打个问号,再行论证之——毕竟,这还只是人类起源理论中最流行的一个罢了,不久之前俨然是要敲成铁板事实的架势?凭什么?

500

奥斯曼土耳其版图瓦解史

500

  中国的典籍,有清晰的官方著史行为,有明晰的传承抄录链条,还有不断出土后相互印证的文物文化遗存,故而比较而言、称得上 信史。唯一的不足是具有文化进化过程中的胎记-----玄学色彩。

500

500

明代天启元年刊刻的《武备志》中郑和下西洋返程牵星图:

500500

海南三沙守护者,文昌及潭门渔民世代相传的航海真经---《更路簿》及罗盘:

500

 如果以中国的典籍为基准、校核种种附会的说法,则自能一判究竟。可惜的是,近代以来的家国动乱和洗心革面思维,自然惯性的引导中国学者由他观己,认知迷惑。

500

本文即用中国的典籍视角,讨论星期日、十二星座的来源问题。

500

500

500500

一、七曜/七政

  七曜,又称七政、七纬、七耀等,是古代中国人将 荧惑星(火星)、辰星(水星)、岁星(木星)、太白星(金星)、镇星(土星)称为五星,五星又称五曜,加上太阳星(日)、太阴星(月),合称七曜。日月之外的五个天体也能用肉眼观察到,中国古代以五行之说的“火水木金土”指涉这五个行星。

500

500

500

   东晋范甯的《春秋穀梁传序》:“阴阳为之愆度,七曜为之盈缩。”杨士勋疏:“谓之七曜者,日月、五星皆照天下,故谓之曜。”不过在唐代之前,七曜并不用来表示一周七日,而从唐代开始,七曜开始与西方以七星命名的一周相对应。

   唐代佛经《宿曜历经·七曜直日历品第八》:夫七曜者,所谓日月五星,下直/值人间。一日一易,七日周而复始。日曜太阳......月曜太阴......火曜荧惑......水曜辰星......木曜岁星......金曜太白......土曜镇星......右件七曜,上运行于天,下直于人间。

500

   到了宋代,一周七日的概念就已经形成了。《应天历》:“推定朔、弦、望日辰七直”,其中“七直”就是日月五星七曜值日的意思。

  东亚真正在日常生活中实施则是到欧洲殖民浪潮以后重新引入西方的星期制度。惟现今中文已成星期,日本与朝鲜半岛则继续使用古称、台湾于日治时期曾使用七政,现改为星期。

500

明末撰《坤舆万国全图》的九重天宇宙模型

二、星期日制度的原型----七曜值日(曜直)

500

“星期”在中国的落地生根,其实距离今天很近。“中华民国改用阳历”并“新历下 附星期”在公元1912年,到现在还不足100年。

   但“曜值日”进驻中国,则是很早先的事情。可以确定,唐时期“曜直”在中国就已经非常盛行,至少在民间是非常盛行。(追其端倪的话,东汉时期开始就有一些七曜数术的零星痕迹了) 。

  唐时的官方法律中有条文规定,“七曜历……私家不得有,违者徒二年”,可见“七曜历”(关于七曜值日的历)在当时纪时制度中已相当有影响,不过因为没有官方的认可而只能处于较边缘的位置。

  重要的一部《宿曜经》正是唐时期来到中国的,它的全称是《文殊师利菩萨及诸仙所说吉凶时日善恶宿曜经》,由高僧不空译出、天文学者杨景风注释。

  其中说到,“夫七曜者,所谓日月五星 下值人间,一日一易,七日周而复始。”具体来说就是,周日太阳值日,周一月亮(太阴)值日,周二火星(荧惑)值日,周三辰星(水星)值日,周四岁星(木星)值日,周五太白(金星)值日,周五镇星(土星)值日。现在的日语中,对星期几事实上也还是这么称呼的。

500500500500

500

500

500

三、星宿值日(简称宿值)

  再把话题转向“宿值”。与民国初期“星期”进入中国的形单影只不同,唐时期进入中国的“曜直”,经常是和“宿直”成双成对地出现的。在《宿曜经》中就是如此,这其实从它的名字“宿曜经”就可以看出来。

“宿直”跟“曜直”直日方式粗看起来是差不多的,但“宿直”并不只是把“曜直”中的日月五星换作星宿然后直日而已。相比“曜直”的七曜直七日来说,“宿直”要更复杂—些。  

“宿直”所行用的时间周期就很复杂。它既不是阴阳历,也不是阴历、阳历,而是一种极具印度特色的历法周期:一个月30日,一年12个月360日。这种历法周期,我们称之为“理想周期”,在印度地区使用曾经非常广泛,所以称其为“印度”特色似乎也不为过。

   解释这种周期,要说到印度传统中一种独特的时间度量单位:“太阴日”。所谓一个“太阴日”,就是指月亮每一次比太阳多运行12度所用掉的时间。于是一个朔望月,也就是月亮比太阳超行360度所需的时间,就恒定是30个“太阴日”,一年的12个月,也就刚好恒定是360个“太阴日”。“理想周期”一个月30日,一年12个月360日就是这样子建立起来的。  

  当然,因为月亮和太阳的运行都快慢不定,所以每一次的月亮比太阳多跑12度未必会用掉一样的时间,每一个“太阴日”的长度自然就未必会同长度。当然这也许这正是印度人在组合这种历法周期时的精神精髓所在:不求每一个“太阴日”的长度相同,但求每一个月的“日”数必须恒定。需说明的是,《宿曜经》中的“曜直”也是采用这种“理想周期”的,但它不用这种周期而采用别的周期如阳历显然也是可行的,“宿直”则不行。  

500

500500

500

  所谓“宿直”,就是将27宿与上面所说的“理想周期”相搭配的一种纪时方式,具体如何搭配如上表所示。在这张历表中,二月为全年的第一个月,是因为印度当时的岁首跟中国的相差一个月,所以唐的二月其实正是那时印度的一月。   

  还需简要说明一下的是,在“宿直”纪时制度中,星宿的数目是27,比通常的28宿要少一个牛宿。《宿曜经》中解释说牛在印度的地位很高,所以牛宿不直日。不管什么原因,在“宿直”中,值宿只有27个。  

“理想周期”的每一年都恒定是360日,所以这张历表,无论放在哪一年,都可以直接拿出来使用。当然它的使用大概只是在星占界,比如现在在网络上颇流行的星占流派日本“宿曜道”,事实上就是从《宿曜经》发出的,有兴趣的读者,当然可以在网上搜索一下,相关的网站非常之多。除了星点,别的地方应该不太会使用。毕竟这种“太阴日”跟通常的“日”不一样。  

  令人吃惊又兴奋的是,说明 “宿直”极其详细的《宿曜经》中没有完整的“宿直”历表,道家的《道藏》的一部数术著作《金锁流珠引》中,卷二十一《二十八宿旁通历仰视命星明暗扶衰度厄法》中竟然有。此历表名号称“二十八宿旁通历”,但实际其中只有27宿,内容完全是对《宿曜经》“宿直”历表的复制,如下图(只取了该历表的前半部分)。这倒颇类似于现如今改别人论文的标题然后署自己名字拿去发表的剽窃。当时佛、道之间的交往,由此也许可见一斑。

500500

四、十二星座原型追踪----天竺十二宫

  西洋人考据后的十二星座,隔着漫长的中世纪,不知道如何获得的典籍传承链或文物传承链。又不知如何将印度佛教文化归属到自己文明之下。

500

500

中国唐朝:(618年—907年)

500500

唐代《大乘大方等日藏经》十二宫:

500500500500500

唐代《灵台经》十二宫:

500

唐代《宿曜经》十二宫:

500500500500500

宋朝(960年—1279年)

500500500

  

南宋人陈伀撰著的《妙经注》,十二星座竟然与中国传统的十二次、九州分野、干支纪年、十二生肖完美结合了。

500

莫高窟第61窟于五代时期开凿,甬道则是后代重修绘制的,学界一说是元代,一说是西夏时期。虽然甬道壁画中的黄道十二宫距今时久,但现在依然能看的非常清楚(图中独立圆圈内)。

500

黄道十二宫线描图

500500500500500

元朝(1271年—1368年)

500500

辽代有一个人叫张世卿,死后他把天际的星辰画在墓室里。在他墓室的穹顶上悬着一面铜镜。铜镜周围绘着重瓣莲花,再往外就是淡蓝色的苍穹。苍穹上,画师绘下了二十八星宿和十二星座。曾有盗墓者来此探墓,留下了一个洞口,右侧黑掉的那一块是金牛。

500

500

500

500

  细看一点就能看清狮子和天秤。还有双子座的小人穿着中国的服饰。

500

500

500

500

在河北省邢台市开元古寺内,有一口铸造于金代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的大铁钟。该钟高米,重达9.1吨,棕红色的钟体历经800多年风吹日晒雨淋,却不生锈,熠熠闪光。

500

但这都不是今天要说的。这座金代大铁钟的钟体上,数百个文字记载了该钟铸造、监制、资助等人姓名、身份和籍贯,还有蕴含“乾坤浑圆”之意的乾、坤、震、巽、坎、离、艮、兑等八卦图像。更值得今天一说的,是钟钮下、钟体最上方的一层(圈),两个方框内是“皇帝万岁,重臣千秋”“香花供养,佛法僧宝”文字,其余图案是与黄道十二宫相对应的日、月、人、兽、牛、鱼等12种图案。

500

500500

巨蟹、狮子

500500

双鱼、白羊

500

摩羯、水瓶

500

500

500

500

明朝(1368年---1644年)

500500500500500500

500500

500500500

参考资料:

《黄道十二宫的中国化问题》

《从宣化辽墓的星图论二十八星宿和黄道十二宫》,《考古学与科技史》,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

《十二星座照耀中国》,马伯庸。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