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过紧日子,百姓过好日子

500

  作者 | 南风窗执行主编 赵义

  今天(3月5日)上午,李克强总理代表国务院向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

  三分钟看懂今年政府工作报告

  就在本次大会开幕前一天,中国政府网发布了一条短视频——《2020年不容易,但我们还是胜利了》,时长只有1分15秒。出镜的是各行各业的普通老百姓,谈起2020年的感受,出现频率最高多的是3个字:不容易。

  2020年太不容易了,这是中国人的共同心声。

  视频中,谈起对2021年的期待,无不是疫情尽快过去,各行各业彻底恢复正常运转。一位妈妈说,期待正常上班,孩子正常上学。身边的小朋友马上调皮地说“我不想”,惹得妈妈哈哈大笑。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疫情的阴霾终将过去,开心的笑声会越来越多。

500

  李克强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图源:中国政府网)

  听完总理的报告,中午回家吃饭的时候,家里的老人问,报告里对养老金是怎么说的啊?我一下子有所触动,政府工作报告高屋建瓴,但又和每一个普通中国人息息相关。各行各业的人们也都像我家的老人一样关心着全国两会,都想看看对自己有影响的政策有没有变化,怎样变化。关心的角度各异,但愿望都是一样的:希望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

  老百姓的心理是很朴实的。正是在这些朴实的想法里,折射着中国政府施政合法性的根基。政府对老百姓生活得好不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是自古以来就扎根人心深处的中国政治文化传统,今天的政府是人民政府,更当如此。

  多年来我一直参与对全国两会的报道,发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有一条主线是始终不变的,就是把保障民生放在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每一次都专门进行安排,即使在财政困难时期,也会要求民生方面的财政支出只能增加不能减少。一条底线是始终鲜明的,那就是政府对民生的责任。

  2021年也不例外。

  习惯了就觉得理所应当,但事实并非如此。世界上那么多国家,不是所有国家的老百姓的生活都能越过越好,也不是所有国家的政府都真正关心老百姓的生活,更不是所有国家的政府都有能力把保障民生工作做到位。相反,我们会看到很多例子,一些国家的百姓深陷困蹙,无所依靠;一些国家的政府最关心的是个人、党派的争权夺利,而不是老百姓过得怎么样;一些国家虽然怀有善政之念,却因为国家能力缺乏、经济不振或者长期动荡而无能为力。

500

  新冠病毒疫苗在中国全民免费

  过去我们常说市场经济有好坏之分,其实政府更有好坏之分。保障民生就是衡量一个好政府的价值尺度之一,甚至可以把它放在第一位。

  2020年疫情最严峻的时候,中国和欧美国家应对疫情的不同表现也引起过人们关注。学者施展就认为,西方是“小政府、大社会”,中国是全能型政府。所谓“全能型政府”,隐含的一个前提是“全善”,比如死一个人就是很大的事情,像有的西方国家那样公开讨论死亡人数与经济代价之间的理性算计,无法想象会发生在中国。“人命关天”这句古谚,无论在民间还是政府,都是真诚的。

500

  2020年7月15日,工作人员在即将投产的新冠病毒灭活疫苗原液车间高级别生物安全防护区内进行设备的确认(图源:新华社)

  保障民生不是容易的事情,考验着一个政府的治理能力。光喊喊口号是没有用的。当代中国的民生问题,远比想象的复杂。稍微留意一下就会清楚,围绕医疗、教育、住房等民生问题,社会上存在很大的焦虑。这种焦虑对中国社会心理、对代际文化变迁等都有着很深刻的影响。

  其深层次原因是中国近几十年的现代化进程,是压缩式的发展,几十年的时间就经历了西方上百年甚至几百年的历程。比如,中国的城市化无论规模还是速度,在世界上都是绝无仅有的,在西方国家不同阶段出现的问题,在中国就变成“叠加”的,就像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和生育率持续下降同时发生。

  在今年全国两会召开前,诸多民生问题包括生育焦虑、延迟退休、学生“三点半放学”等成为社会讨论的热点,不是没有原因的。任何一个问题,都似乎牵动着其它的诸多问题,因此变得具有“结构性”性质。

  这其实就是几十年压缩式发展的集中呈现。

500

  人社部称正研究延迟退休具体方案

  如果说以前的民生问题解决不好,容易导致的是冲击社会道德底线的事件发生率提高,今天的民生问题,则已经是关涉整个社会基本面的健康运转的枢纽所在。

  看看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无论是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地发展,还是更好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弟就学问题,或者是尽最大努力帮助新市民、青年人等缓解住房困难,都反映了家长们、“后浪们”等群体的心之所盼。

  这些问题的解决,维护的是普通老百姓对生活的希望。对一个好政府来说,保护好这种希望,让人看到这种希望,实在是太重要了。正是因为保障民生实际上是保护对生活变好的希望,所以说保障民生是衡量好政府的第一重要的价值标尺。

  中国人对政府是一种信赖而不依赖的关系。对政府来说,只要保护好普通人奋斗的希望,其实也就赢得了人心和未来。

500

  两会提出的2021中国主要发展目标(图源:人民日报)

  说到这里,逻辑还只是展开了一半。

  与政府的民生责任相对的,是政府对自身的要求,即过紧日子。前面说的全能型政府,蕴含的前提除了“全善”,还有一个是“全知”。这蕴含着一种危险,也就是政府职能有内在的扩张冲动。

  就像古代社会讲仁政,既是讲要让老百姓衣食无忧,又是讲执政者要控制自己的欲望,这两者是内在统一的。

  所以,党的十八大以来,历次政府工作报告还有一条主线,就是持续合理控制维持自身运转的资源。正如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说的,各级政府都要节用为民、坚持过紧日子,确保基本民生支出只增不减,助力市场主体青山常在、生机盎然。

  鉴于中国财政体制财权和事权配置的现状,民生方面的事权更多地在地方,地方必须有资源去满足民生需求。

  但是,疫情的负面影响不可忽视,目前的财政状况并不宽裕,历史债务的还本付息也是一笔沉重的负担。那么,问题就来了,民生投入能够得到切实保障吗?

500

  《大江大河》剧照

  根据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央政府采取了两手办法。

  一手是自己带头,中央本级支出继续安排负增长,进一步大幅度压减非急需非刚性支出,对地方一般性转移支付增长7.8%,其中均衡性转移支付、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资金等均超过10%。

  一般性转移支付,主要就是用来保地方运转和保民生的,中央政府通过转移支付保证地方运转和基本民生不出问题,可以说是帮助地方政府兜住民生的底线。

  另一手是警惕在财政压力下的扰民渔利,提出要严控非税收入不合理增长,严厉整治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如果说好政府向老百姓伸出的是“温暖之手”,那么坏政府伸出的就是“掠夺之手”。如果更进一步,“掠夺之手”和老百姓的“民生焦虑”叠加在一起,那么将对政府和人民的关系带来极大伤害。这是中央之所以要重点防止这些问题出现的缘由。

  财政压力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持续下去,刚性的保障民生将面临着事实上的“预算硬约束”,如何一边开源节流,一边让利于民、持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考验着一个好政府的智慧。

  回想过往中国政府体现政治承诺的能力,人们对2021满怀憧憬。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