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观友觉得自己学了12年语文没学到什么,我来回答一下:这跟教育选材的评价体系有关

【本文由“Jer”推荐,来自《我是个高中生,学了12年语文,总觉得在学的是一套虚无缥缈的做题体系》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感谢Jey的推荐,意外啊。既然推荐了,就对有些观友指出的因不细心导致的笔误修改下吧。Thnkpad之红酥手。

这位同学,如果您不介意本人直白的风格的话,或许我可以谈点自己的看法。

我家孩子跟您差不多年纪,今年高三。其次,我是中文毕业的。

首先您的困惑与语文无关,而与教育选才的评价体系有关。这是一个成材与成才的。您目前还是个学生,且是中学生,还没有进入大学、走出校门踏入社会,成才。我们正共同经历着或经历过社会分工体系中被筛选的过程,教育只是其中之一。跟所有其他社会工作一样,教育在教人育人成才过程中一样有他的评价体系、标准、方式,这就决定了他有他的行为与准则,也就是俗话常说的高考是根指挥棒,天才神童那是神仙的操作,多数人只能遵照他的准则来行为,不仅是您,老师也一样,大家一直承受一起玩。避不开,只好不去想,开心点,舒服些努力地冲过筛子。

二,看了下您的感概,是一种实用主义下的功利复杂表现,这涉及到语文的定位。从实用角度讲,语文具有工具性,表现在他教给教会我们去沟通交流表达,也就是满足政治科关于“人”的定义所需要的社会能力的一部分。当然您目前最重要的是达到他在整个教育中设定的要求,考个理想的分数,上个理想的大学,学个意中的专业。

三,语文的定位还有什么?德育与美育,跟人的三观、审美有关。文以载道,应该每个语文老师都会提吧,或者找老师或是到新华书店买本教参看下前言或编者的话,基本也是新瓶装旧酒(舅舅,非误,只是谐音醒,想轻松些)。语文是内在地塑造人,是种无形的精神的东西,可能会直观地体现在教养修养的行为上,也可以体现在我们对家国的情怀立场上。腹有诗书气自华,生活中书书读得的人通常会我们不一样的感受。所以除了给工具,他还有跨越性的带动,也就您所说的“副产品”,扩大视野增长见识。以我的经验,当年刚上大学时,老师们跟我们说,文史不分家,后来就变成文史哲不分家,也就是理论与思考深度广度的问题。咱拿高考作文来说,基本是议论性,把文史哲东西拿耍,不小心格子都不够用,这时就可以政治科涉及的思辨训练学会简洁准确的表达,又拿语文的技巧让语言文字生动了。开个玩笑,能说会道,找女票还是很优势的,怎么动力上来吗?

四,从我接受过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习与训练来看,你会发现每个语文老师都是杀猪的和美食家,不信瞅下教师是怎么讲解课文的,而且我的学习经验几乎也在告诉我,那些课程设置从都并不是为人们误解的当作家准备的,就像进了农业频道,就是杀猪的美食家。

祝愉快,考上理想大学。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