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主战坦克T-72/90,三哥买的心里有多苦?

​这期文章,笔者用比较感兴趣的军事装备领域,聊一聊印度主要装备的T-72/90S坦克的优缺点,起到一个以小见大的作用。

起源:T-72坦克

印度的T-90坦克是一款俄制坦克,印度后来获得授权生产。T-90系列来自于T-72,是原苏军装备数量和出口数量很大的一款坦克。

500

140工程样车

T-72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的140工程样车,是下塔吉尔工厂的产品。其特征是六对中直径负重轮+三对托带轮的底盘,发动机延续自T-34/54的V-2系列。在当年的竞选中不敌T-55,但液压辅助操纵系统沿用到了T-55身上。

上世纪60年代,苏军装备了性能更加优异的T-64坦克,但T-64整体成本较高,苏军需要一种能便于大批量生产的坦克,于是下塔吉尔厂在140工程的底盘基础上,结合T-64的内构和武器,发展出了167/172M样车,发动机采用了基于V-2系列柴油机改造的V-46柴油机,功率在780马力,可靠性和低速扭矩优于T-64的5TD二冲程发动机。

172M工程在定型后就是T-72坦克,这时的T-72坦克采用了钢+玻璃纤维+钢的早期复合装甲构型,自动装弹机采取了卧式药筒布局,空间和可靠性优于T-64的立式药筒自动装弹机。

500

T-72B坦克,加挂接触-1反应装甲

紧接着在70年代,T-72坦克开始大量生产并出口,在苏军战斗序列里与T-64形成了高低搭配的装备模式。在此后推出了T-72A、T-72B、T-72BM等多种改进型号。出口到伊拉克、叙利亚、利比亚、印度等国,在华约国家获得授权生产。

印度有1500-2000辆T-72坦克,数量极其庞大。

500

苏联解体时,苏军已经装备了先进的T-80系列坦克,然而解体后俄联邦军队无法承担较为昂贵的T-80坦克的养护,且T-80的主要生产厂家是乌克兰的马雷舍夫厂,俄罗斯工厂没有完整技术资料,无法进行大规模批量生产,搞全资料是一件费时费力费钱的事,所以俄罗斯原来生产T-80的厂家到最后都被贱卖或者倒闭了。T-80的发动机也是乌克兰生产,俄罗斯一样没法弄到生产资料,所以俄罗斯盯上了厂家在本国的T-72。

在苏联解体前,下塔吉尔也是研发了很多黑科技,基于T-72的187工程,在这个试验车上试验了燃气轮机、液力变速箱、2A66滑膛炮,“窗帘”主动防护系统。这个原型车数据至今仍在保密,但车已经废了,它只能静静地躺在下塔吉尔厂的坦克坟场里,再也不能成为苏军的主战坦克。

500

但187工程上的很多东西到了后来的T-90乃至T-14坦克上,T-14坦克的2A82滑膛炮可以看做2A66的“亲儿子”。

同时和187工程一起的还有更加便宜的188工程,也称为T-72BU。最后T-72BU在苏联解体后继续开发,定型为T-90坦克。

T-72:印度的主力

印军装甲兵目前的基础坦克就是T-72系列,具体型号为T-72M1,就是早期T-72Ural和T-72A的出口型,和当年伊拉克、叙利亚、利比亚的是同款。印军的T-7M1甚至有的连接触-1反应装甲都没有,完全在裸奔。其防护性能还不如国产早期型96式坦克。

500

苏军的T-72B坦克

T-72A在苏军战斗序列里也没有装备太长的时间,就被T-72B取代了,但T-72A数量庞大,于是大量出口,结合使用国稀烂的战斗力,成为了臭名远扬的垃圾坦克。

500

在海湾战争中,T-72是伊拉克共和国卫队的主要装备,在美军装甲兵的M1A1HA坦克面前就是活靶子,被打的炮塔乱飞,毫无还击能力。

数据也是如此,M1A1HA装备了贫铀装甲,正面抗穿在500-680之间,配备的M829穿甲弹穿深超过500。而T-72当时配备的老式3BM17/22穿甲弹最高穿深不超过420。

在海湾战争时,M1A1HA仅损失23辆,大部分是因为友军误击损失,歼灭了数百辆T-72,成建制消灭伊拉克5个主力装甲师。

T-72的配置已经落后于世界,夜战能力极差,没有配备热成像仪,夜视要依靠红外大灯增加夜视距离,实际使用距离只有1500米,但M1A1可以轻松在2000米外发现并摧毁T-72。

500

T-72还有一个致命的毛病:弹药布置集中,灭火系统反应慢,灭火能力差。

灭火抑爆系统是坦克的最后一道防线。如果你的坦克被打着了,在给力的灭火抑爆系统加持下,可能人车都没事,也可能车会报废,但是给车组留出了充足的时间供逃跑。二战后,HEAT弹大量使用,HEAT是利用爆轰产生的高温高压熔化金属,然后冲破坦克装甲。这种炮弹带来的燃烧远超铁坨弹和装药弹。所以二战后各国的坦克都开始做灭火抑爆系统。

不过苏联坦克在这点就做得很差了。

这里笔者要用一下消防工程专业的知识。

燃烧本质是一种链式反应,要想使这个链式反应终止,我们常见的有隔离法(将可燃物和其他可燃物隔开),冷却法(水灭火),窒息法(灭火毯)。而炮弹油料在燃烧时,其发生化学反应的速度是极快的,这个反应速度直接影响到火焰传播的速度。所以我们要从化学反应本身入手,采取抑制法的方式灭火。

抑制法简单说就是用化学灭火剂参与进化学反应,让自由基销毁的速度大于生成速度,链式反应就终止了。常见的化学灭火剂有卤代烷,又叫哈龙,有1211,1301多种。坦克里一般有几个灭火罐。

500

卤代烷灭火剂灭火效率很高,但是最好火灾初期进行使用。早期坦克用的是半自动灭火,当火灾发生时,热传感器报警,乘员听到报警控制灭火器进行灭火,不巧毛子坦克的热电偶传感器灵敏度很差,报警的时候火都着很大了。这导致灭火效率低下。配合危险的弹药布置,乘员又遭殃。这灭火器大概也是心理安慰作用比较大吧。

半自动灭火器需要手动,浪费时间。随着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全自动灭火装置出现了,苏联坦克从T-64开始就有了这玩意,省去了人控制的时间。不过不要开心的太早,因为火灾传感器还是热电偶......还一直用到T-80上。70年代,西方已经采用了烟感/光感式传感器(就是今天大家在大型场所天花板上看到的那个烟感)。灵敏度高,火只要一起来灭火系统就工作,比热电偶好使多了。

这点就导致了,T-72坦克有火不能及时灭,最后弹药殉爆,全车人变成馕坑肉,然后炮塔飞到数十米远的地方。

500

印度的T-72在经过西方技术的部分升级后,有一定的改观,但是整体改变不大。在面对解放军的96式,99式甚至更轻的15式轻型坦克面前,都占不到任何的便宜,甚至会重演海湾战争时伊拉克的惨剧。

印度的T-72M1数据如下。

武器:主炮2A46-M1125mm/L48 滑膛炮。PKT7.62mm并列机枪,NSVT12.7mm高射机枪。主炮配备3BM22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穿深420mm均质钢)3BM42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穿深470mm均质钢),3BK17尾翼稳定破甲弹(破甲深度440mm均质钢),3OF26杀伤榴弹。动力单元:V-46V12 780马力柴油发动机火控系统:1A40火控系统,无热成像,有主动红外大灯夜视仪。装甲布置:外挂接触-1爆炸反应装甲,内部为钢+玻璃纤维+钢复合结构,正面抗穿380mm均质钢,抗破670mm均质钢主动防护系统:压根没有。

T-90:俄罗斯的军售名片/印度的高级装备

T-90坦克虽然便宜,但俄军还是买不起。从1992年生产到1999年,T-90只装备了500辆到俄军,还不及原来留下来T-72的四分之一。且T-90的炮塔和T-72BM的铸造炮塔基本一致,防护性能提升有限。在1999年俄军采用了改进发动机和焊接炮塔的T-90A坦克,但是俄军没钱买,到2014年,T-90A也只有200多辆装备到俄军,后来俄军索性停止采购,把T-90A的技术拿给了T-72B升级,就是今天俄军的T-72B3/B3M坦克。T-90A被拿到了国际军售市场上赚外汇了。

500

T-90坦克,主炮两侧有“窗帘”主动防护系统的红外大灯

目前T-90系列已经出口到了阿尔及利亚、印度、叙利亚、伊拉克、越南等多个国家,2020年军售报价T-90MS在450万美元,价格很低(德国豹2A7报价700-2000万刀、美国M1A2SEP报价860万刀、法国勒克莱尔报价1260万刀、乌克兰T-84报价486万刀、国产VT4报价580万刀)。在叙利亚战场上,叙利亚政府军的T-90A(俄军自用版)曾硬扛一发IS的美制陶式反坦克导弹,除了反应装甲和部分外置设备受损,其余没有任何的损坏。

印度目前是T-90的最大订单来源,屋破偏逢连夜雨,印度人造坦克的历程是十分坎坷。印度自研的阿琼坦克问题多端。拖拖拉拉就是没法大量装备,国产的成本也相当巨大。于是印度采购了大量的T-72坦克,后来转为T-90系列,目前印军保有T-90S在800辆左右,大部分都部署在北方临近巴基斯坦和中国的边境地区。

500

印度的T-90S,在主炮两侧没有红外大灯,说明没有加装“窗帘”主动防护系统

印度买的主要是基于早期T-90的T-90S和少部分T-90A。T-90S的主要参数如下:

武器:主炮2A46-M5125mm/L48 滑膛炮。PKT7.62mm并列机枪,NSVT/KORD12.7mm高射机枪。主炮配备3BM42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穿深470mm均质钢),3BK29尾翼稳定破甲弹(破甲深度800mm均质钢),9M119炮射导弹(破甲深度960mm均质钢)。3OF26杀伤榴弹。动力单元:V-84MSV12 840马力柴油发动机(早期),V-92S2V12 1130马力柴油发动机(后期)火控系统:1A45T“额尔齐斯河”火控系统,来自T-80U。具备夜视/热成像能力。装甲布置:外挂接触-5爆炸反应装甲,内部为钢+玻璃纤维+钢复合结构。正面抗穿650mm均质钢,抗破1100mm均质钢。主动防护系统:为了省钱没装。

分析:高数量低质量的高丐版产品

不难看出。印度的T-90S性能其实还不如叙利亚的T-90A,叙利亚的T-90A是俄罗斯原装,与俄军同款。属于标配版。而印度的T-90就是一个高丐版,主动防护系统没有配,先进的3BM46/60穿甲弹也没有配备。前段时间新闻报道印度能自产的所谓3VBM-17穿甲弹其实就是3BM42的弹药整体代号,这款上世纪80年代的穿甲弹已经很落后了,全面落后于美国的M829A1,德国的DM53,国产三期弹。

这有一张表,统计了俄罗斯125mm滑膛炮配用的部分弹药数据。

对于T-72而言,这更是全面落后的产品,中国对标T-72的产品是上世纪的88式主战坦克,装备了一门西方规格的105mmL7A3线膛炮,是当年专门拿来对付北方苏军集群的。

500

目前在整体代差上,解放军装甲兵已经牢牢压住印度一代左右的代差。

在坦克的适应性上,印度的俄制坦克也存在问题。

阿克赛钦是高原,在海拔4300米,水的沸点只有88度,加上印度自产发动机性能低于俄罗斯原装发动机,冷水管,水箱的质量差,加上印军恶心的后勤,这个问题会更严重。在2017年的坦克两项赛中,印度的T-90S坦克在高射机枪射击、直线加速上表现优秀,但经过一段时间的暴力操作,发动机开锅了。

俄制坦克还有一个致命缺陷,就是对驾驶员的体力要求严格。开坦克是一个体力活,俄制坦克是单流传动,手动变速箱。俄制坦克的单流传动是由行星齿轮耦合器来控制履带的动力输出,达到转向的目的,不能以圆心为基点转向,同时意味着驾驶员要拿操纵杆来控制坦克的转向。

500

除了扳两个杆之外,还有重达15公斤的离合器踏板等着驾驶员来踩。我军之前的坦克包括99式早期型也是这个布局,当过坦克驾驶员的人都知道这不是个好活,一天下来汗能湿透作训服。在高原上,人的体力消耗更加严重,这意味着印度坦克兵的持续作战能力要大打折扣。

在99A后,解放军的坦克采取了西方常见的双流传动+自动变速箱,使用方向盘驾驶,易于操作。具体就不多说了。

当然,俄制坦克有一个最大的优点:很轻!T-72只有41吨,T-90只有47吨。西方坦克和使用西方技术的中国主战坦克重量都在50吨以上,40吨级的重量意味着T-72可以过很多临时修建的桥梁,在运输方面也更加容易。当然这个优势是用压缩坦克体积,简化设备实现的。

还有一个问题,虽然阿克赛钦是高原,但也存在山地地形,对于俄制坦克很不友好。俄罗斯坦克俯角很差,最大只有-6°,不管是抢占制高点进行棱线射击还是借助土坡为掩体“卖头”都不好用,虽然中国坦克俯角也不太好,但高原上的15式坦克拥有和日本坦克一样的底盘升降功能,炮低不下来,可以让底盘来凑。前低后高,俯角可以压的更低。

500

印度的T-90S

总体来看,印度的T-72/90坦克可以说是一个拿来凑数量而不是重质量的装甲产品,印军的意图是以数量优势面对解放军的质量优势。这类似于冷战时苏军的思路,也是俄制武器使用的一个重要思路。但印度人没有搞明白数量和质量的辩证关系,在存在较大代差的情况下,这样的对抗是难以实现实力的平衡的。冷战时期苏军和北约的装备代差维持在一代以内,甚至苏军装备的性能还占有一定的优势。这不是印度能想明白的。

结论:不靠谱的货

俄罗斯军火在国际市场上一直是价廉的存在,但东西的靠谱程度并没有想象的高,一分钱一分货,花别人四分之一的价格能买到靠谱产品就怪了。

俄罗斯军售还有一个怪象,就是捆绑销售,销售装备的同时顺便销售体系,俄式装备从弹药到接口,后勤都和西方装备完全不一样,你采购装备了俄式装备,就一定要买俄式体系,买坦克了顺便买买步战车,步战车都买了再买个步枪。

对于原来就用苏式装备的国家而言,这就是明摆着的套牢,把你死死套住,让你不敢乱买别人的装备,除非你是阿联酋一样的土豪或者非洲那种乱用的国家,这类国家的典型是叙利亚、越南。

如果是有工业体系的国家,买了俄罗斯装备后,你肯定想进一步降低成本,那就买全套生产线自产或者CKD组装。越用越上瘾,最后成为老回头客。

这个营销策略最大的受害者就是印度这种拥有良好工业基础和有使用苏式装备传统的国家。

500

印度陆军本可以进口更贵但更好的西方坦克,事实也是如此,印度引进了豹2,又和关系好的英国引进了120mmL11线膛炮,凑出了自己的阿琼坦克,这一弄就是30年,成为国际笑话,花钱还造不好。最后只有便宜不靠谱的俄货用了。

目前印度陆军基本是俄化的,坦克是T-72/90,步战车是BMP-2,拿的枪是AK,成为了俄罗斯的吸金大户。

多说一嘴,上一个大头受害者是中国,但经过中苏交恶,中美蜜月,中国坚定了自己的体系,俄货可以买,但不依赖。武器走东西结合的路线,成功摆脱了俄罗斯的军售套牢术。不得不说,实属侥幸,也是高瞻远瞩。

作者:花雪,自由撰稿人。


欢迎关注!

投稿邮箱:laodaojun186@163.com;

联系微信:xiyuduhu2020

觉得还不错,欢迎转发点赞点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