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点儿啥】在线教育广告一人分饰多角,也做了违背祖宗的决定?

各位好,我是观察者网的董佳宁。前段时间,在线教育行业出现一个有意思的事情。四家竞争激烈的巨头,居然请了同一个人做广告。在同一张慈眉善目的面孔下,一同获得了行业的大和谐。

四个广告中,这位老师既教了一辈子小学数学,又有40多年的英语教学经历,还能秒算出答案,累计教龄可能已经超过了一百年。互联网企业缺用户,缺日活,这是我能理解的,可是我没理解还这么缺老太太。

我想起了另一位泰斗,刘洪斌。刘老太太是一位假药广告表演艺术家,演技精湛,医术高超,代表作有《蒙药心脑方》《苗仙定喘方》。她曾在三年内流窜多地,用9个不同的身份登上各大卫视。时而是北大专家、高级营养师,时而是蒙医、苗医、老御医。

和她齐名的还有另外三位,李炽明、王志金、高振宗,都是行就更名,坐就改姓的老艺术家,并称当代四大神医。这次的老师和他们学的显然是同一套表演体系,许多人找回了在鬼畜区初遇刘奶奶的刺激,纷纷流下了“爷青回”的热泪。

一人饰演多角,在影视圈是很常见的事儿。拿老《西游记》来说。大家都很敬仰的六老师,除了孙悟空,还饰演了16个角色。马德华,12个;龙套之王,李建成老师,足足有20多个。于荣光老师,老《三国演义》里演韩福,就是过五关时被关羽杀掉的,新《三国演义》里演关羽,真正的我杀我自己。

最近,电视广告演艺行业出现了另外一件大事:“集体违背祖宗决定”事件。多个药品的电视广告,不同的广告演员,都使用了几乎相同的文案:我深思熟虑了一个月,有的是三个月,做出了一个违背祖宗的决定!电视广告打的就是一个信息差,老年人在家里很少会看几个卫视,信息灵通的年轻人又不看电视。可是年轻人发现了之后,就把这些片段都集合在一起,打通这个卫视和互联网的次元壁。

看来电视广告这个行业的确是衰落了,不仅缺演员,缺创意,还缺文案。但我想,既然他们能在行业里存在这么久,一定是做对了什么,一定有一些点是百试不爽的,能击中老年人心灵的,才能持续收割老年人的钱包,才能让老年人一个一个攒下来的硬币,不由自主地交出来。

我想起了十几二年前的洗脑广告。第一个就是脑白金:今年过节,收礼就收。第二个,恒源祥。2008年,恒源祥推出一条魔性广告,现在你绝对想不出来,我们曾经经历了什么样的一个时代。(放视频最前面的三个生肖)后面还有9个生肖,我就不放全了。这则广告时间长达足足一分钟,对观众的灵魂进行了拷问,眼耳进行了拷打。很多人都以为是自家电视坏了,但是再一想,坏好像也不是这么个坏法,这是录像机、DVD特有的坏法。很多观众想不明白,于是就犹犹豫豫地打电话到电视台投诉,投诉完了就下架了。

还有记者去采访,场面也是相当搞笑。卫视的广告一般都是包给代理公司做的。记者伪装成广告商,联系了某某卫视的代理公司,提出要做一分钟时长的广告。代理公司的人显得很为难,说一分钟有点长啊,这种情况,建议你做成专题广告,就是软广,负责品牌露出的。记者说:恒源祥就是一分钟啊。我们接着看记者的行文啊,很有意思,“听到记者这么说,该工作人员显得很得意,他明确告诉记者,恒源祥投的是硬广告,而且这两天就此事来咨询的人特别多。”

这个硬广告,当年在某某卫视的价格,最便宜的时间段,9000块,最贵的时间段,52800,这是播出一次的价格。只有一次哦,播一次就是9000。我也是这条广告的受害者。那是在2008年1月份的一个深夜,那一次我是真的惊呆了。我拿遥控器换了个台,确认了一下电视没事,又换了回来,还没播完。我就更怀疑了。电视没事,保不齐应该就是我有事了。

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国外的广告,会很精练地讲一个故事,最后巧妙地着落在品牌上。东南亚一些国家的广告也很有名。像泰国的,很多广告很长,可是故事很好,很感人,有很强的观赏性,让观众有了一定的审美愉悦,换句话说,就是观众有了获得感。人们甚至会情不自禁地把这条广告分享出去。印尼也有一条,很洗脑,可是也算挺好听,也给了二创很大的空间。谁家的垃圾饭店,我要和垃圾共眠。

我闭着眼睛想了想,还有一类叫迷惑类。就是你也不能说它很糟糕,看得出来他也是在努力做的,但就是很迷惑。为什么要追我!还有那条:一个小男孩,一个小女孩,欧洲、古堡、马车,相遇,相爱,分离。它还是分几集播的,试图让观众去解释、填补、还原。可是,我就说我的经历啊,这么莫名其妙的内容,我真懒得去搜索答案。

当然,近几年我国也出现了一些广告。比如《啥是佩奇》,《大唐漠北的最后一次转账》,故事性很好,也很精良。

我国的广告,经常是作风强硬、审美糟糕。可是这样的广告大行其道,说明了一个道理,它们一定是做对了什么。我想,他们做对的事,就是用高强度的重复,让读者产生深刻记忆。让人们在超市货架面前不自觉地抬起手,这个时候,手不是你自己的,是商家的,是网络电缆的,是那一系列脉冲信号的。

按说现在互联网行业是最讲究大数据的,讲究精准推送。要千人千面,可是这几家企业,却搞成了“千人一面”。都说是现在演员行业供给过剩了,可是为什么这位阿姨,这位老戏骨,能被这么循环着用?可能是别的行业都去找小鲜肉了,就剩下这位老阿姨独自撑起了一片天;也可能是行业成长速度太快,特型演员跟不上行业发展。互联网行业,请等等你的演员。

提到精准推送,很多人都有感受。其实也自动互联网之前,推送就很精准了。美国2012年有这么一件事。明尼苏达州,一位父亲到一家超市,叫塔吉特(Target),要投诉。因为超市居然给他女儿寄了婴儿衣物的优惠券,而他女儿才上高中,不可能怀孕。经理连忙道了歉。一个月后,父亲又给超市道歉,因为他发现,女儿居然真的怀孕了,而塔吉特比他提早一个月就知道了这个消息。

塔吉特是怎么做到的呢?很简单,预测模型。根据顾客之前的购买经历,判断她可能需要什么,然后邮寄优惠券。这个故事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轰动,成了大数据诸多都市传说之一。我们可以看到,2012年的超市都能做到比父亲更了解女儿,但到了2020年,互联网企业的推送却反而“千人一面”。

疫情让在线教育行业突然夜里猛了起来。2020年全行业用户规模超过了4亿,市场规模预计超过5000亿元。我们想想,就拿这5000亿来说,什么概念?都是2020年。中粮集团,我国最大的粮油食品企业,营收5000亿。直播带货,9700亿,淘宝份额超过50%,差不多也是5000亿元左右。贵州茅台,营收只有将近1000亿。

当然5000亿可能有些水分,我们估且拿这个来算。按人均的话,单个用户的投入金额,就达到了1300元。这个人均净值非常高了。我们拿最近比较火热的电影来看,2020年不说了,特殊年份。2019年,所有去电影院看过电影的人,人均消费37块钱。单个用户投入1300块钱,有水分,就算打个折,就算去个零,也比电影行业净值高。

我们是一个特别重视教育的国家,从投入来看,的确不是假话。这几天我也在试用几个产品,我现在也就能看看语文了。看了一下某APP高三语文的一套直播课程,冲刺了,20节,1680元。我感受到的冲击还是不小的。沈逸老师的课程20节能卖多少钱?那也都是长难句啊,需要点反复理解的。

第二天我就接到了这款APP的推广电话,他说我看您小孩高三了,我说我有这么老吗?开玩笑啊,我说我就是体验一下你们这个APP,然后就礼貌地挂了。我又受到了第二次冲击,人家呢也不是AI,是真人,成本也是挺高的。这个推广,力度是真的大。

2020年,在线教育全行业共拿到了540亿元的融资,超过了之前十年的总和。其中近400亿流向了K12版块。540亿融资是什么概念呢?这几年新能源汽车很热,中国的“造车新势力”,成立几年就可以在美国上市,相关的上下游企业也都很受看好。这样一个行业,2020年融资规模也只有1300亿。

这几年有一句话,特别的火,叫“做时间的朋友”。很多行业都很爱用啊,特别是那些要所谓坚持“长期主义”的行业。可是在互联网的残酷厮杀里,时间往往是突然停止的,很可能还活不过那位演技精湛的老太太。

希望你们也能做时间的朋友。

其中,最耀眼的地方是K12板块。什么是K12呢?就是从学前到高中的基础教育,以升学考试为导向的。K12一直是培训行业最重头的板块,搬到线上后情况也一样,去年2月,月活用户高达3.4亿。

最近几年,很少有一个行业像这样集中爆发了,市场沉寂多时的激情根本压抑不住。在线教育,是没有实体场景的业务,造车是真刀真枪的硬核工业。而在线教育的融资已经达到了后者的四成,这有些让人奇怪了。

19年教育界还在谈资本寒冬,要裹着破棉衣过冬,没想到去年直接在破棉衣外面套上了钢铁侠战甲,暴打经济寒冬。疫情对行业说,你无法抵抗风暴。在线教育说,我就是风暴。

行业形势一片大好,但我们都知道,互联网的游戏规则是很残酷的,除了头部玩家,其他人很快就会沦为炮灰。这一轮投资狂潮中,四家头部企业,猿辅导、作业帮、好未来、跟谁学,瓜分了近八成的蛋糕。

可是没拿到融资的,学霸君,这是老牌机构了,三年没拿到融资,宣告破产;明兮大语文、优胜教育、百弗英语等也纷纷倒下。模式是原因之一,1对1曾经红极一时,受到资本市场的信赖;现在却成了时代的眼泪,投资断了,生机也断了。众多先行者黯然离场之后,幸存者无法和大公司拼投放,只能节衣缩食,做好服务,靠口碑与转介绍过日子。

头部企业风光之下,也有危机,他们陷入了烧钱困境。外卖、电商、网约车、共享单车发生的戏码,线上教育领域也未能幸免。

许多人可能还记得,几年前共享单车的大战。2016年,共享单车还是蓝海市场,受热捧后,2017年进入存量市场竞争。ofo和摩拜两家巨头先是竞相烧钱拉新,免费骑行、低价月卡,补贴用户。接着在用户留存、流量入口上做比拼,最终摩拜胜出。ofo败者为寇,接下来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了;可摩拜却没能胜者为王,收获了高达45亿的亏损,被哈罗、青桔等后来居上。后来不得已改了名,还涂上了曾经最讨厌的颜色。熟悉的小黄车背后,是这对欢喜冤家的凄美往事,这个cp我站了。

另一场家喻户晓的战争发生在外卖领域。当时,BAT三家纷纷下场,百度、饿了么、美团成鼎足之势。烧钱成为常态,美团2015年亏损105.37亿。百度出局之后,又出现了新的竞争者。18年4月,滴滴宣布在无锡登陆,美团饿了么应战,无锡迅速成了外卖战争中的平安格勒。滴滴的手段还是烧钱,靠高额补贴九日内就跃居市场份额第一。

人类总是从过去的战争中研习战争艺术。烧钱获取客户,是互联网竞争的基本逻辑。这一次,头部企业们也遵从了这个逻辑。那怎么把钱变成规模呢?答案是投放。传统扩规模的途径是转介绍,也就是顾客上了课觉得好,主动向朋友推荐。这种基于口碑的熟人转介绍,往往能带来优质客户,也是教育行业“慢”的一种体现。但随着竞争加剧,实际情况是,想要获取新流量,只能靠投放。于是,各大企业在资本市场补充了弹药后,纷纷在投放上倾泻火力,拉开了战争的序幕。

疫情之前,投放费用还不算高。但随着大家都在往投放上砸钱,投放和营销的费用水涨船高。获客难度大、获客成本高成为了行业普遍现象。数据表明,一些大公司营销的费用甚至超过了总营收。好未来、新东方在线、跟谁学等机构账面上都有数额不低的亏损。

面对亏损,在线教育机构有这么几种选择,要么另辟蹊径,跑通新的模式;要么寻找“自有流量”,减少对投放的依赖;要么继续烧钱堆规模,拿融资续命,让自己始终站在牌桌前。这三条路中,新模式遥不可及,自有流量虚无缥缈,比较理想。如果不想买站票连夜跑路,企业只能选择第三条路,有余力再兼顾前两者。

就这样,各头部企业杀红了眼,却陷入困境,前路漫漫。很快,对服务敏感的家长就发现了问题,投资增加了,机构规模做起来了,教学质量是不是也相应提高了呢?

按理说,烧钱大战对消费者是一件好事。外卖大战那阵子,十块钱吃饱吃好,五十块钱满汉全席,满减和优惠券都在秀,只有恩格尔系数在挨揍;网约车大战,天天出行都能低价坐豪车;拼多多掀起了新一轮电商大战,如今各中百亿补贴还花样翻新。巨头们斗得你死我活,吃瓜群众过了眼瘾,又得了实惠,连声叫好。有的还埋怨他们太羞涩,怎么打得一点都不凶,你们这么打是打不死人的。可是这次,类似的事情并没有出现,起码可以说,不够明显。

原因很简单。在线教育烧的钱并没有花在补贴顾客上,而是砸到投放上了。这段时间,行业内一直有个笑话,说2020年利好的不是在线教育,而是分众传媒和字节跳动。前者对线下投放有着掌控力,后者则代表了线上的投放渠道。

这样的黑色幽默,足以让教育人闻者伤心,听者落泪。整个行业处于一种“重营销,轻内容”的局面,营销上烧的钱越来越多,内容趋于同质化,有提升,但提升不大,课单价也不见下降,学生和家长们并没有获得真正的好处。

教育行业有其特殊性。它是生意,也是教育,既要盈利,又要创造社会价值。企业馋规模与利润的身子,无可厚非,但也应该念着所谓的“教育人的初心”,想着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惦记着冲向独木桥的莘莘学子。不能让资本属性,或者所谓的互联网属性,盖过教育属性。

此外,教育行业的天然特性和发展规律是“慢”,这也是业内的经典命题,线下教育谈了十多年,常谈常新。培养好老师慢,做优质教研慢,提升后端服务慢,创新产品形态慢。好的教育内容快不得,就得慢。可一些资本不跟你聊这个,表面上都是价值投资信徒,长期主义,做时间的朋友,上手之后却换了嘴脸。怎么快都快不起来,甜蜜的,我都烦死了,加速加速再加速。这样的必然结果就是营销重于内容,包装大于实质,雇演员当名师,根本不稀奇。

“重营销,轻内容”的模式背后,有另一层焦虑。那就是,如果着重打造内容,谁来保护优质内容?互联网抹除了学习的场景、时间限制,这是优势。但同时,互联网也消除了教育行业的战争迷雾,让原创的、优质的教学内容更难被保护。

第一个问题是盗版课程。这也是互联网的老大难问题,从游戏到影视剧,都曾吃过盗版的苦。原价几千块的学习资料,只要几十块就能塞满网盘。各大机构加密、防盗插件的技术也在升级,但还是挡不住白嫖党。那么,如何抵制盗版,支持原创内容呢?大的事情我们做不了,最重要的还是从小处做起。我们视频就是原创内容,良心制作,童叟无欺。建议大家来一套三连,让盗版团队看见人民群众的力量。

警惕盗版的同时,还要警惕同行,同行抄袭十分常见。想要知道竞品在做什么,产品内容有什么核心优势,只需要线上购买一份课程,跟着学完一个流程,就可以了。如果想化为己用,门槛也很低,就算是没有教学经验,甚至不懂专业知识的团队,也能在短期内综合几家竞品的内容,这家扒点,那家抄点,做出“自己”的产品体系。

此外,还有一些问题,比如预付款、贩卖焦虑等等。一些来自线下教育,另一些则是线上教育的原罪。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行业的思考,也需要监管力量的行动。

最后要总结一下。2020年是在线教育井喷式发展的一年。现在行业还没有尘埃落定,今年将是竞争最白热化的一年。目前在线教育存在诸多很多问题,这是一个正常的现象,很多行业在发展初期也出现过类似的情况。但整个行业不能只期待善意的批评,也要勇于面对肆意的鞭挞。对于机构而言,可能教育只是生意,但对于千千万万学子和其家庭而言,是命运,容不得半点虚假。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