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人的喜感

德国是坦克装甲车辆的大国。坦克不是德国人发明的,而是英国人发明的。但装甲车难说是谁发明的。在装甲车辆周围加装装甲钢板,增加防护,并不需要太有想象力。在战后德国军工的复苏中,坦克装甲车辆工业一枝独秀,“豹1”、“豹2”坦克成为同代中的翘楚,但德国装甲车并不出色,两栖装甲车更是乏善可陈。克劳斯-马菲-魏格曼要改变这个不尽人意的现状。

60年代的美国M113是划时代的装甲车,全封闭的车体提供较好的防护,履带可以划水前进,不仅可以在水稻田、沼泽地使用,还能在平静的河湖使用,为通常只能在坚硬的大陆上机动的装甲部队提供了额外的机动性。

但M113的水上性能只能说是差强人意,航速只有5.8公里/小时,也就是正常行走的速度,在战斗状态下是不够的。由于阻力大,履带划水效率不高,水上航程也不远。渡个不宽的河还成,但真正在水上长途航行也是不行的。

装甲车在本质上是在陆地上行驶的,水上航行是副业,但这副业也得有点样子才行,水上航速不能太低。装甲车也是打仗的,防弹性能不能马虎,尤其是危险最大的前向,需要成楔形以增大首上、首下角度,增加等效装甲厚度,但大倾斜的首上使得车首上浪严重,大倾斜的首下使得车首受到涌浪的托举严重,太过陡直的首下则增加阻力,都对水上航行不利。

为了改善装甲车的水上航行效率,但不过度损失陆地行驶效率,尤其是不损失战斗中的前向防弹性能,人们想了很多办法。美国海军陆战队的AAAV(也称EFV)用两段前翻的大型挡板形成类似驳船首的结构,水上航速达到惊人的46公里/小时,但代价是更加惊人的功率要求,竟然需要2700马力。中国的05式两栖战斗车也采用了类似的结构,航速降低到28公里/小时,功率要求也相应降低到1475马力,依然大大高于同等重量的陆用装甲车。05式在陆地行驶时只需要550马力就能达到65公里/小时的速度。

AAAV因为成本太高而下马了,05式量产了,但毕竟是特殊用途,普通装甲车要获得较好的两栖性能,还要另辟蹊径,克劳斯-马菲-魏格曼的两栖履带式装甲车(简称APVT)就是这样的全新思路。

500

APVT初看与一般装甲车无异

APVT的车头与常规装甲车无异,也是典型的楔形构型。在陆地行驶中,这一头是冲前的。但车尾是船型的,显著减少水上航行阻力。自然,在水上行驶时,这一头是冲前的。在很大程度上,这样的“车头船尾、双向行驶”的独特设计有效地解决了陆地和水上行驶的两难问题。

APVT采用钢制车体,长度9.46米,宽度3.0米,高度2.7米。为了适合水上航行,特意采用装甲车上较少的发动机中置,确保重心居中。815马力的MTU柴油机通过ZF变速器传递到挂胶履带或者喷水推进装置。橡胶履带改善陆地行驶质量、降低重量、噪声和阻力,陆地行驶速度达到70公里/小时,行程550公里,越壕宽度2.5米,垂直障碍高度0.8米。水上采用喷水推进,航速达到13.2公里/小时,水上行程达到54公里。水上航行时,车头有可升起的简易屏护形成相对完整的“船尾”,车尾升起透明结构,增高船头,既减少上浪,又维持视界,进一步改善水上航行性能。

500

但“车头船尾”的构型有助于改善水上行驶

但车头船尾构型解决了水陆行驶问题,上下车的蚌壳形尾门依然在车尾(“船头”)那一头,除了车顶的紧急进出舱盖,尾门是唯一的进出口。没办法,尖锐的车头不便像尾门一样开设首门。但这样一来,在陆上作战行动时,士兵可以在得到车体掩护的情况下,从尾门正常进出。但在水上作战行动时,尾门就冲向前方了。在登陆时,要么像诺曼底一样,在打开尾门(“首门”)的时候,迫使士兵迎着子弹冲出去。否则就得在敌前调头,倒车登陆,关键是不要在慢吞吞的调头还没有完成的时候就被敌人火力打掉了。

 

500

应该说,由水到岸是APVT的高亮时刻

APVT并没有德国军方的参与,这是克劳斯-马菲-魏格曼在2013年开始研发的,完全用公司自有资金,目前尚无订单。已经制造了两辆样车,在2018年欧洲萨托里兵器展上展出。平台最大重量31吨,养车重量25吨,为未来发展留有余地,比如增加装甲或者换用 更重、威力更大的武器系统。

500

但登陆时士兵进出的唯一蚌壳门是不是开错了方向?

APVT样车的武器较简单,只有配备莱茵金属Rh202 20毫米跑的遥控武器站,也可换用7.62毫米和12.7毫米机枪,或者40毫米榴弹发射器。样车还具有核生化三防能力,带有车内空调。

应该说,APVT的设想很有意思,创造性地解决了两栖战车陆地行驶和水上行驶的要求,但解决了行驶问题后,反而凸显由水到岸后士兵的进出问题。不过如果是在滩头用于接应向水上撤退的士兵,尾门倒是开在正确的一侧,有车体掩护,尽管登车的时候要多跑几步路。这算德国人的喜感吗?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