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年到广东打工,管理岗位,想说一句:制造业没有劳动力补充是个无解的问题

【本文来自《中国制造业后继无人,机器人也充满不确定,不解决这个问题还需要美国打压吗?》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感谢大家站在各自立场发表见解,我是92年来的广东打工,一直在工厂里做管理,对工厂的情况还是有一定了解,我想再说几句。

我还是认为最根本原因就是没人愿意做制造业的操作工,我是六零后,那个年代能当个工人很不容易,谁会说不想上夜班不想加班?那时候吃饱饭都是一种幸福,现在的劳动力主力是八零后 九零后  零零后,大部分还独生子女,他们的父母不想他们很辛苦,大不了啃老也可以生活的不错,他们自己也是跟老一代人观念完全不同,觉得做工人不好,不体面,辛苦,国家搞教育产业化,大量扩招,技工校几乎绝迹了,产业工人也少了一个来源。

我2000年去过德国,那里中小企业很发达,很多小作坊几台机床十几个人几十个人的小厂在德国占比好像是七成,在德国,一个本科大学生开机床很普通很正常,不会觉得低人一等不体面,而我们现在,一个技校升级后的大专生毕业就要做工程师做白领,绝不想做工人,实在不行就做保险售楼混饭吃,有很多人说产品升级技术升级,这里我想说,我们工厂是做汽车零配件的,汽车厂的供应链的供应商,人家要什么出图纸,我们就做什么,怎么产品升级?

说到技术升级,我们几年前就在想这个事做这个事,为什么还没做,很简单,有些不确定搞不定,比如机加工自动化,搞一个六关节机器人上下料,这还简单容易,花钱也不多,二十万左右就搞定了,但是好不好用就不好说了。

例如,铁屑会在卡爪上缠绕影响定位精度造成废品,车刀会有蹦刀现象造成废品,有人可能会说,安装自动在线检测系统不就行了,安装断屑系统不就好了,这些我们都想过,跟自动化公司探讨过,实际应用上,不是东西可靠性不好就是代价太高,成本下不来,流失订单客户,机器人代替人有些很容易搞也很好用,有些就不容易搞不好用,所以有的工厂搞了机器人自动化没多久就停摆了成了摆设,但是 我还是赞成搞机器代替人,不是想不想,是没出路必须这么做,想办法解决问题,机器代替人是目前唯一的可行方案。

制造业没有劳动力补充是个无解的问题,如果不能机器人代替人大面积取得成功成功。

另外在补充一个产业升级的例子,珠三角的东莞和中山是前些年高调嚷嚷:“产业升级  腾笼换鸟”的两个市,佛山顺德江门那些地方就比较务实,中山当是市委负责人做这个事是很认真的,叫嚷要通过环保税收倒逼产业升级,说白了就是  通过环保税收搞死那些一般产业企业(他们眼里的落后产业),他们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结果怎么样呢? 中山成功的从广东省老四落魄到老九,估计很快会跌出前十名了,他们成功了,当初就有人质疑说,产业升级没有那么容易简单,腾笼容易  换鸟难,东莞还不错,一开始整批企业倒闭外迁也很困难,但是东莞有OV做大又有华为加入,东莞依然比较风光,中山除了房价抄上去了,经济一塌糊涂,人气不在。

另外不管哪个行业都有淡旺季之分,忘记到来企业一定是拼命加班,从人性来说很不人道,但是有什么办法呢?如果想旺季还能每周休一天很少加班,那么代价技术淡季的时候工人要养着,至少维持每月四千左右工资收入,这个几乎没几个企业做得到,真的养不起,我们还做不到像欧美日那样大部分不上夜班,双休不加班,我们国家制造业竞争力一个是劳动力相对欧美便宜,但是比东南亚贵很多,再就是我们的工人吃苦耐劳,如果这两条没有了,也就没有了中国制造业生存空间,比如我们同美国比,土地 电费都是我们贵,贵很多,总之  从国家层面不解决制造业的这些问题,我们制造业第一大国能维持多久呢? 我比较悲观。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