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特快:战争雷霆中的“小牛”导弹,真有游戏里那么厉害嘛?

各位观众的大家好,欢迎收看本期《亚洲特快》,今天节目我们将回答读者提出的一个问题。

小助理选出的问题如下:

战争雷霆最近更新出了小牛导弹和kh-29导弹,这两种导弹现在还在服役吗?能不能聊聊空地导弹发展?现在服役的空地攻击武器还有那些型号呢?

既然这个游戏来自于《战争雷霆》那么我们首先要说一下游戏里“小牛”的表现显然是超越历史了。

在战雷里的AGM-65小牛导弹的制导模式是IR,也就是红外制导。因此在游戏里啊,它不仅仅能打坦克,甚至还可以打飞机……当然了导弹本身机动性差一点,随便做个机动动作就能甩掉,主要用来偷袭不往后看的铁憨憨和直升机,但即使如此那也已经十分过分,导致目前唯一携带该型导弹的飞机,A-7D在游戏里取代了之前的G-91成为破坏玩家感受的一代毒瘤。

这个在现实中当然是扯淡了……

“小牛”导弹1966年开始研制,1972年开始列装美国空军,第一种服役的AGM-65A型导弹使用的是电视制导技术,具体地说就是光电对比度寻的,利用电视画面中目标和背景的对比度差异来自动跟踪目标,这就是说它可以做到“发射后不管”。

这在上世纪70年代当然属于先进技术了——相比之下,被“小牛”替代的AGM-12“小斗犬”空地导弹采用的是无线电指令制导,飞行员需要使用一个小摇杆来控制导弹,直到它击中目标。可想而知对于单座飞机来说,要使用这种导弹飞行员就只能用自动驾驶仪保持飞机平飞,然后全神贯注的去控制导弹,而这个过程中如果遭到攻击飞行员很可能就无法及时反映从而导致飞机被击落。而且即使是在安全的环境下,用小摇杆控制这种导弹本身也不是什么简单的事情,只有经过大量的练习才能确保一定的命中率。

可以说,“小牛”导弹当年绝对属于划时代的产品,美国空军在“小牛”和采用同样电视制导原理的“白星眼”制导炸弹试验成功后,迅速取消了基于AGM-12类似原理的一系列空地导弹项目,在1971年第一批就订购了2000枚“小牛”导弹。虽然光电对比度寻的制导原理在当时很难用来攻击在复杂地面背景中的小目标,但却非常适合在欧洲平原环境下攻击移动的坦克和装甲车辆,而攻击固定地面目标更是不成问题。而早期“小牛”导弹重量只有200公斤,射程可达22公里,各种攻击机都可以携带,并能确保在苏军自行高炮射程之外发射,而重达57公斤的锥形装药战斗部也足以将任何坦克轰成渣。

也正是因为这一系列的优越性,“小牛”迅速成为美国空军猎杀苏联坦克的神器,1975年,在AGM-65A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导引头性能,具备了自动变焦,可以更好跟踪移动目标的AGM-65B型开始服役。由于冷战的巨大压力,这两种小牛导弹从1972-1978年迅速生产了35000枚,成为美国空军和整个北约国家空军最重要的空地导弹。

后来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采用更先进导引头,重量进一步增长,战斗部进一步加大的“小牛”导弹家族开始充实起来。

1983年,改用红外热成像制导技术的AGM-65D开始装备。1985年,采用激光半主动制导并改用136公斤高爆战斗部的AGM-65E开始装备,后面的AGM-65F/G型则在E型基础上,改为使用红外成像制导。

这一系列导弹是对小牛家族的重要扩展,136公斤的半穿甲高爆战斗部对于各种坚固的碉堡,机库和舰艇目标具有更加可靠的杀伤力,将小牛导弹的任务从相对单纯的反坦克扩展到了攻击各种地面目标。

随着电荷耦合成像,也就是CCD技术的发展,进入90年代后,美军又装备了新一代的“小牛”导弹,不仅大幅度降低了成本,也大大提高了导弹识别、追踪目标的能力。

今天的小牛导弹仍是雷西昂公司的拳头产品之一,单枚价格11万-17万美元之间,目前累计生产数量已经超过70000枚,是全世界范围内装备数量最多的空地导弹之一。

综合而言,小牛导弹是一种低成本,性能优秀,适合攻击各种战术目标的空地导弹。

相比之下,经常被大家拿来和“小牛”导弹做比较的俄罗斯Kh-29导弹其实和“小牛”导弹不是一个类型的。真正与“小牛”对应的苏联导弹其实是Kh-25,Kh-25的研制年代和“小牛”差不多,重量上则是300公斤左右,比“小牛”重一点,战斗部相应的也更大,达到140公斤。但是苏联在电子技术领域与美国存在相当的差距,因此这种设计定位和“小牛”差不多的导弹无法使用那么高大上的“发射后不管”,而是使用了激光半主动制导,也就是说需要对目标进行激光照射。不过相应的,它也有优势,就是射程可达40公里。

当然后来Kh-25导弹也有很多改进型,包括到21世纪后也终于具备了红外成像自动寻的的型号,此外就是在1996年炸死车臣叛军首脑杜达耶夫的Kh-25反辐射导弹。

不过Kh-25虽然重量上和“小牛”比较接近,其主要业务却不是打坦克,这一点从它的制导技术也可以看出来,在上世纪70年代技术水平之下,半主动激光制导还是更适合打击固定目标。

那么Kh-29呢,是苏联上世纪80年代开始装备的新一代空地导弹了,它其实比“小牛”重了很多,重量达到了接近700公斤,战斗部为320公斤的半穿甲高爆战斗部,比很多反舰导弹的战斗部还大。

其次是Kh-29的射程也比“小牛”和Kh-25短得多,只有10公里多。

所以某种意义上说Kh-29导弹的定位更接近于一种射程加长的制导炸弹,美国和它定位类似的是海军曾经装备的AGM-123“船长”导弹,它基本就是给一枚250公斤激光制导炸弹装了一个火箭发动机。

当然Kh-29是苏联第一种靠谱的类似“小牛”的电视制导导弹,它的导引头的成像分辨率不错,为此苏联的米格-27攻击机在后期甚至取消了飞机本身的光电装置,直接把导弹的光电头拍摄的画面发送到驾驶舱里的小屏幕上,也够进行目标搜索了。

具有了发射后不管和自动制导能力的Kh-29虽然尺寸和重量上比“小牛”重了很多,但是实际上在作战任务方面就比Kh-25更接近“小牛”,就是可以用来在敌方伴随式防空系统射程外快速消灭坦克集群了。毕竟,300公斤战斗部炸坦克,只要落在坦克周围几米范围内,就足够把它炸成零件了,根本就不用考虑什么装甲的问题了。

不过毕竟Kh-29还是太重,限制了载弹量,也就限制了一次出击可以消灭的敌方坦克数量,从这一点上来说依然不如“小牛”。

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苏-30MKK战斗机研制,这种战斗机的主要用户出资,俄罗斯开发出了Kh-29的改进型,Kh-29TE,这种导弹和对位“小牛”的早期Kh-29就不一样了,它对位的对象变成了美国的AGM-84H“斯拉母”空地导弹,也就是在海湾战争中实现一发导弹在厂房上开孔,第二发导弹钻进去炸毁发电机的那种神奇导弹。

毕竟这个用户那时候“海湾战争综合征”非常严重嘛,一门心思就想着学美国人的套路是不是。

Kh-29TE的射程提高到了30公里,弹上安装了数据链系统,可以回传弹上光电头拍摄的画面,由苏-30MKK后座的飞行员控制实施精确攻击。

在该国的中央电视台上也播出过使用苏-30MKK发射Kh-29TM,复刻当年“斯拉母”的,前弹开孔,后弹随进破坏目标的镜头。

由于这个用户长期面对解决国家统一问题的迫切军事需求,因此前后向俄罗斯采购了数千枚Kh-29系列导弹,并且反超俄罗斯,成为世界上最大的Kh-29系列导弹的装备国。

不过“小牛”和Kh-29放到今天,其实都已经不能代表最新空地导弹了,事实上美军现在也已经没有新的改进延寿”小牛“系列导弹的计划了。

今天的空地导弹的发射平台更加丰富,冷战时期主要是专业的攻击机、多用途战斗机和武装直升机来发射,今天的导弹要从轰炸机、战斗机、攻击机、无人机、直升机乃至无人机上来发射,同时其任务也更加多样,除了打坦克、装甲车辆、指挥部、关键设施、水面舰艇,又要考虑一些非传统的目标,比如用来杀死一辆汽车里面的人。

同时新世纪的技术进步,也让导弹的制导方式和杀伤方式更加多样化,用来针对各种不同性质的目标。

这里面影响最大的就是卫星制导,因为卫星制导精度高,又几乎不占重量尺寸,又便宜,所以成为了各种了廉价精确制导武器的首选。而为了针对一些特殊目标,又出现了一些奇怪的杀伤方式,比如美国中央情报局专门开发的给“海尔法”导弹装上6片刀片用来执行暗杀任务的“忍者导弹”,2020年底,网络上第一次出现了这种导弹的残骸照片。

那么新世纪空地导弹的代表,一个是美国的AGM-179 联合空地导弹和英国“硫磺石”导弹,它是以“海尔法”导弹的弹体为基础,安装毫米波雷达和半主动激光复合导引头,“硫磺石”则是安装红外热成像导引头,这种导弹的特点是轻巧,重量只有50公斤,可以采用多联装挂架在一架飞机上携带很多,而其威力也足以摧毁各种坦克目标,对于攻击战场上的移动目标来说这就非常合适了。同时它也能够执行反恐作战中精确消灭恐怖分子而减少附带杀伤的效果。

以类似的技术,空地导弹还可以做的更大或者更小,比如我国的蓝剑-21导弹,尺寸和重量就比大家熟悉的空地-9、空地-10导弹要大,重量达到150公斤左右,射程更远,威力更大,采用类似“硫磺石”和JAGM的导引头,智能化程度更高,更适合摧毁各类战场目标。同时呢,还有AR-2这样的小型空地导弹,可以在一架“彩虹5”无人机上携带24枚,大大提高了作战的灵活性。美国和AR-2对位的AGM-176“格里芬”导弹也可以在AC-130空中炮艇机的尾舱门上的货箱式发射装置内塞10发。我国甚至为炮瞄无人机开发了直径90毫米的“天雷-2“导弹。

当然,我们这里说的主要还是类似“小牛”和KH-29地位的,直接瞄准和攻击的短程导弹。实际上各国空军还装备了射程更远的空射巡航导弹、空射弹道导弹,或者价格更加低廉的各种制导炸弹和火箭弹,以后有机会咱们再来解说。

好了,这就是我们本期对读者点题的回答,欢迎各位朋友继续踊跃提问哦,咱们,下回见!

500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