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命的忽略:工业化世界战争的资源控制魔咒

500

过去人们总是从正义非正义、军事实力、地缘态势和工业生产能力角度总结两次世界大战的成败,今天笔者就从资源控制角度谈谈过去帝国主义国家争夺世界霸权的经验和教训。

作为上个世纪前半叶挑战英国旧秩序的德国和挑战亚太美国秩序的日本之所以失败,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没能实现对大规模工业化战争极度依赖的战略资源的有效控制,而之所以如此,有后发劣势的因素影响,但更要命的是——战略思维上的落后。

英美这样的世界霸主,在战略思维上有其固有的优势。纵观两百年来这两个国家的表现,你会发现他俩都秉持“控制”而不是“防御”的战略思维。这固然有二者地理位置特殊性的影响,但归根究底还是因为“先发优势”。工业化上的领先优势让英美战略家们认为:在地理节点上和战略资源上实现有效控制远比打造“固若金汤”的防御体系有高得多的效能。只要在挑战者全面崛起之前建立起有效的全球战略位置和战略资源控制能力,后发者必然失败。

英美面对的后发挑战者基本上都是大陆国家,即便不是大陆国家(比如日本),秉持的也是大陆国家的思维。大陆国家普遍的战略思维都是“用扩张寻求更大的安全,特别是本土安全”。所以大陆国家首重“领土”,把资源当做领土的附属品。这当然跟大陆国家几千年来一直延续的激烈的领土竞争有关,不管是中国古代的秦帝国,还是西方的罗马帝国、后来的蒙古帝国、奥斯曼帝国、俄罗斯帝国、拿破仑、希特勒都是这个思路。日本这个岛国,从心理上其实是大陆国家,所以他一旦有力量和机会开始扩张,就要想尽办法把自己变成一个大陆帝国。

法国、德国、日本、苏俄都曾经把版图扩张到相当大的程度,但最终都成为英美的手下败将,其根源就在于它们传统的大陆国家思维方式落后于他们的对手,落后于他们所处的新时代。一方面他们在应对大陆扩张激起的大量矛盾中快速消耗掉了他们的精力和资源,另一方面他们发现:挑战对手所需的战略资源总是掌握在对手手中,争夺这些资源超出了他们的能力范围。

农业时代战争资源很简单,主要就是人口和粮草,这些都能从领土上获得,只要领土足够大,就能对周边形成优势。

进入工业时代,随着一次次产业革命爆发,战略资源需求量呈指数增长,并且种类迅速变得多样复杂。英美作为老牌工业化国家很早看到了趋势——基本不可能从自己的领土上获得所有重要的战略资源。所以,保持战略优势的基本要素不再是控制更多的领土,而是控制主要的战略节点和战略资源富集区。

很显然,工业时代想要建立起全面的战略优势,按照过去大陆国家的思维方式,你必须把全球一半的陆地变成自己的领土。这是根本做不到的。但真有执着者,日本军国主义、德国法西斯和前苏联还真的就是这种思路。

英美呢?他们彻底抛弃了“扩张海外领土”的思路,把重点放在了体现全球控制力的海军和贸易上面,当然现在还有更高级和复杂的内容——全球货币、经济一体化和意识形态渗透。但基础只有两个——全球海军和全球贸易。

不追求领土扩张,就不会制造与目标地区不可调和你死我活的矛盾,海军和贸易既能实现对控制力量的灵活配置和调度,又能决定战略资源的流向,很方便打压挑战者。

这就是全球化的视野和格局。英美就赢在了这上面。从一开始就把全球资源控制作为战略思维的基础,对后来的挑战者秉持的“领土扩张优势安全体系”算是降维打击。

笔者就以明治维新到二战时期的日本举例,日本的地理位置特征跟英国类似,但日本的战略思维方式却是大陆国家思维。他从一开始就把领土扩张而不是海外贸易作为战略优先选项。日本希望通过控制更多的领土来扩大战略纵深提高本土安全性,并且希望用新扩张的领土来保障自身资源需求。

日本占领中国东北并大力发展工矿业确实提升了日本的工业实力,他更迫不及待的想要占领全中国来满足他“紧迫”的争夺欧亚大陆霸权的野心。但实际情况是,中国这个落后的农业国根本没办法满足日本工业化对资源的需求,反而成了日本最大的战略负资产——因为日本在中国大打出手,恶化了他跟英美的关系造成他在全球贸易中获取战略资源的能力受到严重限制并且把大量战略性力量消耗在这片对日本提升工业化能力没什么帮助的土地上。

如果还是一战以前的工业模式,煤铁是核心战略资源,日本不会那么窘迫,但内燃机的大规模应用导致战略资源的重心转向了石油、橡胶和稀有合金金属。日本在中国费了半天力气才发现,他必须控制东南亚、非洲甚至美国才能保障战略资源的供给安全。日本为什么越来越像个疯狂的赌徒?就是因为他越来越发现他的“大东亚共荣圈”这种区域化思维根本满足不了他对国家绝对安全幻想的需求,他不得不一次次对自己的战略目标加码,直到走上悬崖。

没有从一开始就设计一个可行的全球性战略设想,而是任由野心漫无目标的膨胀,注定日本军国主义走上失败的道路。大陆另一边的德国何尝不是如此?工业更加先进强大的德国对石油、橡胶和特种金属的需求更强烈,整个欧洲加一块都没办法满足他的需要,而希特勒希望通过战争获取这些资源,就注定了他必然在战争中灭亡。他发起对苏联的闪击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基辅油田的致命吸引力。

英国呢?不需要拿下中东作为领土保证石油安全,强大的舰队和所谓的“自由贸易”就能解决问题。美国呢?掌控菲律宾就掌控了东亚的石油和橡胶贸易,比日本在中国打死打活到头来一场空轻松一千倍不止。即便后来强大的苏联因为广阔的领土丰富多样的资源可以不求人,但对世界资源控制基本没有影响力。

二战后英国为啥会放弃印度?实力下降导致控制力减弱是一个重要原因,但印度缺乏关键性的战略资源让英国得不偿失也是关键。农业品贸易的财富生成地在高度工业化的时代成了鸡肋,印度对英国不再具有贸易价值,除非英国把印度打造成强大的工业殖民地,但英国真要这么做,谁是谁的殖民地就不好说了。

21世纪我们又一次面临世界格局的剧变。这一次的挑战者变成了中国。应该说我们目前的战略思维中还有大量传统的大陆国家思维内容,比如防御性的安全体系思考、追求区域优势、缺乏全球竞逐的决心等等。但几十年来中国利用加入英美全球化贸易体系的机会,也学到了前两任世界霸主的部分思维方式,比如利用自由贸易积攒力量获得对全球资源配置的话语权,利用新技术革命的契机努力塑造新的全球资源配置格局等等。

美国为什么现在把中国当做主要对手?就是因为中国的工业化力量发展已经严重威胁到他对全球战略资源的控制力。美国发现终于出现了在战略思维格局上达到甚至超越他的对手。这个对手现在欠缺的是一支强大的海军,还不能实现全球战略资源控制争夺。这就是他的机会。美国有效的做法就是联合盟友重整全球战略资源控制体系并且把中国从新体系当中剔除出去。

在中国深度融入这个体系并以把美国的吸血管插在自己身上为美国输血为代价的今天,美国要切断同中国的产业和贸易联系不啻于断掉自己的一只手一只脚,然后再造新的手脚,付出的痛苦和代价可想而知。偏偏特朗普努力了四年还毫无收获,连他自己的盟友体系也乱了。没有盟友的全力配合,美国单打独斗根本阻止不了中国。所以现在拜登上台英美联合跳脚造势,拜登估计是想断臂求生,开始全面审查美国对中国的产业依赖问题,为排除中国产业链做准备。

中国怎么办?见招拆招?还是主动出击?

我想其中的关键是对未来几十年全球战略资源变化态势的预判。后发并不只意味着“跟进”,所谓的“后发优势”,消极说是少走弯路,积极说叫做“换道超车”。今天我们需要的战略资源不再只是石油、橡胶和稀有金属,这个概念的内容已经大大扩展,扩展到了掌控这些关键资源更依赖技术能力而不是地理控制力。

钢铁、石油、稀有金属依然重要,但碳基材料、核能、半导体已经或者正在成为战略资源的重心,电磁资源、人工智能、网络大数据、高性能计算这些无形战略资源的重要性正在超过物质资源,远海和太空正在成为关键性的战略空间资源。

获取和控制这些资源,无一不需要高精尖技术产业做基础,所以中美之间的大国竞争,已经从过去传统的争夺地理节点和战略资源的大规模战争变为对战略性技术节点的争夺。这不仅需要全球视野,更需要未来学,还要把深海和太空纳入战略思考范畴。

所以未来的战略思考不能只是诸如“建设克拉地峡运河或是中缅石油管道来缓解马六甲危机”“统一台湾打开北太平洋通道”这类应激性思维反应,为什么台湾不能跟琉球和南海大通道通观考虑呢?绕开马六甲就不会再有北印度洋困局?波斯湾困局?所以超越性思维才是重点。

现今全世界的土地和近海都被瓜分完毕,但工业化的发展对资源的需求量只会越来越多,而目前能坚持走工业化发展道路的国家没有多少,美国早几年提出了“全球公域”的概念,完全能够拿来为我所用。深海和太空资源,表面上属于全人类,其实就是有能者得之用之。海洋资源可比陆地资源丰富几十上百倍,足以支撑更高水平的工业化进展。另外还有无形的电磁频道资源、通信标准、机器计算、AI数据分析这些技术标准资源,谁先掌控谁就有绝对优势。

所以美国要摆脱对中国产业链的依赖,却反而是中国建设自己主导新资源控制体系的机会,一切都取决于中国怎么做和中美两国谁做的更快更好。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