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会崛起,少不了他

  在郑州中原区的东北部,有一条棉纺路,路两旁坐落着数家棉纺厂,厂内幼儿园、生活区、小吃店、农贸市场一应俱全。

  这条充满生活气息的老街从历史中走来

  或许还将向未来走去

  (图:小苹果Panda/图虫创意)

500

  这里的生活区多为五层以下的苏式红砖建筑,日积月累的风化、侵蚀作用让建筑表面斑斑驳驳,但是扑面而来的历史感又能让人想象到,这些建筑在当年享有怎样的地位。

  一条棉纺路,半部郑州史

  (图:右眼看景 / 图虫创意)

500

  即使从今天的角度看,这里也并不是郑州建成区中靠近中心的地方,老郑州人则管它叫西郊。然而这片“郊区”却一度承担了郑州整座城市税收的一半,从毛泽东、刘少奇、邓小平到中苏友好协会代表都来此视察过,一时风头无两。

  郑州-中原区-棉纺路所在

500

  如今郑州早已不需要纺织业作为拉动经济的引擎,棉纺厂也早已搬迁。郑州棉纺织业的兴衰既是一座中心城市产业升级的昭昭天命,也是无数老郑州人的家族历史。

  少年时代离家乡,为祖国进棉纺

  走路蹒跚,已忘故乡

  (图:河食何地/图虫创意)

500

地理优势

  宋元时期,棉花传入中原地区,这种产量高,保暖性好,便于加工的优质作物得到了迅速推广。到了明清两代,河南的棉花产区从平原向四周延伸,在乾隆年间已经成为河南最重要的经济作物,不但满足本省人的需要,还向四周拓展市场。

  它甚至成为了江南纺织业最重要的原料产地。

  明清朝廷大力推广种植棉花,棉纺织业逐渐兴起

  棉布取代丝、麻成为人们衣着的主要原料

  (图:晓舟摄影 / 图虫创意)

500

  远销外省的背后意味着能够产生价格优势的巨大产量。这显然不是正宗小农经济中房前屋后栽几颗棉花自用,有富余再拿出来卖能够做到的。清末欧美培育的良种棉花传入中国,河南部分地区的棉花种植已经出现了规模化、专业化、商品化的趋势。

  而早在康雍年间,豫北卫辉府棉花就已经完全替代了传统的桑蚕业,光绪年间安阳县甚至出现了挖井百余眼,水车30架,占地50公顷的植棉公司。

  相比蚕桑,棉花“无采养之劳,有必收之效”

  棉布比之丝绸也更适合普通百姓日常穿着

  (图:鲸尾视觉 / 图虫创意)

500

  豫东很多地区土地相对贫瘠,也更容易发生洪涝灾害,不宜种粮的地区普遍以种棉为大宗。豫西地区的陕县种棉甚至多于五谷,产品远销上海;豫西南地区出现了一望无际的棉花集中种植区。豫南地区存在棉花种植,但是商品化趋势不明显。

  在以农业为支柱产业,绝大多数人口属于农民的清末,棉花这种可以补贴家用,制造财富的经济作物对于河南来说至关重要。它不但换来了外省输入河南的商品,还启发河南产业升级,从原材料的供应者直接升级为制造商,棉纺织业开始兴起。

  通商口岸的开放,让中外的贸易交流多了起来

  而从国外来的用机器织的平纹布则被称作洋布

  同理还有洋火,洋油等

  将这些新产品本土化,就是重要的产业升级

500

  虽然当时的纺织业仅仅依靠人力且不成规模,面对西方制造的洋纱、洋布难以竞争,却为河南留下了产业基础。

  河南周边的陕西、山西也是棉花的重要产区。但它们距离中国东南部最早兴起的那一批机器纱厂更为遥远,依靠牲畜驮运棉花成本过高,限制了当地棉花种植业的发展,也限制了东南织布厂的产量。棉布产量上不去,价格就必然高,最终承担衣物、寝具高价负担的还是全体中国人。这类生活必需品的匮乏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是事关国民基本福祉的大事。

  产棉地没技术,织棉地没原料

  一身衣服缝补能穿,不敢奢求款式花样

500

  1889年,张之洞向清政府提出了兴修卢汉铁路的计划。这条铁路将连接北京附近的卢沟桥与武汉三镇中最为繁华的汉口,是如今京广铁路的前身,其重要性显而易见。

  京广线加上陇海线

  成为郑州这座城市崛起的关键

500

  卢汉铁路作为中国的第一条铁路干线,修建过程一波三折,工期也拖得很长。1904年郑州站成为了甲等业务段,1906年卢汉铁路终于全线贯通,开启了郑州因铁路腾飞的历史。

  卢汉铁路也就是现在的京汉铁路

  1950年代的郑州火车站,是当时全国十大火车站之一

  (图片:Wikipedia)

500

  1905年,以郑州为中心,连接洛阳与开封的汴洛铁路,作为卢汉铁路支线正式开工,并在日后逐渐延长为陇海铁路。郑州的铁路线从一字型变为十字型,交通通达度大大提升,商贸日益繁荣,为之后工业发展奠定基础。

  豫西南的棉花,即使绕远通过铁路

  到达西安和汉口的速度也会更快

  而铁路沿线产区就更加方便了

500


棉纺之城

  1918年,一批来自上海的民族资本家到郑州考察,认为这里交通发达,人口密集,距离河南、陕西、山西这些棉花主产区较近,区位优势明显,便筹资200万银元,在郑州投资建立了拥有200台织布机、4000名工人的豫丰纱厂。

  被誉为“棉纱大王”的穆藕初自美留学归国后

  创办了多个棉纱厂

  其中豫丰纱厂更是与他随后的人生紧紧相连

  (豫丰纱厂生产的广告画《飞机》)

500

  无奈直奉、直皖战争期间破坏了营商环境,纱厂险些资金链断裂,之后又因抗战搬迁,命运颠沛。

  1951年,豫丰纱厂原厂址上建立起了国营郑州棉纺织厂。在识字率只有20%的年代,从零开始培训工人是一件颇为麻烦的事,工厂经协调从上海抽调了一批熟练纺织工,再从郑州本地招收工人,迅速达到了3万锭的规模。

  国棉三厂生活区的一面墙上

  描绘着关于郑州棉纺的回忆

  在那个年代,许多人怀揣着一张硬座车票

  从此扎根在了郑州

500

  一五计划时确定了300万锭的纺织业产量,国家开始大规模扩大纺织业产能,以京广线沿线为依托,确定了六大纺织基地,郑州更是确定为北方轻工业基地。

  六大纺织基地

  “一五”期间,国家规划在北京、郑州、西安、石家庄、邯郸、咸阳建设“六大纺织基地”

500

  1953年,5万锭规模的国棉一厂,在郑州老城区西侧的陇海铁路旁动工,原豫丰纱厂因规模更小定名国棉二厂。一年后,10万锭规模的国棉三厂动工,最终到1958年建设国棉六厂时,除了二厂位于老城区之外,其余5家50年代兴修的棉纺厂都在一条路上,位于西郊的郑州棉纺路正式形成。

  时至今日,在郑州棉纺西路的两侧

  这些具有时代特色的红屋顶仍零星的散落在高楼大厦之间

  (图:Google map)

500

  西郊因底层坚固、地势较高集聚了大量重点企业。除了与棉纺厂配套的印染厂、纺织器材厂、纺织机械厂,还有砂厂、煤机厂、电缆厂、水工机械厂等等大型国有企业。

  曾是中国第一座大型综合性砂轮厂的郑州二砂

  在卸下时代的重任后,又被建设成了文化创意园区

  成为郑州文化传承的一部分

  (郑州二砂文创园记忆之环)

  (图:陈大叔/图虫创意)

500

  可以说,当时郑州西郊的企业代表了河南最先进的生产力,所以企业工人工资高、地位高、伙食好,成为了郑州人心向往之的发达地区。这里也形成了独特的市民文化,大名鼎鼎的河南烩面,就是从这一期开始兴起的。

  害挺好吃

  (图:养乐多)

500

  为了适应郑州棉纺产业集聚的状态,政府从上海、江苏、浙江、湖北、湖南抽调了万余名棉纺技术工人来郑州,又建立起四座纺织技工学校,从商丘、周口等地招聘大批女青年,带来了人口流动,让无数人脱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

  豫剧中“女子纺织在家园”的场景换到了工厂里

  女性的劳动付出也被更直观的呈现

  (图:网络)

500

  八十年代初期,改革开放刚刚开始,中国的经济有了商品经济的影子。纺织业迎来巨大利好,在那个从衣服,到被子普遍买布自己做的年代,布料的需求逐渐上涨。但是产业上游,棉花依然统购统销,从客观上消灭了新入局者,郑州的国营纺织厂体量巨大、树大根深一度迎来春天,以至于在1981年贡献了郑州财政收入的70%。

  郑州国棉厂作为上世纪30多年里,国家财政和外汇的“聚宝盆”

  待遇好、地位高,是人们眼中的“香饽饽”

  (图:FORSAK3N / 图虫创意)

500


时代变了

  1986年郑州棉纺三厂全面落后于同一张图纸建设的石家庄棉纺二厂,成为郑州棉纺织业衰退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郑州三棉与北京二棉、石家庄二棉和西北四棉

  曾被称为中国纺织行业“四朵花”

  吸引了许多国内外纺织业同行来参观学习

  (图:komo-空茉 / 图虫创意)

500

  随着市场经济逐渐确立,郑州国营纺织厂弊端凸显,陆续出现经营困难。到1990年,郑州棉纺业经济效益下跌了45.37%,整个行业出现半停产状态,成为财政和金融上的拖累。

  1994年河南有关部门发布了针对小企业郑州七棉的调查报告,题目颇有预示性——“该破产就破产”。1998年,郑州第二纺织厂也确实破产,开启了企业改制的序幕。经过数年来的历次并购,纺织厂逐渐搬迁到地价更低的周边乡镇,棉纺路成为了一个时代的遗产。

  “机器一响,黄金万两”的时代过去了

  纺织人已年迈,纺织厂已破败

  提起棉纺路也还要加上一句老城区了

  (图:摄胆包天/图虫创意)

500

  虽然企业相对衰落了,但是行业的竞争力还在,郑州依靠此前的优势依旧在纺织服装等行业占有重要地位,郑州市政府也给予了一定的扶持力度,将服装行业视为7大支柱产业之一。

  2000年以后产业园模式逐渐兴起,政府在中原区开辟了郑州纺织产业园,引入国内龙头企业,从制造、染整、加工、销售、检测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希望借此打造一个千亿级的服装产业集聚区。

  郑州银基商贸城作为当时中国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服装专业市场

  “银基服装,名扬八方”这口号一听就雄心勃勃

  (图:老山货 / 图虫创意)

500

  除了郑州纺织产业园,在郑州南方的下辖县级市新密市,则成为了郑州发展纺织业的重点地区。这里已经建成了总投资规模85亿元的四大服装生产加工项目,包含产业园,孵化园,创意园等。大概会成为郑州的新棉纺路。

  河南有超过1.1亿左右的户籍人口,但是常住人口不到一亿,常住人口城市化率刚超53%。如何让更多河南人免于奔波就近城市化,是一个关系到无数人命运的问题。棉纺织业固然早已不是高新技术产业,但是却可以解决大量人口,特别是女性的就业。借助郑州建设中心城市的声誉和优势,振兴作为传统优势产业的纺织业,对于郑州来说依旧意义非凡。

  劳动力流向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劲头

  如果有足够的工作机会,谁愿意背井离乡呢?

  (图:河小声 / 图虫创意)

500

  从棉花产区,到纺织中心,再到衰落区,郑州棉纺路承载了60万棉纺人关于工作、生活和家庭的记忆。棉纺路两旁汇聚了中国各地滋味的实惠小吃店,在服务了一批又一批纺织工之后,又成为新晋网红景点。

  小吃店的店主很可能就是纺织厂的前员工,他们是一座城市勃兴、人口流入、和市民文化形成的生动写照。

  小吃店的顾客也从最初的纺织人到他们的儿孙辈

  又或是想要寻找城市老味道的年轻中原人

  (图:摄影朽木/图虫创意)

500

  如今棉纺路又被开辟为纺织工业博物馆,成为一座城市追忆自身源头,建构认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相比于之前为了追求发展而弃古毁史的不合理方式

  郑州选择对这些有历史的屋子进行改造

  既能让住户住的舒服,又能给城市留下历史的印记

  (图:shutterstock)

500

  参考文献:

  1.马雪芹.明清时期河南省棉花的种植与地理分布[J].农业考古,2000:197-200+227.

  2.河南省纺织厅企业管理处、郑州市纺织工业局办公室联合调查组.企业该破产就破产——郑州市第七棉纺织厂破产情况调查[J].纺织经济研究,1994:12-15.

  3.郑子蒙.郑州纺织城风云[J].协商论坛,2018:52-54.

  4.卞瑞鹤,戴智琼.郑州棉纺业的前世今生[J].《农村.农业.农民:上半月》,2012:25-27.

  5.朱聪聪.郑州市服装产业集聚区转型发展研究[J].山东纺织经济,2018:12-15.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