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文呼吁把logo变成科比,实现恐怕有点难

500

  欧文近来春风得意:篮网又赢了,37分大胜魔术,他不仅拿下27分,而且个人场上的正负值达到24分,那是科比的号码。

  数字只是个巧合,不过欧文真的非常崇拜科比,前几天他在IG上发文说:该改一下了,我不在乎别人说什么,黑人王者们打造了这个联盟。

  他说的“改”,是指NBA的logo,欧文呼吁把杰里·韦斯特的形象改成科比。

  赞者如潮,最后达到124万,连在后面跟贴的三球,也获得了14000多赞。

  不过,关于logo这事,改起来恐怕有点难。logo是什么?就是商标,任何一个企业,如果原商标早已深入人心,一般不大会轻易改变。

500

  商标不是不可以改,而且每年都会有大量的企业或产品更改商标,包括那些非常著名的商标。

  比如韩国的汽车品牌“起亚”,今年初就推出了新标,而且和原标差别很大。为了让更多的用户不要认错,特地举办了一场焰火晚会,还进行了无人机表演。

  修改商标有各种目的。有的是原标老旧,想要赋予新的面貌,可是一不留神老用户可能认不出来,所以新标尽量和老标近似。比如著名的打火机品牌Zippo也推出了新的商标,字体非常近似,但去掉了显眼的红色火苗。一般来说,标志性的设计需要保留,但Zippo此举大有深意,原来,他们不想让这个品牌局限于打火机,还想拓展其他产品,比如服装、包包、皮带什么的。

500

  对比一下可口可乐将近140年来的商标变化,可以发现从上世纪初开始,那8个英文字母所用的字体就基本没有改变,变化的只是飘带和背景设计。这种快消品特别忌讳轻易改动,稍不留神,喝惯了的人以为是山寨货。

  我们CBA和各俱乐部的徽标,也是经过多次变化,CBA的徽标和1995年的设计完全不同,好在后来一直非常稳定,没有变来变去。

  但俱乐部的徽标设计,变动就太大了,而且非常频繁。你看山东队的徽标变了4次,每一次都是大变脸,好像4个不同球队。

500

  我们回到NBA徽标的话题。其实,欧文提出的呼吁,在NBA不是第一回了。

  大家都知道徽标上的形象来自湖人的传奇后卫杰里·韦斯特,他的形象变成联盟徽标,既没有征得本人同意,他也不太愿意。

  NBA在1969年以前,用过的徽标不太好看,由此可知当时NBA的影响力还不怎么样,三个难看的徽标先后加起来用了20多年。

500

  在1969年,当时的NBA总裁沃尔特·肯尼迪交给品牌顾问阿伦·西格尔一个任务,为联盟设计一个新的徽标。这个西格尔以前为职棒大联盟设计过徽标,经验丰富。他找来很多球员的比赛照片,看中了韦斯特的运球形象,设计了差不多50稿,最后肯尼迪选中了现在大家看到的这一幅。

  一辈人有一辈人喜欢的球星和偶像,当时韦斯特是最火的球星之一,1969年的MVP,所以用他的形象大家都认可。

500

  不过,韦斯特本人并不知道,这其中当然有隐情。

  联盟的CEO大多是律师出身,肯尼迪有足够的法律头脑,他坚决否认这个徽标是根据某一个具体的球员形象设计,原因是:第一,万一这个球员出了事怎么办,那会波及联盟的形象;第二,你说是根据韦斯特的形象设计,给他多少版权费合适?

  没有不透风的墙,韦斯特也听说了,后来他还在采访中说:“我当然希望自己从没出现在徽标上,真的,我说过不止一次。如果是我,当然会很荣幸,现在我也知道的确是我。不过,如果我是NBA,会觉得很尴尬……如果他们想改掉,我求之不得,真希望他们改掉。”

  但这么多年来,NBA从未官方承认过那是韦斯特。

500

  既然韦老爷子自己都愿意改掉,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有这样那样的建议,让NBA设计新的徽标。

  比如四年前,利拉德就说,应该把NBA的徽标形象改成帮主乔丹。那时候,科比还在世,乔帮主被公认为第一人。

  现在欧文提出改成科比,是因为他去世了,用他的形象做徽标,是一种纪念方式,让后来的球迷永远记得科比的影响力。

  然而,用具体的球员做徽标形象有一个危险:时代永远在前进,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心中最厉害的偶像,如果下一代巨星出现,也是成就卓著,而下一代人掌握了话语权,是不是又要改掉呢?

500

  NBA其实对早已深入人心的徽标也做过改动,细心观察对比可以发现,2017年以前的版本中“NBA”三个字母略宽,现在的变窄了。

  但NBA显然不会轻易改掉徽标中的人物形象,我想是出于三个原因:

  第一,如上所说,球星不仅有代际更迭,同代球星也有拥戴和敌对的球迷群,徽标形象不宜落到任何一个具体的球员身上;

  第二,NBA的徽标同时也是联盟卖货的商标,早已成为市场上鲜明的商品标牌,改动不仅要花费大量的推广宣传费用,而且有可能影响销售。

  第三,欧文提出改标的理由当中,用大写字体写了“黑人王者打造了这个联盟”,具有明确的种族指向,NBA显然不愿意因此引起种族问题的争议。

  所以,欧文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实现起来太不容易。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