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炸春节档,必然还是偶然?

500

  今年春节,inker们看电影了么?

  春节观影似乎已经成为一种年俗。

  今年已经诞生了2部破40亿的影片。

500

  《你好,李焕英》猫眼预测票房52亿;《唐人街探案》猫眼预测票房44亿。

  毫无疑问,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中国票房榜前五了。

  今年可以堪称史上最强春节档。

500

  “最强”春节档?是必然还是偶然

  不必小印多说,春节上映的7部影片,各位看官心中应是已有成算。

  这边《你好,李焕英》和《唐人街探案3》争夺票房冠军。

  那边陈坤+周迅的组合,《侍神令》的出现似乎让观众看到了画皮昨日重现。

500

  《刺杀小说家》则选择奇幻赛道,承袭了路阳导演在《绣春刀》中的高水准,这种世界观没拍崩不容易。

500

  而《新神榜:哪吒重生》则是赛博朋克的未来世界与中国神话传说人物的结合,也颇有新意。

500

  《熊出没狂野大陆》不愧是最稳定的儿童动画大电影,有孩子的家庭逃不过的魔咒。

500

  《人潮汹涌》改编自日本电影《盗钥匙的方法》,可惜天王刘德华并没有将这部喜剧带火。

500

  花团锦簇下,有一种声音在暗流下涌动:

  史上最强春节档只是偶然现象,如同如黑天鹅一般的意外事件,不具备可参考性。

500

  由于疫情压制了一年的观影欲望,就地过年的政策导向,电影成为城市中年轻人打发漫长假期的首选娱乐方式。

  这种声音无可厚非。

  小印犹记得今年在北京就地过年、百无聊赖之际,遭遇的以下事故:

  初一去盒马生鲜,全被买空;

  初二逛朝阳公园被限流;

  初三在商场停车场转了半小时等不到一个车位;

  初四打开淘票票,发现与前三天一样,普通影院票价动辄破百,哪怕豪华观影厅680元的电影票都满座哄抢而空……

  这样的日子持续到了大年初七,而如今工作已经成为主流,单日票房又回归了过于理性。

500

  从这个维度分析,春节档的成功,必然有一定因素归功于高票价、疫情限制了人们的娱乐,节日观影热情触底反弹等。

  同时,人们观影的目标也更加聚焦,形成马太效应凸显、票房集中的现象。

  唐探3单日破10亿,李焕英后来者居上,两者已经占据春节档票房的80%。

  《人潮汹涌》和《侍神令》的弱势、《你好,李焕英》和《唐人街探案3》的强势,形成鲜明的对比。

500

  这或许是因为春节档的电影被赋予了合家欢的标签,越贴近这个标签,越贴近高热度、高口碑、高排片,似乎更容易冲击票房。

  由此也反映了一个问题,春节观影已经成为合家欢的一种重要娱乐方式。

  所以,无论票价是否翻倍,都没消解消费者的观影热情,电影消费已经深入人们生活。

500

  从春节档整体票房水平来看,2011年春节档的票房总和只有3亿左右。

  而今年春节档《唐人街探案3》的预售就已经超过了4亿,排除2020年疫情引发的集体撤档,整体票房水平确实持续走高,成长速度惊人。

  如此,结论也很清晰了。

  天时地利人和,促成了这个史上最强。

  但如果没有标准线上的电影大片、没有观影热情的人群基数,哪怕再多机缘巧合,也难以堆出如此高票房。

500

  大势不可逆,因势而利导。

  这无疑为备受打击的传媒市场,注入了一支强心针。

  

500

  我们越来越关注贺岁片?

  春节档是从什么时间开始,逐渐成为我们春节“新年俗”之一呢?

  春节贺岁片的发展,其实可以看成是中国电影工业发展的风向标。

  起初,与春节档最相近的概念是贺岁片。

500

  贺岁片是由有“东方好莱坞”之称的香港传入内地,通常在元旦、春节期间上映。

  为了满足观众在逢年过节、尤其是春节期间普遍的心理需求,这就决定了贺岁片多是娱乐性、消遣性较强的喜剧片和动作片。

500

  1995年,成龙大哥主演的《红番区》作为第一部正式引进内地的贺岁片,获得成功。

  这也启发了内地影人,在多方努力下,冯小刚导演的《甲方乙方》作为内地第一部自制的贺岁电影,获得了3000万票房,一经上映便成为热议话题。

500

  2002年,张艺谋则学习好莱坞商业片的手法与中国故事相结合,电影《英雄》票房突破2.5亿,正式开启了中国贺岁片“大明星+大场面”的商业大片时代。

  冯小刚的《手机》、陈凯歌的《无极》、张艺谋的《满城尽带黄金甲》各大名导占据了贺岁片的市场。

  当然,港片也很强劲,《无间道》《功夫》等也是票房的宠儿。

500

  但那时候,春节档并不是热闹的档期,12月到春节之前才是狂欢季。


  要想在阖家团圆的春节把人们从家里拉出来,可不是件容易事。

  但这个高地,你不去占领,自然有人会去占领。

  2010年,一部史无前例的3D电影《阿凡达》上映。

500

  技术手段的革新、特效的升级、遍地开花的营销,带来的视听盛宴,开启了春节档的钥匙。

  国内导演自然不甘心放任好莱坞大片攻城略地,2013年起,春节档只有国产电影排片。

500

  2013年《西游·降魔篇》总票房12.64亿

  2014年《西游记之大闹天宫》总票房10.45亿

  2015年《天将雄师》总票房:7.44亿

  2016年《美人鱼》总票房:33.92亿

  2017年《西游·伏妖篇》总票房:16.56亿

  2018年《红海行动》总票房:36.48亿

  2019年《流浪地球》总票房:46.18亿

  2021年《你好,李焕英》打败《唐人街探案3》已跃居榜首,冲着50亿总票房杀去。

500

  从历年贺岁片票房冠军来看,可以清晰把握住中国电影的发展和流行脉络。

  往年,我们贺岁档,成龙大哥的动作片是贺岁必备。

  但近年来《功夫瑜伽》《神探蒲松龄》等票房滑铁卢,如今成龙更多作为前辈,与新生代动作明星吴京同框,从中国功夫到爱国军旅,总感觉是传承着什么。

500

  大众喜爱的电影,在题材类型上,也经历着变迁。

  从冯小刚、王朔式小人物荒诞喜剧,到张艺谋、周星驰等大场面商业片武侠、仙侠、奇幻的发展。

  最终随着电影工业的逐渐成熟,充满爱国主义、大国自信的《红海行动》,打开中国硬科幻大门的《流浪地球》,温情小品式喜剧《你好,李焕英》,建立推理IP宇宙的《唐人街探案》脱颖而出。

500

  随着票房不断突破的电影大盘,春节观影已经成为大众娱乐的刚需,更构成了一种日常化的生活方式。

  

500

  贺岁片背后:中国审美的迭变

  春节档电影历经20多年的变化,观众的喜好也不断更迭。

  90年代末,大家喜欢看冯式贺岁的幽默,含蓄幽默又不失温情。

  千禧年初期,观众则转向了大制作,偏爱外国大片的那种震撼感,一部《英雄》开启了春节档的商业大片时代。

500

  到了2010年,观众又爱上了《泰囧》那种恶搞类喜剧,既然过年合家欢,那就要乐呵一把。

  而现在,人们似乎又对温情电影有所偏爱……


  从冯小刚到张艺谋,从武侠到西游,从王宝强的恶搞类喜剧到李焕英的温情喜剧。

  票房冠军的变化背后,是中国大众审美的迭代。

  在中国票仓爆发的几十年间,大家经历了港片、好莱坞、商业片、大IP、小鲜肉等轮番洗礼,造成的审美疲劳,让大明星+大场面+特效的商业片公式不再是万金油。

500

  随着中国经济、政治在全球的地位水涨船高,文化自信和国潮兴起,新时代的国人关注现实多过玄幻,关注内容胜过形式,电影作为文化产品也是时代的映射。

  《你好,李焕英》击中了这一点。

  来自小品的喜剧公式,虽显直白,但最大程度地照顾了各年龄段的感官,符合合家欢的特点。

  将真实世界的母女之情带入影片,最大程度地引发观众共情,带动全民情绪。

  国人的观影审美已经从视觉技术需求转向情感需求,能够准确击中时代情绪的电影成为更受欢迎、更容易成为爆款。

500

  同时,《刺杀小说家》《人潮汹涌》等在假期过后,逐步回暖,正是他的受众群体发力的表现,成为春节档票房的增量。

  随着不同圈层的分化,一部电影很难讨好所有人。

  不同类型电影的受众群体逐渐细分,本次春节档也显示了这个格局,拥有推理悬疑、动作、科幻、亲情、国漫等多类型、多元化的属性。

500

  路阳、陈思诚、贾玲等中国新生代导演已经从香港电影、中国大导演电影、好莱坞电影的手里接下了接力棒,奋力争先在前。

  在院线电影春节档引爆话题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一个新形式的贺岁电影。

  《少林寺之得宝传奇》《发财日记》《大红包》等为网络适配的贺岁电影,虽不如院线电影的高端大气上档次,但也能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

500

  2020年春节档《囧妈》在今日头条网络上线,院线电影转网络播出,也带来了另一种大势。

  疫情加速了全球电影发行板块中,网络流媒体力量的崛起。

  过去一年来,迪士尼公主电影《花木兰》登陆Disney+,付费点播;DC电影《神奇女侠1984》在HBOmax和影院同时播出……

500

  当然,院线电影的主流地位,无论从政策导向还是树大根深,还一时半会儿没办法撼动。

  但在中国电影产业链的上游制作和下游宣发中,互联网公司的影响和话语权越来越大。

  在投资出品领域,BAT、猫眼、淘票票正在占据更多席位。

500

  在宣传营销发行环节,抖音快手微博已经成为病毒式营销的主战场。

  网络绑定院线票房的回收定价模式,也是片方回收成本的一块肥肉。

  院线网络争雄,逐渐形成新的电影市场业态。

  最强春节档已成历史,传奇不断交替,我们且看,谁会是破纪录的下一场?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