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台酱香科技配不配进中国工程院?

  春节假期最后一天,茅台搞了个大事情。

  2月17日,央广网发表官方评论文章,矛头直指茅台。

  因为茅台一个酒企,跟“中国工程院院士”挂上钩了。

  茅台集团总工程师、首席质量官王莉,由贵州省科协推荐入围中国工程院增选院士名单。

500

  央广网从两方面提出了质疑:

  其一,院士是我国科技界最高荣誉称号。被推荐者都是对推动国家和社会科技进步有建树的科技工作者。

  而酿酒这个行业本身就存在争议,世界顶尖医学期刊《柳叶刀》曾明确表示,任何剂量的酒精都对健康有害

  那这个领域的“建树”到底是不是在推动“进步”,就要打上大大的问号。

  其二,茅台集团是著名酿酒企业,市场地位高,在贵州连续3年纳税第一,在中国股市上更是一个“三万亿神话”。

500

  在此背景下,茅台集团总工程师由贵州省科协推荐入围中国工程院增选院士名单,也是一个容易引发议论的焦点,推选有没有被科研成果之外的市场因素影响?倘若当选,最大得益者是不是其供职的酿酒企业?

  最后,央广网旗帜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态度:凡此种种疑问,都需要直接面对,相关各方应当慎之又慎!

  一石激起千层浪,中国工程院和贵州科协成为各方关注焦点,两家也迅速下场灭火。

  2月18日,节后上班第一天,中国工程院有关部门负责人做出回应。内容如下:

  我们已经注意到贵州省科协院士增选拟推荐对象的相关信息,茅台集团总工程师王莉在公示过程中受到社会关注。

  根据院士增选工作相关规定,中国科协提名是院士候选人产生渠道之一,具体程序是经地方科协推荐、中国科协组织遴选、报经中国工程院主席团审议通过后方可成为有效候选人。

  目前,王莉尚处于地方科协推荐公示阶段,还不是中国工程院2021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我们将继续关注相关情况。

  几乎同时,贵州科协工作人员也作出回应:在此次院士增补评选之前,当事人王莉一直很低调,贵州科协的相关评选也符合所有法定流程,对于此事引发的关注,“我们也很无奈,不知道是不是有人蹭热度”。

  蹭热度?央广网是不是得一脸懵逼?不过茅台蹭中国工程院的热度倒不是头一次了。

  茅台集团原董事长、总工程师季克良就曾两次参加评选,均未能入围候选名单。

500

  季克良

  社会舆论对王莉参选院士也几乎是一边倒地反对,还给出了“酱香型院士”的嘲讽。

  有人yygq:

  连美帝都造不出茅台,美帝都制裁不了茅台,酱香科技妥妥的核心科技,给个院士不过分。

500

  有的网友表示:

  真要按这个标准比贡献,有几个中国人的厨房少得了老干妈、十三香?如果王莉能当院士,那陶华碧、王守义为什么不能?酱香是科技,辣酱、十三香就不是科技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院士!

500

  王莉女士以“科技工作者”的身份而言,绝不是毫无成绩的,问题在于放到众多的“院士候选人”中到底算不算得上够格。

  从2002年05月至2021年2月,王莉共发表中文论文52篇,其中一作10篇,通讯4篇,其余38篇。

  期刊类别全部论文发表在10种期刊上,其中发表在核心期刊的为26篇,EI期刊1篇,剩下的25篇均为非核心。

  另外,在期刊《酿酒科技》上发表论文31篇,这个期刊的主办单位之一是贵州省轻工科研所。

  引用量前十的论文中,最高为77,最低为15,这个数据,懂的都懂。

  荣誉方面,王莉曾获评轻工“大国工匠”称号、国家白酒评委,国家酿造高级评酒师、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排名第四),贵州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500

  其主导开发的“白酒风味物质剖析及应用建设”项目,首次运用风味化学的思路研究酱香型白酒,将感官分析与仪器分析相结合,形成了系统性的酱香型白酒风味研究方法,使酱香型白酒的分析研究从单纯的微量成分分析全面上升到风味研究时代,该项目成果经贵州省科技成果鉴定为“国际领先水平”。

  其实这成绩单怎么也算不上寒酸。

  但是跟同样是贵州科协推荐的另外三位候选人搁一块,事情就变得离谱起来。

  马建峰:工学博士、教授(二级)、博士生导师,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出版著作/教材7部;授权技术发明专利70余件,其中国外技术发明专利8件;制定国际ITU标准3项、国家标准1项、中国电子行业标准2项。

500

  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6项,并获国家网络安全优秀人才奖;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网络安全优秀教材奖1项;培养博士生90余名、硕士生150余名。

500

  周琦:理学博士,工程技术应用研究员。现任自然资源部基岩区矿产资源勘查工程技术创新中心主任,贵州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兼),贵州地矿行业首席科学家。

500

  在武陵山区从事锰矿这一战略紧缺矿产科研和找矿40年。率领团队突破了国际传统理论束缚,创立了锰矿成矿原创理论,研发了隐伏锰矿勘查技术体系。

  通过转化应用,在贵州铜仁发现了4个世界级超大型锰矿床和1个特大型富锰矿床,占全球超大型锰矿床总数的三分之一,新增锰矿资源量6.6亿吨,超过了此前全国锰矿保有资源量总和。

  其中富锰矿是全国探明总量的2倍,成为亚洲最大的锰矿集区,打破了我国久攻不克的锰矿找矿困局。

  先后获全国创新争先奖状、贵州省最高科学技术奖、中国地质科学领域最高奖——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周光召科技奖等。

500

  张胜林:参与了江界河大桥、广州丫髻沙大桥、广州新光大桥、重庆江津观音岩长江大桥、重庆春天门特长隧道、重庆太洪长江大桥、大小井特大桥、平塘特大桥等多项重大工程建设。

500

  获得国家级工法2项、发明专利6项,主持省级科研课题4项,获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等多个奖项。


  获贵州省第二届“青年创新人才奖”,享受贵州省人民政府特殊津贴,并先后获得全国交通运输系统先进工作者、中国公路百名优秀工程师、贵州省三八红旗手、“2017-2018年度十大桥梁人物”(该奖项评选历史上唯一入选的女性领军人物)、全国劳动模范称号等荣誉称号。

500

  无论从学术、贡献、荣誉等任何方面,同样是候选人,这真的在同一个level上吗?

500

  所以真的不能怪媒体、大众对此不信服。当然,人们对“酱香型院士”事件质疑的另一大理由,在于我国院士评选历史上,确实有过不少的负面案例,总让人怀疑“这次会不会又是一个某某某”……

  在往年的院士增选中,有很多优秀科学家与院士失之交臂,数次提名数次落选,最终却反而被外国科学院授予外籍院士,或者在学术上取得更大成功啪啪打脸的故事。

  比如,李爱珍,唯一一位不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而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的中国科学家

500

  李爱珍从复旦大学毕业后,进入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工作。为了国家需要,她的研究方向从冶金转到了半导体。主要领域是信息科学领域的“半导体量子纳米结构和器件”方向。

  上世纪80年代,西方国家一直就分子束外延设备对我国实施禁运。李爱珍带领研究团队做出中国自己的分子束外延设备,迫使西方国家取消禁运,这一成就可以说对整个中国意义非凡。

  除此之外,李爱珍获得奖项多得数不过来:先后获得中国国家科技进步奖5项,省部级奖16项;获中国科学院和上海市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20项;发表论文262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8项;还曾斩获第三世界科学院(TWAS)工程科学奖等等。

500

  但这样一位顶级科学家,先后参加1999年、2001年、2005年的科学院增选和2003年的工程院增选,屡次不中。

  可2007年5月,墙里开花墙外香,李爱珍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500

  再如,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的发现者。这些抗疟药为亚洲南部、非洲和南美洲等热带发展中国家的人改善了健康状况,被认为是20世纪热带医学的显著突破。

500

  屠呦呦几次被提名参选院士,都没有被选上,一直是“三无教授”(无博士学位、无海外留学经历、无两院院士头衔),她获得诺奖之后,引发社会对于学术评价体制的讨论。

  2017年1月9日,中国科学界最高荣誉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授予赵忠贤院士与屠呦呦研究员两位科学家。屠呦呦由此成为第一位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女性获奖者和非两院院士获奖者

500

  诺贝尔医学奖和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两大奖项加身,屠呦呦依然无缘院士。

  而年青一代中的顶级科学家许晨阳和颜宁,也是院士评选中的遗珠,却在后来于海外取得更大的科研成就。

  2012年,在国外获得博士学位混得风生水起的许晨阳毅然回国报效国家,36岁当选“庞加莱讲座教席”,成为第一位来自美洲以外的数学家(中国国籍),37岁斩获“科学突破奖”新视野数学奖。

500

  就在大家以为他会一直为国效力时,许晨阳因落选院士,选择了出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并留下了“国内对青年人才重视程度不够”的话。

  2020年11月10日,在麻省理工执教的许晨阳荣获代数领域最高奖项——科尔代数奖,成为史上首位获得此奖项的华人科学家,让无数人为之感叹。

500

  2017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清华建校以来“最年轻女博导”,37岁就带领团队攻克困扰了世界结构生物学界长达半个世纪难题的美女科学家颜宁落选。


500

  不久之后,颜宁远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担任那里的分子生物学系雪莉蒂尔曼终身讲席教授职位。两年后,颜宁顺利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更令人意难平的是,跟这些科研大牛“同场竞技”的,却有很多极富争议的人选。

  上一次院士增选,在名单公示阶段也引起不小争议,争议最大的当属百度董事长李彦宏,有名为《旗帜鲜明地反对李彦宏当选院士》的文章广泛传播,在中国社交平台引发轩然大波。

500

  百度近年来因为医疗搜索的“竞价排名”而误导了众多患者、耽误了他们进行正规治疗,受到了来自各方的批评和指责。

  官方在“魏则西事件”爆发之后直接批评 :“百度和资本悄声无息地构建了一个庞大的蜘蛛网,在谎言和欺骗中,完成了对普通百姓最无情的围猎。而这其中,因为走投无路,很多人把身家性命都赌在了这一个小小的搜索窗口中。”

  要知道,两院院士评选标准中,是明文规定“学风正派”、“品行端正”的。

  而“白酒院士”也有过相似的先例。201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的谢剑平,有个响亮的名号“烟草院士”。

500

  谢剑平是中国烟草总公司郑州烟草研究院研究员,其当选院士主要靠的是在烟草中“降焦减害”方面的研究成果。

  为什么加引号?因为就连科学界都普遍认为谢剑平的研究成果就是个伪命题。

500

  国际防痨和肺部疾病联合会甘泉博士将中美两国烟草业的“降焦减害”做了详细的比对研究,指出,谢剑平的研究,按照烟草业推行的策略,其实是重复了美国烟草业已经被科学否定的研究方法和途径。

500

  “在国外,‘减害降焦’可以说是过时的或者说是几十年前的谎言,而中国烟草业还是在掩耳盗铃,用这个谎言来欺骗中国的公众,损害中国公众的健康。”

  国家控烟办原主任杨功焕也认为中国烟草行业发展高香气、低焦油、低危害的中式卷烟策略,其中关键就是用科学外衣包装,为烟草业误导公众提供虚假证据。

  杨功焕认为:“这是中国科学界的耻辱!这是中国工程院的耻辱!”

500

  谢剑平以“减害降焦”研究入选2011年工程院院士也引发了控烟人士、公共卫生界乃至卫生部和世界卫生组织的广泛抗议。

  2012年5月,中华医学会等7家社会组织联合致函,恳请重新审议。

  中国控制吸烟协会甚至六次致函中国工程院,要求撤销谢剑平的院士称号。

500

  就连中国工程院内部也对谢剑平增选为院士有很大的分歧。

  中国工程院四个学部近百位院士曾于2012年5月联名致函工程院主席团,请求重审谢剑平当选院士的资格,这在两院历史上前所未有。

  这其中就包括钟南山院士,钟南山表示:院士们希望通过内部函件方式,敦促中国工程院尽快复议、解决此事

500

  最终,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院士增选政策委员会主任旭日干表示,今后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不再受理烟草科技领域的候选人的提名或推荐。

  随后,院士增选工作实施办法修订后也删除了“烟草科学与工程”学科,谢剑平成为两院“末代”烟草院士。

  如今这“白酒院士”,难道是忘了烟草院士的覆辙了?

  这种“错配”,显然需要追到我国的院士评选流程上面去。

  在中国工程院官网上,至今挂着一篇十年前的文章,这篇文章于2011年5月,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闻玉梅与其他3名院士联名发表,名为《我们的心声》。

500

  文中提到:最近中国工程院为增选院士,向本年度全部有效候选人及其单位发了信件,希望各候选人、单位能自律,不要进行“助选”、“贿选”或其他送礼、拜访等活动,以保证院士在增选中能客观、公正,不受干扰地根据中国工程院院士标准进行此项工作,我们非常赞同。

  文章还明确批评了院士增选中的各种不端细节:有些单位不惜出资“公关”、“包装”,以获得一名院士入选作为“工作重点”。这些错误的认识使我们感到非常遗憾。

  尤其在中国工程院已经发出信函后,“助选”人员仍不放弃活动,甚至以主管部门的身份向院士“推荐”,继续拉票,令人不能忍受。

  十年前这篇文章说到的问题,至今仍然存在。

500

  入选两院院士,首要标准是学术硬实力,这是明文规定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办法》第一章第一条就规定了院士增选的标准和条件:

  在工程科学技术方面作出重大的、创造性的成就和贡献,热爱祖国,学风正派,品行端正,具有中国国籍的正高级工程师、研究员、教授或具有同等职称的专家,可被提名为院士候选人(以下简称候选人)并当选为院士。

  但这个标准就比较宽泛和模糊的,多大的成就算重大成就?什么样的贡献是创造性贡献?具体实施起来还需要各学部的院士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而院士的增选程序,大体上分为推荐、评审、选举、通报四个环节。

500

  以今年的工程院增选程序为例,在推荐环节,候选人可单独通过院士或有关学术团体提名,也可以同时通过以上两种渠道提名;不受理个人申请。

  这些标准和流程本身其实没有原则性问题,但在社会资源日渐分配不均的背景下,就给了掌握大量社会资源的人可乘之机。

  贵州科协提名的白酒院士,走的就是学术团体提名这个渠道。而可操作空间也主要是在这个环节上。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运泰委员曾披露:快到评院士的时候,一些候选人就与拥有投票权的院士接触,好吃好喝好招待。

500

  还有院内学者透露,院士评选中出现越来越需要“运作”的情况,甚至由单位出面,组织强大的公关团队,有强大的财力支持,这在圈内几乎是公开的秘密。


​  而王莉走的学术团体提名则更为简单,以茅台在贵州的地位和影响力,要个名额恐怕不是什么难事,选不上也不要紧,横竖不亏。

  推荐之后是评审环节,各学部常委会负责组织本学部院士对属于本学部专业学科范围内的全部有效候选人进行评审。

  这个环节可能还需要一些“业外功夫”,用咱老百姓的话说就是拉票。选院士拉票对某些人来说,比饭圈粉丝给偶像投票更费钱。

  就拿原铁道部的“贪官院士”张曙光来说吧。张曙光在庭审中自曝,他先后3次向今创集团总裁戈建鸣索取钱款共计人民币800万元、两次收受武汉正远铁路电气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王建新共计1000万元、收受北京博得交通设备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陈丙玉钱款人民币500万元,而这些赃款均与参评院士“需要花钱”有关。

500

  就连张曙光为参选院士准备的“科研成果”:《铁路高速列车应用基础理论与工程技术》和《超大型工程系统集成与实践》这两本个人专著,都是张曙光花高价请人代写的,写完署上自己的名字。

  张曙光的领导、大贪官刘志军也非常希望铁道系统内出一名院士。刘志军当年会暗中比较本部门与平级部门之间的院士数量,院士少,实在脸上无光。

500

  张曙光第一次被推荐中科院院士候选人时,时任铁道部部长的刘志军曾在铁道部系统内说,集全系统之力,张曙光势在必得(院士)。

  所以,院士增选中总会有一小部分候选人四处活动、疯狂拉票,也就不难理解了。

  到了第三个环节,选举环节:各学部根据增选名额,对进入学部选举的正式候选人实行差额无记名投票,选举产生进入全院选举的终选候选人,差额比例为20%。

  参加投票的院士人数不少于本学部有投票权院士人数的三分之二,选举有效;获得赞同票数不少于投票院士人数三分之二的候选人,按学部增选名额,根据获得票数多少进入终选候选人名单,满额为止,不足额时空缺。

500

  最后一个环节就是通报了,选举结果分别由各学部常务委员会检查确认,经院士大会常设领导机构审议批准后,以书面形式向全体院士通报。

500

  到了最后这两个环节倒是没什么运作空间了,只是最后出来的结果也许会让人跌破眼镜。

  这一个院士增选,硬是搞出了西方选举政治的架势。而一些“硬要来”的候选人舍得花血本砸钱、拉关系,是因为利益问题。

  院士在我国绝不仅仅只是一个头衔,也不是国务院给的那一个月一千块的院士津贴,往往还意味着在科技资源配置上拥有更大话语权,甚至决定着某些领域的科研发展方向,高等院校的一级教授一般也只有院士才能担任。

  同时由于两院具有政府部门机构的性质,不少行政官员和企业家参选院士,往往也正是看中了学术以外的隐含属性。

500

  给顶尖科学家崇高的待遇,这本是为了鼓励和嘉奖科学工作者的努力和成绩,保障他们安心做科研的,但在现实的社会背景中 ,不少人却抓住一切机会把经往歪了念。

  近年来有关部门就在对此“打补丁”。

  2015年,中国工程院发布公告,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不能参选院士。

  今年的工程院增选院士通知也明确规定:

  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党政机关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原则上不作为候选人,公安机关任警务技术职级、国家安全机关任专业技术职级的除外;军队行政干部不作为候选人,兼任专业技术职务的除外。 

  去年10月21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科学技术部部长王志刚在会上明确表示:改革完善院士制度,推动院士称号回归学术性、荣誉性导向。

  在1954年时我国院士制度的前身“学部委员”评选条件中,就包括了“忠于人民事业”。如果当今院士候选人乃至当选院士,得到的是人民大众的普遍不认可,那肯定是出了什么问题。

  所以说,换个角度看,屡屡上热搜的院士增选候选人公示,也许是一件好事情,因为这让每一位新当选的院士,都需要经过人民的审视。

  希望烟草院士的闹剧,不要再来一次了。

  利好茅台,跑步进场!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