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没有网红电影院?

作者 / 吕世明

排队两个小时在网红奶茶店买一杯奶茶拍照发朋友圈;化妆两个小时去网红西餐厅喝红酒拍照发朋友圈;在网红娃娃机店抓两个小时娃娃拍照发朋友圈;怎么就没有网红电影院可以让我们排队两个小时然后发朋友圈呢?

如果说目前还有什么实体经济可以和网商掰掰手腕的话,那么餐饮和电影院算是暂时没有完全被网络彻底打倒的商业模式了。

有趣的是,在互联网时代,也孕育了一批“网红店”,它们看起来门庭若市,排起一眼望不到头的长队,但也有可能过了两个月就关门大吉了。

500

不过除了餐饮、烘焙、黑暗料理和一些饮品之外,极少有电影院会被冠以 “网红电影院“的名号,虽然不断会有媒体炒作其概念,但极少会出现像餐饮网红店那种红得发紫的电影院。

若干年前,在3D电影开始进入中国内地之时,很多具备3D播放条件的电影院都可以排起从售票处到商场外的长龙,但现在的盛况不再,极少还有人会在电影院排队购票取票。

为什么目前内地没有“网红电影院”呢?


500

中国特色主义“网红店”

想必所有人都曾经晒过网红店的朋友圈,同时被各种网红店洗眼睛的经历也不会少,但极少有人会在朋友圈晒电影院的内外场景。

什么才是现在内地的网红店呢?

别说,这个模式也就在内地才有,海外其他国家和地区本质上是不存在什么网红店呢,大家所能看见的一些海外和周边国家地区的网红店也大都挤满了中国游客。

这里所提到的网红店更多是指线下的实体店,毕竟大部分淘宝和其他电商的线上商场的经营模式对于线下商业模式不具备参考意义。

那么更简单的来定义网红店,只有两个标准,一是需要排足够久的队,二是买完之后一定要坐下来拍照发朋友圈。

500

三五年前,当微信开始占据到社交媒体的主导地位时,星巴克似乎成为了朋友圈装逼的重要地点,同时店面数量不多的海底捞和一些高价自助餐(通常价格在300以上)也是朋友圈最为常见的。

但这些店目前不能成为网红店,主要原因在于店铺本身数量化积累和产品的同质化严重,也就是说,去这些店有可能要面临排队,大家也会发朋友圈,但其店铺本身扩散程度太大,稀释了朋友圈的逼格。

那么真正意义的网红店,往往都是非大众品牌,甚至对很多人都是较为陌生和认知度很低,目前除了朋友圈之外,美图和大众点评APP上,也聚攒了足够多的网红店和各种黑暗料理。

但在美团和大众点评APP上,关于电影、演出和演出场所的点评远不及其他餐饮、美容美发的店铺的点评,更多关于电影院的点评也都是用户为了积攒经验刻意点评的。

那么大部分网红店之所以可以成为网红店,其最重要的原因稀缺性和特殊的价格机制。店铺既不能满大街都是,也不能价格高到离谱不被大众接受。

三十年前肯德基麦当劳进入内地也是网红店,必胜客进入内地同样是红得发紫,但当遍地开满了肯德基、麦当劳之时,这些快餐自然不能成为网红店,但其他产品用更优质的品质和低廉的价格冲击时,必胜客的没落也是必然的。

500

那么电影院本身提供的产品已经是快餐和速销品,其本身的定义和概念更像超市和洋快餐,自然难有成为网红店的内质。


500

网红店的短命特性,

导致电影院网红化的风险较高

其实对于有好产品的“网红店”往往都要面临一个很严峻的问题,到底是做久还是做大。

周星驰电影《食神》中,对于撒尿牛丸的经营很能体现这一点,小店当然可以做的很久,但连锁后,往往会把排队性质降低,网红属性下降,却可以把产业做大。

500

依照食神的理念和想法,即便连锁后大家对撒尿牛丸兴趣逐步降低,但仍然会想到其他网红食品来顶替,这是符合目前很多网红食品和产品的理念。

对市场调研后,应对市场民众的口味进行重新规划的调整,所有的连锁性质网红店也都是基于这个理念来推演和进行的。

当然这种网红店都有一些特点,周期短,依靠加盟费来做产品的研发,在一个产品生命周期后可以迅速调整方向重新布局。

有人甚至说过,你只要有个好门面和一个烤箱,我可以提供十年的网红烘焙产品模式供你生存。

看起来好像是很简单,但对于电影院而言,这种模式却不容易推演和实施。

电影院的最终产品是电影,除了一些电影资料馆、电影中心和科技馆之外,大部分电影院所放映的电影基本都是一致的,可能你外部装潢、提供的卖品和场地娱乐项目不同,但最终大家所看电影是相同的。

500

其次,电影院的装修往往需要总部来协调和制定,下面极难有权利进行调整和修改,这也使得大部分连锁影城均体现出雷同化,即便有一些影城会根据自身条件和商场情况来做个性化装修,但这种格调往往N年不变,除非影城转让,整体装修是不会变动的。

大部分网红店两个装B卖点,产品和外部环境,对于电影院而言,产品-电影大部分电影院都是一样的;外部环境,不看电影也可以获取和拍照。

这样看来,电影院想网红化的难度的确不小,毕竟相比于餐饮和黑暗料理店铺,电影的经营面积巨大,产品不具备独占性和特殊性。

虽然一些特效厅的黄金座位和电影节的热门场次也具有朋友圈装B的属性,但这些消费和网红店的区别是,他们极难和不可复制,不易成为朋友圈延续扩散的行为。

500

在帝都文艺青年都特别喜欢去百老汇电影中心看文艺片,该电影院算得上内地少有具备“网红“的形式电影院,其配合周边的图书馆和咖啡厅将文艺气息散发到了极致。

但这种模式极难被广泛的复制,仅就目前的“艺术电影联盟“而言,其加盟影厅的上座率也远逊于百老汇电影中心。

一个影厅对于影城,尚在可以调整和忍受的范围内,全局的调整则提高了自身的风险,并不是电影院不期望成为“网红”模式的典范,但这往往会意味着风险的加剧和更多不可控的因素。


500

如何打造网红电影院?

即便大家都知道网红店的发展瓶颈和问题,但仍然难以抵抗网红店所能够带来的人潮和现金流。

不同于普通网红店容易被山寨和复刻,投资巨大的电影院如果一旦成为“网红店”,其复制的成本和难度会异常巨大。

只不过目前大部分连锁影城都会在区域地块用全网推进的方式来铺店,不容易形成单店的绝对特色,加上大部分的特效厅并不完全排斥在同一城市的不同影城配设,仅仅想用特效厅来打造“网红店”的难度巨大。

500 

《阿凡达》上映时,内地的IMAX银幕数量只有15块,到现在早已经超过500块,中国巨幕的数量大概是IMAX的一半,到2022年内地IMAX银幕数量将要超过750块,中国巨幕也将突破500块,特效厅对于影城的独占优势将消失。

当所有的影城均具备特效厅之后,那么提高影城自身的独特性才是使得影城走向网红电影院的重要方向。

这需要影管公司、投资方、院线和影城出资人合伙人多方共同合作才能够实现,这也是目前大部分影城在兴建最初阶段大家观念上不容易形成统一的问题之所在。

目前影城大部分的外部装潢都显得复杂且臃肿,大部分是为了实现特殊功能而打造的,这已经大大落后于目前主流青年人的审美观,毕竟目前大部分年轻人的居家装饰都以极简设计为主。

那么影城的装饰应该在兼顾院线影管公司的要求前提下,尽量符合所处地区的特点和特色,突出本身的差异化和便于调整和重新布置和布展,功能区域也要更加简洁明快。

仅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影城场地出租的产品更迭程度较低,仍然还在使用抓娃娃机,KTV柜、按摩座椅和一些体验项目为主。

但事实证明,这些项目极难形成独特性,之前曾经有人试图将自助饮品机器引入影城公共区域,但实际效果仍然不够良好,而且容易和影城自身卖品形成冲突。

那么,如何在目前有限的条件下,把影城力图打造成为一个“网红店”呢?


1. 特色厅特色冠名特色装修相结合

特色厅并不等同于特效厅,而且影厅的整体风格要结合到影城的整体风格之中,并利用冠名和其他手段措施来提升影厅的差异化,利用粉丝效益和跨行业用户和异业合作提高影厅的独特性。

2. 轻营销、重经营,提高忠实用户的粘性

很多影城都会说,我每年推出的营销方案也很多啊,但为什么客流还是上不来呢?其实在大家重视营销的过程中,往往容易忽视影城的经营,最终观众不会因为你的花哨营销方案来提高到店频次,而是会因为你良好的经营模式来增加其粘性。

3. 以消费者为主体,以服务为主旨

有一部很著名的营销书籍《海底捞你学不会》,被誉为新营销圣经。其实内地所有目前的市场营销均脱胎于美式的市场营销学,其本质均为以消费者为主体,尽量让大部分消费者满意。在我们大部分影城硬件条件差距逐步缩小,价格壁垒也逐步形成的条件下,特色的服务、能够达到近乎海底捞那种让人略感“恐惧”的热忱,也是成为“网红店”的一个契机。

4. 细节决定高度、方法决定宽度

对于目前的顾客而言,消费场所的细节往往是她们所更看重的,但这也是大部分影城容易忽视的,不同于餐饮场所,影城的营业面积巨大,容易遗漏的细节也多,但细节往往会影响到顾客的体验,好的细节则会提升影城的吸引力。

但不是处理好所有细节,你就能够成为“网红店”,重要的是实现的方式和方法,暨你是否能用旁人和其他影城想不到办法来去处理一些大家都用常识来解决的问题。

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线下消费仍然是市场经济中重要且不可缺失的一环,不同于其他经营门类,电影院的特殊性使其成为“网红”的难度的确不小。但在不久的将来,各具特色的“网红电影院”或许将成为重新拉动影迷回归的重要方式和手段。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