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老公的家,就是婆婆的家?

500

  作者 | 何茉莉

  在综艺节目《婆婆和妈妈》的媳妇茶话会上,有这么一个话题引起广泛讨论:夫妻的家是婆婆的家吗?

  张萌认为,从物理角度看,晚上住的家就是自己的家。

  而董璇和黄圣依表示,夫妻家就是婆婆家,因为大家都是一家人,要给婆婆安全感和归属感。

  陈松伶则认为,家是很隐私的领域,她欢迎婆婆过来,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规则,所以夫妻家并不是婆婆的家。

500

  《婆婆和妈妈》剧照

  婆媳关系,永远是个亘古不变的话题,几乎是每个婚姻中的男女必须面对的问题。

  然而,我认为这其实是个伪命题。

  这世界有千千万万种婆婆和媳妇,所以这其实是个人与人之间关系处理的问题,除了婆媳关系外,还有公媳关系、丈婿关系等。

  但为什么婆媳关系总被拎出来单独讨论?

  有这么一种说法。在旧社会,女性社会地位低,媳妇终于熬成婆以后,会把过去受到的委屈发泄在新媳妇身上,所以,婆媳关系如同一种跨世代的弱弱相残,是一种在父权社会下女人和女人之间的关系。

  而谈到“家”,更现实层面地解释即“房子”——房产在谁名下,那便可能是以谁为主导的家。

  在买房热潮还未兴起时,媳妇一般是和公婆同住一个屋檐下,于是在相处上也更容易产生所谓的“婆媳矛盾”。

500

  《双面胶》剧照

  再来便是“关系”,以往会认为“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这碗水在娘家没了地位,在夫家的地位自然也不会太高。即便拥有好老公、没有碰到恶婆婆,没有血缘关系的人要融合为一个“家”,也势必少不了磨合和妥协。

  到了当代社会,房子成为结婚的必需品,某种程度上也是为了避免所谓婆媳或丈婿之间的复杂纠葛,让新婚夫妻拥有属于自己的小世界。

  社会发展到此,才有了这样的讨论:夫妻的家就是婆婆的家吗?

  或者我们可以有一种拆解的问法:家的构成是什么?婚姻的本质是什么?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要如何维系?

1

  家的构成是什么?

  最简陋的“家”可能就是一个遮蔽处,可以为人挡风遮雨。

  这是人类的基本需求。就像张萌说的,“晚上住的家就是自己的家”。这句话不严谨,晚上长期居住的家,才是自己的家。

  而且,这个家里必须要拥有属于自己的个人物品。例如换洗衣物、个人日常用品、纪念品、旧照片等。还要加上“充分的隐私”,否则的话就只是“宿舍”。

  那么,当家的物理条件具备,即当基本需求被满足后,“家”的意义便升华,甚至更抽象了。同样是“可以为人挡风遮雨”的地方,但却是一种心灵层面的归属。

500

  《父母爱情》剧照

  当然,并不是每个“家”都会让人有归属感,如果自己的家庭因为某种原因让人感觉不好,那“家”虽然仍旧是家,但却想让人逃离。

  先举我自己的例子。“家”对我而言是一种遥远的想象,它在距离中产生美感,却在每一次“回家”时感到破灭。

  我自小是外公外婆带大的小孩,因为父母婚姻不美好,童年记忆里都是争吵和打斗的记忆。小时候每次回“家”,都让我感到恐惧。但我又知道,外公外婆家不是我的“家”,虽然那里让我感到舒适和安全。

  这时候,“家”的构成即我的父亲、母亲,以及那个我自己的房间和里面的物品。

  后来我出国念书,终于“逃离”。“家”于我有了双重意义:一个是在国外的属于自己的小屋,一个是在国内的那个属于我的房间。我喜欢我自己的房间,可以像蜗牛一样把它背在身上到处走,我会相当乐意。

500

  虽然在国外的家让我觉得舒适且自由,但它却是具有流动性的——因为常常要面临“搬家”,于是“家”开始脱离它原本的物理性。

  我常常需要布置搬去的新房间让它看起来像“我的家”,但又做好了随时撤离的准备。这时候“家”的构成是“我和我的房间”。

  后来我登记结婚了,另一半知道我对原生家庭的的恐惧,他说“你和我就是一个家”。我们没有房子,在外面租屋,家的构成再一次改变,成为“我们和我们的房间”。

  但对于持有传统观念的我的父母来说,他们不认为我们已经“成家”,因为我们没有自己的房产。

  那么现在再把问题转回到公婆问题上。我的公婆有自己的房产,但我们住在不同城市所以并未住在一起,他们对我说:“把这里当做你自己家,你现在是我们家的一员。”

500

  程莉莎的婆婆在程莉莎和郭晓冬的婚姻中,无条件地支持儿媳

  但这真的是我的家吗?我并不这么认为,那里没有构成“我家”的一切元素——先生的房间堆满杂物,而我只拥有一把牙刷,它甚至可能被随时丢掉。

  那么,同理可证:夫妻的家不是婆婆的家。

  并且,公婆要来家里住,也需经过夫妻双方的协商及同意。

2

  婚姻的本质是什么?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提到,母系社会向父亲社会的转变是因为家庭私有制的出现。在从前的群婚制度下,由于后代的确定是母亲,所以女性参与生产资料的分配。但是群婚向对偶制的过度使权力关系转向男性,大量财富集中到了男性手中,女性被贬抑和奴役。

  当然,随着时代的进步,女性早已重新进入公共事务生产,熟练掌握劳动工具并创造与男性相同的劳动价值。虽然社会仍旧存在一定程度的两性不平等,但女性早已不被奴役。

  那么,当代婚姻的本质是什么呢?

  从法律上来看,婚姻是一纸保障文书,但这纸文书让另一个人与你建立共享的关系,你们共享收入、财产,甚至可以在对方病危通知书上签字。而这一纸文化,也很大程度决定了你的生育权。

500

  结婚证

  从情感上来看,婚姻是两个相爱的人决定共同携手走完接下来的人生之路,这是一种美好且浪漫的向往,是一种真挚的情感。但从这个角度来看,情感并不能受到法律的保障,但却可以受到法律的约束。

  婚姻也是一种仪式,因为“结婚”势必带来一系列的求婚、订婚、婚宴等仪式性行为。这时候,婚姻就不再是两个人的事情了,而是两个家庭的结合。纵使再前卫、再如何被爱情冲昏头脑的年轻人,都必须认清这个现实——偷户口本结婚的除外(虽然以后也还是得面对家庭纷争)。

  这里所说的两个家庭的结合,不必然完全遵循传统,但父母双方的见面、与亲戚的聚会、逢年过节的走动仍旧是免不了的。

  亲家常说,大家是一家人。

  但“一家人”真的是一家人吗?此处我们再回到“家”的构成。

  在物理上,两家人并不同住一个屋檐下,也没有经过时间沉淀后的深厚情感,无非是因为两个年轻人的婚姻,才让两个不同家庭有所交汇。

  女方的父母真的对男方父母完全没抱怨?女方真的爱公婆如同爱自己的父母?反之亦然。

500

  《双面胶》剧照

  收起那些客套话。总有一些功利和算计,人之常情。

  我们仔细想想当代年轻人如何“成家”。

  大部分情况下,男方至少要有套房子才会结婚,如果实在买不起房的,也得拿得出首付款,裸婚的底气可不是人人能有的。而这套婚房的经济配比也是夫妻两人各自不同的底气。

  如果妻子在经济上处于优势地位,夫妻的家不一定是婆婆的家。

  如果丈夫在经济上处于优势地位,夫妻的家有可能是婆婆的家。

  如果夫妻双方经济相当,夫妻的家是否是婆婆的家还是得通过协商决定。

3

  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要如何维系?

  也许用经济去衡量未免显得“物质”和“俗气”,那么现在来讲讲“情感”和“关系”。

  无论是亲情、友情、爱情,人与人之间深厚关系的建立,依然的仍旧是情感。于是,“夫妻的家就是婆婆的家吗”是一道情感题。

  我自己因为原生家庭的关系,所以在处理与公婆的关系时也较为淡薄。原则上是礼貌、尊敬与照顾,因为这是我爱的另一半的父母。

  但我有自己的生活和空间,并且不希望被打扰,在这点上我和另一半也拥有共识。

500

  《婆婆和妈妈》剧照

  此外,我们的关系也是平等的,所以他也不需要去帮我处理我原生家庭的问题。

  我倒是有个女性朋友,和公婆相处非常融洽。她在原生家庭中没有获得的爱,却在另一半的家庭里感受到了——那种大家庭的爱,并且是轻松、喜悦、彼此照顾的。所以对她来说,和公婆之间没什么“你家我家”之分,大家就是一家人,要彼此扶持。

  也有反例。朋友的婆家非常大男子主义,而且因为方言的问题彼此又无法好好沟通,这个友人每次跟先生回老家都怨声连连。

  有趣的地方在于,男方出生的地方比女方穷,男方虽然挣得也比女方多,但总还是不敌一个本地家庭的累积。所以对这个友人来说,婆婆来家里住更像一种义务,她心里不愿意,从婆婆来到的那天就开始倒计时。

500

  《婆婆和妈妈》剧照

  我还有个朋友说得很好,她说她很喜欢婆家,但要生活在一起不可能,这会让她不自在——这也许才是最普遍的心声,《婆婆和妈妈》那样的节目只是一种综艺效果,并不具备普遍性。

  说得再简单直白一些,如果夫妻的家就是婆婆的家,那反过来,婆婆的家也是夫妻的家,那咱们还买什么婚房不是?

  最终还是得回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如果婆婆和媳妇关系好、频道合,且彼此尊重,只要夫妻不介意,夫妻的家当然可以是婆婆的家。

500

  《婆婆和妈妈》剧照

  但如果一方会给另一方造成困扰和压力,那么无论是妻子还是婆婆,都需要一点情商去“阅读空气”,而丈夫也应成为婆媳沟通的桥梁。反之亦然。

  在这个世界,人与人之间有着不同的关系、不同的羁绊,这种关系和羁绊也是纠葛复杂的。每个人维系关系的方式不同,没有绝对答案。但我们都要记住,平等和尊重是维持良好关系的基本。

  夫妻的家就是婆婆的家吗?

  别再问这么无聊的问题了。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