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上前线?她们说,我的孩子!

 在刘利霞床头的全家福照片中,全家都绷着脸,只有儿子肖思远面带微笑,她说,儿子最后一次离家回部队时,和照片上一模一样地笑着。

这位母亲在儿子离开后时常产生幻听,总觉得手机铃声响起,另一端会传来儿子的声音。她很思念儿子,但是更多地,她为儿子的选择感到骄傲:关键时刻,这是军人职责,儿子的选择是全家的骄傲。

500

每一位站立在边关的孩子,都是母亲的骄傲。

在相对和平的今天,这些母亲选择亲手为孩子戴上红花,将他们送往军营,送去边疆,送到离牺牲最近的地方,舍不得,却又必须舍得。

因为边关虽苦,总有人要守;前线虽危险,总有人要去。他或许是家里唯一的儿子,或许是还没来得及和女朋友见面,正憧憬着爱情的青年,或许是还未出生的孩子的父亲。他们有很多种身份,他们又有同一种身份——中国军人。

英雄的母亲何尝不是英雄?她们把思念和担忧纳成一双双鞋垫,织成一对对手套,写进一封封信里,然后跨越千山万水,送到孩子的手中。

从战火纷飞的年代,到硝烟散去的今天,在英雄故事的背后,也总有她们的故事。孩子在前台,她们在幕后,骄傲且忧虑着。

数十年前,东北失守,华北危局时刻,当邓玉芬决定把孩子送去抗日战场的那一刻,她已经成为另一种英雄。

彼时不抵抗政策下的中国如案板鱼肉,任贼宰割。邓玉芬的家乡和无数遭日寇铁蹄践踏的土地一样,深陷水深火热之中,苦不堪言。面对日寇的步步紧逼,有人步步退让,有人举起太阳旗“带路”,而邓玉芬只是一遍遍地叮嘱孩子:记住,咱们是中国人,到死也不能忘了祖宗!

500

她明白,唯有坚决抗日,才能救国救己,于是她把孩子送到了战场。但等来的却是接踵而至的不幸:

1942年春,五儿子任永安在掩护白河游击队队长时被日军残忍杀害;

1942年秋,大儿子任永全在包围盘山根据地的战斗中英勇牺牲;

1943年,四儿子任永合被日本人抓捕后坚贞不屈,惨死于鞍山监狱;

……

一个接着一个,这位普通母亲的孩子全部战死沙场。

500

两条路,一条路荆棘丛生,充满流血牺牲的危险;一条路远离国仇家恨,尚可苟且偷生,站在分岔口,母亲这盏灯要如何为自己的孩子照路?

选择平坦的那一条没有错,这是母亲的本能、人的天性。但是坎坷的路总有人要去走。

最小的儿子永恩参加县支队时,55岁的邓玉芬有过迟疑,但她也深知,孩子有他要完成的使命。她告诉儿子:你要记住你爹你哥是怎么死的,安心打仗,立了功回来见妈。

让孩子们在国家看不见希望的时候去成为希望,在国家弥漫黑暗的时候去献身光明。这是一位母亲在残酷的年代做出的最艰难的选择。

不止有邓玉芬,太行山深处的戎冠秀,她先后把三个儿子送进八路军的队伍,还冒着生命的危险抢救伤员,成为无数子弟兵口中的“戎妈妈”;

500

更有落入日伪魔窟的白文冠,受到日寇的威逼利诱,坚决不写劝降信,她毫无惧色地讲:“我儿子是中国人,一向不知有投降二字,你们有本事跟他打去,我老婆子来了就没有想活着出去!”继而绝食明志,舍生取义。

自古忠孝难两全。当历史的车辙碾过百年沉重,我们知道,如果没有那些母亲支持孩子走向战场,战火的硝烟可能会一直蔓延。作为母亲,她们爱自己的孩子,作为中国人,她们也渴求民族复兴、中国富强。

她们希望孩子一生平安,也希望自己的孩子扛起责任与担当,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

当领土受到侵犯、主权遭到挑衅、和平面临威胁时,她们的孩子就是那个挺身而出的人,朝着危险,向死而生。

他们为谁而死?

500

为了电脑前敲字的你和我,为了教室里读书的少年,为了集市里普通人的市井烟火……

当我们为一篇稿子苦思冥想的时候,当少年们为了解不出的数学题愁眉不展的时候,当商贩们为了葱和蒜讨价还价的时候……看不见的远方,有人用生命在守护这一切,守护这平淡琐碎却又弥足珍贵的幸福。

拥有七十二变本领的孙悟空在地上画一个圆,圈内就是安全的,而他们选择手拉手连成一个圆,为一个国家竖起屏障。

他们没有魔法,只是普普通通的人, 是母亲的孩子、妻子的丈夫、孩子的父亲,却也是无数人心中“神通广大”的人,有定海神针的力量,在危险来临时,抵御危险。

500

历史没能描述,无数含辛茹苦养育孩子的母亲,送子出征的刹那是斩钉截铁还是辗转反侧?不管是哪一种,祖国永远都不会忘记,英雄的母亲同样是英雄,亘古不变。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