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墓与选秀:家底殷实也怕坐吃山空

最近的两个新闻放在一起看有点意思。

第一个新闻:西安机场扩建时发现3500多座古墓,地铁8号线目前已发现1356座古墓。建筑工地变成考古现场,网友们惊呼不愧是十三朝古都,底蕴深厚。

500

第二个新闻:某个带着“国际青年文化交流”属性的选秀节目,在正式开播前请选手们手写祝福,结果网友们赫然发现,毛笔字写的最好的竟是位俄罗斯选手。

500

西安地下庞大的古代遗存,都是文明的印迹。玛雅、印度、埃及、希腊、巴比伦……众多古文明或衰落、或消亡、或断代,唯有中华连绵不绝,成为唯一一个连续五千多年有文字记载的文明古国。前人在这片土地上哭过笑过歌过咏过,在以千年计量的时间长河里,以人类渺小之躯,留下了灿烂辉煌的文明传承。

秦砖汉瓦里,印刻着我们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唐诗宋词中,奔涌着我们民族专属的精神血脉。正是在一代代薪火相传中,凝聚出中华民族的精神独立性。

这,就是我们实现文化自信的深厚根基。

只是再殷实的家底也怕坐吃山空,光辉灿烂的文明流传下来,需要后来者精心培育、发扬传承。外国友人对中国书法情有独钟,彰显出中华文化的强大魅力,也是文化交流的美好成果。但国内选手遭“碾压”,到底叫人有些意难平。

文明不能躺在博物馆中成为文物,流淌在人间烟火里才能生生不息。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归根到底需要获得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发自内心的喜爱与参与,才有持续不竭的动力。要赢得年轻人的心,躺赢是不可能的,文化的竞争无处不在。

在如今这个多元选择的社会里,年轻人可以从全世界的优秀文化中汲取营养。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文化的冲击与交融只会越来越多。要更好地传承中华文化,我们不能过分依赖于“主场优势”,而应该积极投入,提升竞争力。为此,要激发古老文化在新的时代环境下焕发新生。

如何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要靠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正如习总书记指出的那样: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事实上,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扬并非新课题,大量有益的探索早就在进行之中。近年来,“国潮文化”在年轻人中获得越来越多的认同。一项调查显示,88.0%的受访青年喜欢国潮风格,69.6%的受访青年建议从业者深入了解我国优秀传统文化。

故宫与敦煌的文创广受赞誉,河南春晚《唐宫夜宴》出圈爆火,无疑都是成功的范例,也一再证明了中华文化独特的魅力丝毫未减,需要的是我们更好地挖掘与阐发。

 500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中国既是文明古国,也要做文化强国。坐拥宝山要为我所用,充分传承好、发扬好传统文化,凝聚民族共识,在世界舞台上讲好中国故事。

中华文化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只有扎根脚下这块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文艺才能接住地气、增加底气、灌注生气,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