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凭什么不开放校门

撰文 | 程渔亮

出品 | 浪潮工作室

欢迎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订阅查看

1994年,在一片争论声中,北大南墙被推倒,原来的墙基上建起了一条热闹的商业街。那一年,北大学生创作出版了民谣唱片《没有围墙的校园》。

尽管在2001年,北大又将商业街推倒,重新建起围墙。但这并不妨碍,“围墙”早已成了人们对大学精神的隐喻。

人们在谈起理想中的高校时,总喜欢说“没有围墙”,高校也热衷于推广各种共享的概念。但自由地进入大学却变得越来越难。继2017年中山大学发布“限外令”之后, 2018年9月,南京大学也设立门禁系统,师生需要刷卡才能进入。

每当有学校宣布限制外来人员进入时,都会引起一波争议,从号称开放包容的大学,为什么在开放校园这件事情上,始终不能达成共识?

大学本来就该开放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1983年10月1日

邓小平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

2015年,一篇名叫《花20块进门的大学永远不配一流》的文章将厦门大学推到了风口上,作者贾葭说,“开放,就是‘大学’的应有之义。”只在特定时间段才允许限量游客进入的厦大,不配称为一流。

配不配一流不知道,但在中国,不管是政策倡导还是实际规划,大学确实本来就该开放共享。

在中国,建设大学城有明确的政治目的,就是将大学校园的扩张作为城市扩张的先导。在政府的规划中,大学城本身就具有“社区管理政府化、教育资源共享化、基础设施市政化、运转机制市场化”的特点。

500

南京大学仙林校区内名为“闯”的雕塑,被学生们爱称为“裸考门门过”。栖霞区位置偏僻,如果不是仙林大学城带来的活力,这里还会是一片片农田 / 视觉中国

不仅是在设计理念上,各种已经出台的政策也一直提倡大学的资源共享。

比如2017年,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印发的《关于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实施意见》就提到,公办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向社会开放体育场馆,鼓励民办学校向社会开放体育场馆。

那些说“大学不是你家后花园”的人也该意识到,大学体育馆本来就是鼓励开放的,更别说通往体育馆之路了。

还有图书馆。早在2002年,《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中就指出:“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图书馆应尽可能向社会读者和社区读者开放。”2015年更新的版本则更明确了“为社会服务”的这一功能。

500

重庆大学的图书馆装修精致,体现出复古风情。像这样的优质资源普通市民却很难享受到 / 视觉中国

甚至一向被认为是非常专业的科研仪器,也并非只有学校可以使用。国务院2014年就发布相关意见指出,要建立健全管理机制,推动非涉密和无特殊规定限制的科研设施与仪器一律向社会开放。

为什么要强调大学的开放共享,首先最重要的,当然是这样本身就有利于大学的发展。哪怕是北大学生,也可能需要找其他图书馆借书。开放不是谁占了谁的便宜,是所有人受益。

但对于中国大学来讲,开放资源还是对前20年大学激进扩张的一项补充。

由于政府大规模的校园扩建和资金投入,大学拥有非常多硬性资源,远超全国平均水平。以体育场为例,根据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全国人均占有场地面积是1.46平方米,而高校为3.32平方米。

500

2015年3月,南开大学的学生在体育场晨跑。这样好的运动场,出了校园就很难找到了 / 视觉中国

图书馆资源也是如此,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6年中国共有3153家公共图书馆,这背后是近14亿的人口。在拥有近2170万常住人口的北京,公共图书馆只有24家,平均90万人才拥有一个公共图书馆。相比之下,大学简直是宝库。


​政府通过建大学城来拉动经济增长,推动城市化进程,大学通过政府的投资得以实现迅速扩张和发展,这看似相辅相成的发展模式下,最不被重视的其实还是普通民众的公共资源。拿了如此多资源的大学,很难说没有一点义务和责任。

不开放的大学是怎么回事

(今日)是北京大学准许平民进去的第一日。从前这个地方是不许旁人进去的,现在这个地方人人都可以进去。

——1920年1月18日

蔡元培在北大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不过一定会有人反驳说,一流大学确实未必全部开放。比如牛津虽然整体上没有围墙,但每个学院都有围墙,而且大部分不对外开放或者是收费的。

500

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的正门,这里对想要参观的游客收取每人9英镑的参观费 / 视觉中国

确实,早期教会大学都以封闭为主,1860年至1911年间的中国大学,也是有围墙的。在当时,围墙为了让大学与“城市的诱惑”隔绝开,专注于追求自我完善。

但在二三十年代,这样的大学因为其封闭性和精英性,受到了很多推崇自由平等、兼容并包的人的批评。他们认为,教育不是只属于上层精英,教育更应当服务民众并提高民众,于是在这一阶段不仅出现了很多工人夜校、自修大学,大学也纷纷打开校门。

此后,多年的抗日战争和内战,很多大学校园遭到摧毁性的洗劫和践踏,学校也被迫内迁,办学条件十分艰苦,更谈不上封闭校园。

500

抗战时期,众多学府被迫内迁,北大、清华和南开在昆明共同组成“西南联大”,条件十分艰苦 / 《无问西东》剧照

但是为什么,到了1949年之后,大学又变得封闭起来了呢?这是出自计划经济时代的人口控制。

计划时代,城市规划通过在各单位建设完备的生活设施来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提高工作效率。因此包括高等院校在内的中国事业单位一直都严格限制人口流动。无论外部世界多么混乱,大学总在自己院墙内建立一整套平静而有秩序的生活。

封闭而规整有序的大学校园,与其说是为了专注研究,倒不如说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大学只需要生产符合社会要求的人才,他们毕业后也直接由国家分配。

直到80年代,尽管已经开始了改革开放,中国大学仍然作为“事业单位”处在围墙之下。真正推倒围墙,是在1992年南巡讲话之后。

1992年邓小平南巡强调“经济发展,教育科技先行”,这直接促使1992至1994年招生数分别增长22.1%和19.5%。招生人数增多,校园扩大,而运营、发展经费上部分“断奶”所产生的经济压力迫使它们要寻找能够转换为经济利益的机会,包括校园空间。

最先改变的就是校园与城市边界,原本树立围墙的大学,在其周边建立起了一个个的消费场所或者产业园区。比如北大拆掉南墙建起商业街,这一模式被纷纷效仿,90年代在武大校园边界就曾出现的录像一条街。

500

一对学生站在北大南门重新竖起的围墙外,这拆而复建的围墙难免引起人们的争议 / 视觉中国

随着更多资本的流入,大学更进一步与城市融为一体。大学周边地区出现产业集群,同时催化了餐饮、娱乐、商店等服务空间,大学校园也开始修建更多公共空间。

开放不仅使大学受益,学生也因此有了更多选择。比如很多大学的学生公寓也放在城市社区中,学生可以自己选择住什么条件的宿舍。

谁让今天的大学不开放了

什么时候未名湖的湖畔 / 来往着一个个的旅游团 / 什么时候南墙建了又拆 / 校园附近变成了商圈

——李晓《什么时候》

大学迅速市场化的过程,并非没有问题。大学成了圈地拿钱的项目,学生成了商品,这些历来被人们所诟病。于是,一旦大学出现了浮躁、娱乐化的倾向,很多人就认为市场化是“大学堕落”的根源,继而希望建起田园牧歌般宁静祥和的封闭校园。

但实际上,中国或世界校园开放封闭的历史都说明,大学的校园能维持封闭,通常只有两个原因,一是强烈的精英性,只有极少数的人能进入大学,大学所教授的知识也与市场相隔甚远;另一个就是计划性,控制校园的开放,也控制师生的生活方式、与外界的联系。

500

美国的Smith College,一所精英级女子文理学院。看起来是个完全脱离市场设定,但她的校园却是对外界开放的,时常见到来散步和学习的周边居民 / 史密斯校友供图

真正脱离市场的大学(比如教会学校、文理学院)在中国已经不存在了。大学也不再只属于少数人,2002年中国就完成了大众化高等教育15%毛入学率的指标。

说白了,真正让大学关上校门的,与其说是对“纯洁校园环境”的追求,不如说是计划思维下的管理思路。

比如,中山大学以“安全”为理由限制外来人口进入,南京大学则以“维持校园秩序”为理由设置门禁,是因为外来人口破坏了学校安全吗?当然有可能是,但解决方式是不是只有关上校门这一种方式?

500

2018年10月11日,南京大学鼓楼校区北园教学区东门,人们刷卡出校园 / 视觉中国

事实上,封闭校园并不能解决如盗窃、骚扰之类的问题,这些问题很多时候都是安保体系的问题。2010年3月,《黑龙江省学校安全管理条例》规定,普通高等学校及中等专业学校保卫部门人员编制按照在校师生总数的千分之二至三配备。

而反观中大,保卫部在编工作人员仅有48人,全校的师生加起来有5.4万人。保卫干部人数与管理对象的比例不到千分之一,即便中大将更多的人排除在校门外,也无法阻止在真正的校园安全问题上可能出现的疏忽。

实际上,在2011年左右,中大保卫部门就通过排查安全问题、分析可能影响学校安全稳定的各种因素,最终通过物防、人防和技防相结合的防范体系,降低了校园内安全问题的发生。倒是要问,为什么原来的办法都看不见,只会封校?

500

中大南校区2004年至2011年刑事警情数据 / 大学校园二级单位安全防范工作模式构建--以中山大学南校区为例

而厦大、北大、清华等则是以游客众多为理由限制游客参观,虽然看样子也不是完全封闭,但实际操作起来就会发现,要想进入学校内比他们声称的那一套预约参访的方式难多了。

如果要论游客众多,哈佛显然更有经验,但他们也没有因此拒绝游客参访,而是以公告的形式,明确要求访客尊重校园隐私,禁止拍摄学生老师的照片、不能使用扩音器、不能进入私人活动、保持步行等。

设置规则,在游览的过程中教会游客去遵守规则,本身也应该成为大学与城市接触过程中应当学会的一门课,而不是直接指责游客没素质。话又说话来,真有恶意破坏上课秩序的人,不是还有《治安管理处罚法》吗?

500

2011年7月,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对于游人,哈佛大学采取了引导而非限制的方式 / 视觉中国

实际上中国大学校园不愿开放,本身还是因为不愿市场化。大学仍然倾向于通过整体规划,把自己变成一个能够独立运行的空间,而不需要市场力量进入。比如餐厅有政府补贴,外面的餐馆也开不进来,外面的人当然也就进不来了。

当学生发现食堂的饭菜太难吃,而外卖员甚至不能进入校园时,不知道能不能意识到,封闭校园,真的对每个人都没好处。而它毁掉的,是1992年以来仅存的那点大学的自由。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