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年”,何为“过年”

我们年年过年,年也是年年过。本来“年”这个概念一直很清楚,没有产生什么异议。因为在人们文化习惯和习俗中,一直把“年”当成是庆祝丰收的好日子,是个喜庆的日子。

然而,不知从哪个年月,也不知是从哪位民俗专家的“金口”,传出对“年”的新解。他们非把“年”说成是某种动物,是奇异怪兽。中国人为了图吉利,过“年”时是专门用来祭奠被称做“年”的那些怪兽。

这个有关“年”的解读最近几年一直被当做正规解释流行于世,几乎没有什么人会质疑它的正确性和科学性。加上不少主流媒体的“推广”,“宣传”,有关“年”的真实身份几乎被定格为“兽”了。

其实,这是个误读,胡解,歪说。我们应当给“年”平反,正名啦!

500

据《康熙字典》中有关“年”的解释,再清楚不过的指出:“ 中数为岁,朔数为年” 。”年”的本作秊,谷熟也。五谷丰登为“有年”,大有年,指五谷大熟之年也。

最关键的是,早在甲骨文中,“年”字就作为“谷熟”之解,并不断在象形文字演变过程中,更加重视“谷物”的特征,最后形成现代的表述方式。

由此可见,中国人民在数千年的文化传承中,始终把“年”当成人民生命中最重要的财富爱护珍惜并享受之。

在各种文化传承过程中,有不少人把 “ 除夕”也描绘成辞别“怪兽”之说。这种演绎,实际上是和把“年”字错解为“兽”一样,不是准确的,不是“除夕”的本意。在商朝的甲骨文中,“夕”是“月”之意。所以,“除夕”又可解读为“辞满月,迎新月”,开始新的周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有 “年月”之说,二者密不可分。

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互联网和数字科技领跑的时代,我们更要珍惜我们的传统文化,特别要继续挖掘和探讨中国古代语言科学留下的瑰宝。因为中国的古代语言极其丰富,是个值得深挖的富矿。中国的古代语言包含丰富的天文,科技,农业,甚至数字技术的知识,许多并没有被发掘,研究。

这些都有赖于我们利用现代科技,特别是数字技术和互联网功能,让中国的古代语言为现代文明的发展提供更有力的工具和推动力。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