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对象真的不是一种玄学吗?哈哈哈哈哈哈哈

500

文|十三姐

公众号|格十三(GSSW13)

最近看了一场诡异的辩论赛,辩题是“算法介绍对象和朋友介绍对象,哪个更靠谱”。

看来未来找对象好难,已经难到可以作为理论来研究,把找对象渠道搬上辩论台的高度了。

算法介绍对象,是利用大数据通过计算的方式匹配对象;朋友介绍对象就简单了,就看主观判断,也没啥大数据,自古以来媒人和算命先生差不多,通常会觉得自己就是个行走的数据库。

不过这两种渠道都和“算命介绍对象”没啥本质区别,成不成都看“缘分”,在我看来都是玄学。

500

辩论中的正方认为“算法推荐对象更靠谱”,因为“可以在反馈中不断学习进步,样本量大”,一张口就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云上有算法,万里订姻亲。”

反方说“朋友介绍对象更靠谱”,观点如下:1. 算法本质是数学,而恋爱不是数学问题;2. 给算法提供的数据很有可能是我们想让人知道的数据,是自我美化过的理想自我,不真实。3. 算法的初衷是利润,朋友的初衷是情感。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能有耐心把这辩论看完,比赛结果是:正方赢了。

当时我就猜想,这辩论赛该不会是哪个婚恋机构赞助的吧!比完再露出个广告——我们的大数据里有你的另一半,加入xx婚恋网,算出你的幸福未来......

500

我跟孩子他爹说:大数据已经无孔不入了,不但能发现你搜索过一次“老洋房”就天天给你推荐几个亿的房子,发现你连续买了几次教辅书就给你推荐十几款防脱发产品......现在还能通过算法给你推荐对象,你说神奇不神奇?

他听完后提了提裤子,说:“怪不得现在光棍越来越多。”

就是啊,什么算法啊数据啊数学公式啊,要是真能算准感情,并且保证这数学推导得出的佳偶是真的般配,那......我可以付费计算找对象,但你们能保证离婚退钱吗。

又仔细一想,算法推荐对象和朋友推荐对象,其实本身就是鄙视链最下游的两种婚恋渠道。

这就像班里倒数第一和倒数第二争论谁学习更好,争得面红耳赤,你考58,嘿嘿,我59,我比你厉害!

但在学霸眼里,你俩还不都是不及格?

500

介绍对象这件事,重点根本不在于渠道,无论是靠数据还是靠技术,靠不靠谱的结论都得等两人相处很长时间之后才能知道。成功的概率都是50%,这不就和算命差不多么——一半猜对,一半猜错。

在恋爱或结婚之前,评判“靠谱”的标准也根本就是一个虚值。

结过婚的人,谁敢摸着自己的肚子上的赘肉发誓说从来没后悔过当年怎么找了这么个货?

经人介绍认识结婚的,又有几个没在某个月黑风高的夜晚辅导完孩子功课后捶胸顿足骂骂咧咧:要不是那个人当年多管闲事给我介绍对象,我也不会生出这么个货来!

500

其实关于找对象这个话题,一直是人类八卦的重心。没结婚的希望已婚的能给自己一些避坑指南,结过婚的想给未婚的出一套避坑指南,人类真正能共情的事极其少有,婚恋绝对算其中一个。

也一直有不少人总是问我这类问题:

500

虽然我觉得用“征服”这个词不怎么合适,但这不是重点,重点是我是怎么入坑的。既然很多人好奇,今天又谈到了这个话题,那我就不客气了。

没错,我们也是通过一个多管闲事的人才认识的。当年,第一次约会,他给我讲解了费马定理,量子纠缠,平行空间,还有感冒药的三种普遍成分氢溴酸右美沙芬,对乙酰氨基酚,马来酸氯苯那敏......等等若干知识。

500

单纯如我,当时只觉得他大概是处心积虑为了博我好感准备了这么一大堆冷知识,体现了他对这次约会的重视程度,从侧面反映了他肯定是非常想讨好我吧,这莫非是命中注定的爱?

一个感性的女孩,往往喜欢给自己加戏,从而先把自己感动到不行。

但比起我闺蜜当年和男朋友第一次约会时,那男的给她讲了一晚上的房地产走势,股票投资行情,新兴互联网创业......我觉得我这个对象可太清新了!一个单纯无邪的小女孩哪受得了这些?然后事情就这么简简单单发展了下去,不费吹灰之力我们就结婚了。

结婚后我才知道,我果然还是太天真了。

有一天我回家后发现他正在把那一套理化生冷知识讲给我家钟点工阿姨听。后来换了几个阿姨,陆续发现他又给不同的阿姨讲了许多遍,从凛冬讲到盛夏,有时还拿出小本子给阿姨画图示意。

呵呵,按照我当年的理论,他如果是对我有三分喜欢的话,那么对阿姨恐怕是有海枯石烂的爱了吧......

我这才意识到,当男人跟你聊那些玄幻的东西时,在婚前以为是文艺,婚后才明白那叫直男。直男要么不说话,一说话就套公式:

遇事不决,量子力学。

解释不通,穿越时空。

篇幅不够,平行宇宙。

500

其实当年纯洁如一张白纸的我们找对象时,每个人心里还不是也有一个自己固有的算法么?

只不过那个算法线条粗,框架小,信息量少,精密度也低。

那些数据来自于我们从小接收到的信息,听说过的爱情传奇,见识过的婚姻故事,从父母、亲戚、朋友、陌生人那里搜集整理出来的“优秀对象应具备的素质与能力”......

你的算法淘汰了充满铜臭的凡夫俗子,把清高忧郁爱学习的文弱书生推上了首页C位,可每个人都不知道,我们的算法是会变的。

结婚后我的算法告诉我:只有顾家、疼老婆、浪漫、风趣、爱劳动的男人才是我的梦中情人。

而等有了孩子之后我的算法又变了:只要会带孩子,就是好男人。

所以谁会在20出头的大好青春年华里去按照“会带孩子”的算法物色对象?

你走进婚恋机构填表,十几行关键词让你勾选,身高体重长相学历工作收入家庭情况样样都有,就是没有“会带孩子”。

你被拉到一个陌生男子面前,上来第一句话问他:“请问你语数外能陪读到几年级?小升初政策了解吗?”

人家大概以为你是二婚。

500

大数据也许可以给你有限的认知,但没有任何人的有限认知是可以保证未来的。这就是为什么大数据不能参与感情。

用算法找对象还是朋友介绍对象,都是有限大数据给了我有限的判断,我却可能要用一生来治愈那个决策失误。当然,肯定也有介绍得非常成功的案例。总之,找对象这事有各种渠道,但不能分出好坏,决出胜负。靠谱不靠谱,得用一生来检验。

不结一次婚,千万别说自己有数据。

而结过婚的人得出的数据,也仅对自己有效,你拿这个数据去教育未婚的人,有可能又是错的。

给人介绍对象这事就是一纸对赌协议,如果他俩未来挺幸福,那么“他俩当初是我介绍的”;如果他俩未来离婚了,那么“我可没逼你们在一起啊”......

但如果是算法介绍的对象,那连个对赌协议都轮不上。不管未来发展成啥样,算法都不认识你。曾经有一个算法推了个对象给你,你没有冷静,如果上天再给你一次机会,你会说我再想想,如果非要给再想想加一个期限,你会希望是50年。

是的,50年后,“找对象冷静期”都有可能被写进民法典了。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