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字母化:当代年轻人的语言密码

第3072期文化产业评论

pyq、dbq、awsl......这些看起来简洁、新奇又含混难懂的字母符号似乎越来越多地闯入我们的视野,渗透我们的日常生活。它们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破壁出圈让更多人知晓的?这类缩写文化会对我们传统的语言体系造成影响吗?

作者 | 周思艺(文化产业评论作者团)

编辑 | 王梦宇

来源 | 文化产业评论

正文共计3293字 | 预计阅读时间9分钟

500

维特根斯坦说,“语言的极限意味着我世界的极限”。直至今日依然振聋发聩。

曾几何时,nsdd、zqsg、llllb、bdjw等缩写一度涌入我们视野之中,成为互联网中随处可见的文字密码,有的人乐在其中,有的人则一头雾水。缩写,从其肇始之日到如今渗透我们的日常生活,俨然已经不再是圈地自萌的符码工具,更成为一种破壁出圈的文化潮流。

 

500

500

简与趣,密与曲缩写文化产生的底层逻辑

你真的了解缩写吗?让我们先来小小地总结一下。

当代流行的缩写词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类是现成词组的缩写,大都取自词语的声母,如pyq(朋友圈)、blx(玻璃心)、dbq(对不起)、bhys(不好意思)、nsdd(你说得对)......这类缩写与我们的生活距离十分接近,因此日常化程度也相对最高。

500

500

500

 

第二类是极富亚文化色彩的圈层新造词组,最常见于饭圈、二次元、游戏电竞等领域。比如bp(白嫖)、dw(毒唯)、fw(腐唯)、kdl(嗑到了),还有数字缩写271(爱奇艺)、227(肖战事件相关者)......这些缩写指代的是小圈子里的独有称谓和特色用法,具有很强的隐匿性和加密性。

500

500

第三类是英文缩写或拿来主义的缩写词。比如nbcs就是英文nobody cares的缩写,初见的人却很容易把它“翻译”为“拿不出手”,似乎也别有趣味。而饭圈常用的“ky”则源于日语中的“空気が読めない(直译为“不会读取气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杠精”。除此之外还有汉英混合的缩写如cpf(cp粉)、rnb(really牛逼)。

 

500

500

第四类是句式缩写。比如“A xmly B”,即便你可以解码出中间的xmly是喜马拉雅,也未必懂得整句话的意思。其实这是因为饭圈勿cue、避嫌、独美文化开辟出的新“象征主义”。当然,句式缩写一般来说比较少,流行度较低。

 

500

 

可以看到,互联网背景下,缩写表现出了简洁性、趣味性、隐匿性、曲折性的特征。而这些特征,或许可以让我们逆流而上,回溯缩写文化的创生与演变。

 

缩写文化是怎样产生的?

如果单论缩写现象,其实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无论是汉语还是英语中,都有不少缩写词。但不同于以往,互联网缩写文化不仅仅是工具化的语言产物,同时也是亚文化群体在互联网中的文化表征,受到群体认知方式和社会文化情境的双重驱动。

 

从表层看,饭圈缩写最初起源于某种隐匿与“防搜”的目的。这有着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为了在讨论某一明星时避免被人搜索产生不必要的麻烦,引起口舌之争,二是为了对某些敏感事件发表评论时避免审查,含混过关。长久发展下来,这种简洁便利的编码形式被更多年轻人接受和喜爱,并且衍生出更多有趣的、多元的缩写。

 

500

 

从深层看,“饭圈”“00后”“二次元”这些亚文化群体长期以来被主流舆论打上了诸如“疯狂”“脑残”“装逼”等不少负面标签,他们自然地产生了反派心理对主流文化的抵抗性。通过缩写这种另类的符号建构,追星群体不断演绎出一套独属于自我圈层的文化系统,既是识别同类的有力标志,也是阻断他人窥视的壁垒,强化了群体的文化认同感,也在一定程度上为自我赋予了新的权力。

500

从圈地自萌到破壁出圈缩写的主流化渗透

这样小众的缩写文化又是怎样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转向社会认知的呢?这应当从三个方面来认识。

 

从文化自发的角度看,随着小众文化群体的扩张,部分饭圈突破文化圈层和壁垒主动介入现实社会与政治生活。比如2019年“饭圈女孩联合帝吧”共同出征香港,用恶搞表情包的方式怒怼港独分子。缩写的出圈也成为了亚文化与主流文化交流和融合的一种表现。比如饭圈自发编写《饭圈必懂常用语言科普》,向主流输出独有的符号体系,进而激发社会共鸣,赢得主流认同。

500

 

从媒介传播的角度看,伴随着数字媒体的适应,互联网中被隔断的空间会不断地重构和再生,各个圈层之间相互碰撞,中心与边缘互相渗透。这样的媒介环境为饭圈缩写等亚文化破壁出圈提供了可能。缩写迎合了当代人的碎片化的需求,由此产生模仿和传播效应,迭代出更多缩写,引起缩写风潮。

 

从主流收编的角度看,据赫伯迪格《亚文化:风格的意义》一书指出,当一种亚文化出现并传播后,主流文化往往会通过“意识形态”和“商品”两种方式对其进行“收编”。

 

所谓商品的方式,是指媒体在头条、综艺、采访、网生视频中,将缩写贴上“8G冲浪指南”“00后网络黑话”等标签,以商品方式对其进行整合和再生产。比如2019年发布的一款以“C位”命名的阅读社交软件就是将饭圈文化收编为商业所用的典型。又如不少明星在采访时被问到缩写相关的问题,由此引发明星与粉丝之间的互动,实现亚文化的破圈。

 

500

 

而意识形态的方式则是指主流公开地对于亚文化进行兴致盎然的描述,甚至运用亚文化的方式来创作和传播,消解其差异性。比如共青团中央转发《“饭圈专用词”层出不穷,“吃瓜”变得越来越难了》的文章;人民日报发布的《你不懂的“黑话”00后社交“通行证”》一文;“zqsg”“ssfd”等缩写出现在2020年的江苏省公务员考试材料中。

500

破坏与再创造缩写对语言体系的影响

对于缩写文化在互联网中的横冲直撞,微博上有关网络字母缩写的讨论也十分热烈,相关话题阅读量过亿。

 

500

 

不少人表现出了一种不解和忧虑,比如下面这些评论:

 

500

 

对于主流互联网使用者而言,缩写一方面给顺畅冲浪和无障碍吃瓜造成了很大困难,另一方面也让日常交流产生隔阂,引发歧义。这是因为缩写具有的隐匿性与多义性的特征,犹如摩斯密码一样,让人难以猜测其真实含义,明星绯闻不知所云、饭圈黑话一头雾水。

 

饱受缩写“摧残”的人们不禁发出“能不能好好说话?”的疑问,还有人专门为此设计了一个转译程序。

 

500

 

总而言之,在不爱追星的群众眼里,字母缩写有几大罪状,不但阻碍了吃瓜的顺畅,造成词汇的滥用,还损害了汉语本身的优美和意蕴,更多时候还是亚文化群体内部的狂欢。

 

那么,缩写文化会对语言体系产生影响吗?

 

对于词汇体系而言,在索绪尔看来,语言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能指与所指之间构成了稳定的约定俗成的结构。而相对于传统的语言体系,网络语言其实是一种“能指”的泛滥,一如缩写字母、一如流行词汇,其实语言所指的内涵并未丰富,只是能指的符号变得更多更杂乱。这也就对传统语言体系构成了一种破坏和拆解,表现出碎片化、无深度的后现代主义特点。

 

对于认知思维而言,汉语具有独特的表意性,即便语音变化也不会影响文字符码与意义之间的关系。而缩写词的构造逻辑更接近于西方的表音文字,而拼贴式的构造也会反过来影响部分人的认知思维,从而造成交流的区隔和表达能力的倒退,尤其是对一些处于学习和认识阶段的学生来说,这种影响更需谨慎。

 

对于主流话语而言,缩写文化又承担了解构和再创造的文化功能。缩写文化虽然破坏了主流话语内部的规则,但却反映了广大青年网友的造梗能力和审美趣味,形成了一种形式新奇、表意简便、功能幽默的新的语体形式。网络语言生态是一个动态发展的系统,缩写文化只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这也给语言学和亚文化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500

结语

有人将缩写文化认为是“火星文”的另类重现,终将会变成时代的记忆。但笔者认为,缩写反而展现了与流行词语不同的“去流行化”特征,可以说,或许部分流行词汇会随着时间的磋磨而消失,但缩写文化由于其新的构词特性和文化特征,具有更久远的生命力和活力。它会渗入我们的生活多深,与传统的语言体系交织多紧密?也许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