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将如何治理停车难?相关部门透露了一个数字

​据公安部统计,2019年全国新注册登记汽车2578万辆,汽车保有量达2.6亿辆。其中,上海的汽车保有量为415.8万辆。连年上涨的机动车保有量和空间资源不匹配的矛盾,导致停车难一直是城市的通病。

这一问题,很难孤立寻求解法,而是要系统地进行综合治理。进入“十四五”开局之年,上海将有哪些举措?业内人士又有何建议?

存量里“挖”空间

徐汇区凌云街道417街区,地处中环路与沪闵高架路交叉口一侧,包含了梅苑一、梅苑二、凌云新村等三个居委会7个居民小区,其中,又以老旧小区为主。

停车矛盾,不可避免成为了街区治理的老大难。特别是通往街区的三条主干道,曾经让管理人员头疼不已。“当时道路没有划线,双向通行可进可出,人车混行现象严重。公共通道是收费‘盲区’,路边就成了停车的‘重灾区’。”凌云新村党支部书记陈雪艳告诉记者。

变化始于2017年,凌云街道417街区依托于业委会联合会平台,开展街区一体化治理,停车治理便被纳入其中。原先,7个小区由不同的物业公司接管,停车收费各有标准和规定。

想要实现一体化的管理,在物业上首先要实现统一。不过,能“吃”下这么大体量的物业公司并不好找。期间业委会商谈了好几家,有的认为街区体量大,管理过于复杂,不便接手。最后,徐房物业接下了这个项目。

记者在现场看到,如今街区三条主干道均已划上了交通标识线,人车分离,机动车单向通行。原先路旁停满车辆的景象也不复存在,道路整体整洁有序。

500

街区三条主干道均已划上了交通标识线,人车分离,机动车单向通行。原先路旁停满车辆的景象也不复存在,道路整体整洁有序。

公共道路不允许停车,那市民的需求如何满足?陈雪艳用一句话总结,“既往里收,也往外放”。

街区的空间资源有限,但还存在一定的挖潜可能。管理人员对空间重新规划布局,拆除住宅小区间部分围墙,新增约100个停车位。同时,在拆违工作推进过程中,一方面在原点位上搭建环境友好的口袋公园等景观空间,另一方面也增设了一些停车位,补足居民的需求。“如果有亲人住在隔壁小区,大家彼此之间也可以协调一下,从街区一体化的角度出发,尽可能实现共享平衡。”

对于老小区来说,停车位永远是不够的。街区向外寻空间,与虹梅南路高架下停车场签订共享协议,提供70个车位供小区居民夜间和节假日使用。明年,街区还将继续推进包括旧改在内的社区改造工作,届时有望拓出更多空间。

向地下“要”增量

新华医院正在向地下“要”空间增量。

作为全市门急诊量最高的医院之一,它的停车需求一直处于饱和状态。负责停车管理的新华医疗开发公司运营部经理江华列了几个数字:在去年新建的儿科综合楼投用前,院内共有320个停车位。仅是有停车需求的医院工作人员,统计下来就超过1400名。院内日均车流量约1700辆,停车位周转率为3.9。

500

新华医院出入口

“我们医院的老楼较多,当初设计时年代较早,还未充分考虑到停车问题,大概设置了五六十个泊位。等到竣工时才发现,停车需求已经这么大了。”新华医院武保部主任陈斌说。

地面上已没有更多可开拓的空间,新华医院便瞄准了地下。去年7月投用的儿科综合楼,同步建成了包含约200个泊位的地下停车场。院内中心花园工程也正处于进行时,待改造完成,新增的地下停车场将再提供200个停车位。

中心花园改造还有着更长远的规划,那便是联通北边两栋楼的地下停车库,形成院内北部地下车流循环。等到将来中线贯通,南北车流循环进一步打通,不管车子从哪个出入口进,都在地下腾挪。地面空间除了小部分留给特种车辆,其余释放给绿化,以及行人通行,提升市民就医的环境。

“在空间资源紧张的地段,可以对停车空间进行立体式发掘。比如建设地下停车场或者立体式停车库。”在陈斌看来,停车配套是如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一大重点。“一些大型商超在建设之初就将停车考虑在内,配套做好了,也能起到引流的作用。”

为尽可能满足市民的需求,江华与同事们也在努力协调周边停车资源。记者看到,在出入口处,停车管理人员手里都拿着一沓小纸片,上面标注有周边具备停车条件的点位。“院内停车紧张时,我们就会给驾车前来的市民发放这个纸片,以实现周边停车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江华说。

复杂系统里寻找相关关系

停车难问题将长期存在,需要系统地加以治理,这是业内人士的普遍看法。

目前的治理措施,一方面是在有限空间内尽可能挖潜,增设停车泊位。记者从市道运局了解到,2020年至2022年间,上海各区政府将累计推进创建100个停车治理先行项目,开工建设1万个公共停车泊位。

另一方面加强相关主体的沟通与联动,重点盘活利用既有停车资源向周边住宅小区、医院、学校等错时开放共享,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2020年,在相关部门协调下,上海各区创建163个错峰共享项目、提供8807个共享泊位。上海停车APP通过智能化的方式,实现资源整合,实时查看提高停车的效率。

“接下来我们将促进停车设施投资建设,包括研究规划土地以及项目审批支持政策;研究结合公共建筑、市政设施建设停车设施的支持政策和量化目标;研究制定在住宅小区、医院内部挖潜增建停车设施的支持政策,修订相关技术标准,建立精细化治理和市场化推进机制。”市道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在机动车保有量持续增长的当下,无限满足停车需求并不现实。有专家认为,可以引导人们更为合理地出行。比如针对居住较远的市民,建设换乘停车场,促使更多的人采取P+R的模式出行。

“实施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倡导慢行优先,改善慢行交通环境,也很有必要。”市人大代表施政指出,“以公交为例,虽然城市有公交专用道,但缺乏连贯性,难以保证准点率,会影响人们的出行选择。”在她看来,停车问题存在于城市复杂的生态系统中,很难找到明确的因果关系,但可以寻找相关关系,综合系统地加以考虑与治理。

(文 上观新闻 束涵)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