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的钢铁洪流(一),创建红军装甲兵

—本文选自同名公众号。

本系列文集介绍苏联装甲兵和坦克工业从诞生到二战结束后数十年间的发展历程和作战经过,参考大量国内外相关出版物编写而成,力争做到资料详实,数据准确。文集不仅专注于苏联坦克的发展,还介绍了苏联重工业化政策的形成,苏联坦克兵建军思想演变和众多历史事件,如大清洗对红军装甲兵建设的影响,二战西方对苏联坦克援助等。文集内容较长,全文分九大部分:

一、装甲兵的创建

二、纵深突破

三、轻型坦克

四、中型和快速坦克

五、T-34坦克

六、重型坦克

七、战争末期坦克

八、苏军装备的国外坦克

九、斯大林的遗产

500

第一部分:装甲兵的创建

苏联最早的坦克一部分缴获自白军,这些坦克是英法两国援助白军的;另一部分坦克秘密购自海外。在三十年代的大清洗中,创建红军装甲兵的许多骨干消失了。

1945年4月25日,强大的苏联红军近卫第1、第2、第3和第4坦克集团军已牢牢包围了德国首都柏林。10天前,拥有400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的苏联红军从柏林以东80~140公里的奥德河桥头堡发起猛攻。朱可夫元帅统帅的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下辖的近卫第1坦克集团军和近卫第2坦克集团军突破德军防线,付出了巨大代价向柏林郊区缓慢但坚定的挺进。而科涅夫元帅统帅的乌克兰第1方面军下辖的近卫第3坦克集团军和近卫第4坦克集团军则从朱可夫元帅的南翼向柏林发起突击,由于当面德军防御相对较弱,苏军坦克迅速突破防线并转向柏林。朱可夫元帅和科涅夫元帅都希望先于对方到达柏林。四支精锐的坦克集团军共拥有46万4000人和12700门火炮,到4月26日均各就各位,准备向柏林发起最后一击。

近卫坦克兵的胜利

在苏联炮兵的掩护下,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和乌克兰第2方面军的部队在柏林城内的街道上展开了艰苦的巷战,德军殊死一搏。红军的坦克在狭窄的街道上艰难行进,进展缓慢。近距离作战往往需要步兵和工程兵部队的配合才能有所斩获。红军在柏林战役中使用了各种坦克,其中表现最为出色的仍是T-34/85中型坦克。这种坦克本用于野战中的高速运动,因其灵活机动也适用于巷战。此外对步兵的火力支援也来自装甲厚实、火炮精良的KV-1和IS-2重型坦克以及一系列自行火炮,其中最为强大的是ISU-152自行火炮,其152毫米大口径火炮的近距离射击是毁灭性的,一发炮弹就能让整栋楼灰飞烟灭。

当苏军坦克逼近柏林市中心时,红军官兵在调整兵力和战术以适应建筑物密集环境作战表现出很强的能力。对红军坦克威胁最大的并非德军坦克,而是单兵反坦克武器—Panzerfaust(“铁拳”反坦克火箭)。为了应对这种武器,红军坦克部队指挥官将坦克旅编成3个坦克战斗群,并采用如下战术:一辆坦克沿街道左侧移动,则另一辆坦克在右侧,稍微靠后的第三辆坦克则行驶在街道中央,左侧坦克控制右侧,右侧坦克控制左侧,中间坦克则提供灵活的火力支援。在这一编组后方有十辆坦克作为候补,一旦前三辆坦克有损失可立刻补位。

在采用这一战术的坦克的支援下,崔可夫将军的近卫第8集团军于5月5日攻占议会大厦。此后战斗又持续了数天,直到1945年5月9日战争正式结束。五一节当天,红军在国会大厦插上了象征战胜德国的红旗,苏联击败了纳粹德国,达到胜利的顶峰。而在摧毁德国的大军中,红军的装甲兵和机械化部队处于前列。

苏联红军能够在苏联伟大卫国战争中击败德国依靠的不仅仅是坦克的数量、类型和性能,在如第二次世界大战般如此规模的战争中,需要动员国家的全部人力、经济、技术和财政资源,组建和训练大规模军队,配备足够的精良武器。只有把所有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才能取得战争胜利。柏林之战清楚的表明,1945年时的苏联红军,不仅拥有足以获胜的兵力,还掌握了高超的战略战术技巧以及对所拥有的武器装备灵活配置和运用的能力。

战争结束时,实战证明苏联红军是参战各国中最擅长进行大规模装甲战的军队。本文集前两部分的重点是了解苏联如何发展创建强大装甲部队所需的技术和经济基础,以及如何摸索出一套让他们在战争中取胜的战略战术的。

装甲兵起源

红军及其装甲部队诞生于俄国革命时期。1917年11月,布尔什维克党在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列宁)的果敢领导下,成功发动了革命,在俄罗斯首都彼得格勒夺取了政权。支持布尔什维克的武装力量主要来自饱受压迫的军人及布尔什维克人自己训练和武装的工人民兵,也称“红色禁卫军”。1918年1月28日,这支部队重新命名为工农红军,任务是打退右翼的反布尔什维克军队(现在通常称为白军)的进攻,保卫革命胜利果实。

500

▲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列宁),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德国情报机构帮助下从瑞士潜回圣彼得堡,德国人这么做的目的是希望俄国的革命会让俄国中立。1919年到1921年,布尔什维克红军与白军作战,白军得到了美国、法国和英国的支持,这些国家为白军提供了坦克。坦克是一战后期诞生的新式武器装备。

俄国内战期间(1919年-1921年)的1920年7月,红军发动了第一次坦克战,这是一次由第2坦克中队、第8装甲列车和第14装甲汽车中队进行的联合作战行动。苏联早期的装甲兵部队装备了少量的英国“马克V”型、中型 B“小灵狗”和法国雷诺FT坦克。这些都是西方列强提供给白军的,希望帮助白军对抗布尔什维克,布尔什维克在战斗中俘获了部分装甲车辆,成功地让这支部队反戈一击。

俄国国内战争中坦克并没有起到多大作用,主要原因之一是数量太少,英法两国向白军提供的装甲车数量很大,但援助的坦克总数不超过130辆。这些坦克速度慢,可靠性差,缺乏零备件和燃料,无法在纵深突破作战中与快速骑兵部队配合作战,而纵深突破正是俄国内战的最大特点。在这场战争中,装甲列车机动性强,火力猛,影响远大于坦克,所以在大部分战斗中双方的重要目标都包括保护铁路线。

但红军并没有放弃装甲兵,反而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1917年11月成立了临时性的布尔什维克装甲战委员会,受命指导第二次全俄装甲车讨论会。此次会议主要内容是讨论为新成立的苏维埃共和国组建装甲兵。1918年又成立了革命军事委员会统管上述事务,采取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成立了坦克分队。第一支专门的坦克分队1920年5月组建,每支分队包括3辆英制Mk V型坦克、6辆卡车和3辆摩托车。

由于获得或缴获的坦克越来越多,装甲部队根据坦克的大小分成三种类型:Mk V型组成B(大型)分队,Whippets(小灵狗)组成S(中型)分队,FT坦克组成M(轻型)分队。这种构成并非根据不同类型的坦克承担不同任务这样复杂的战术需要而组建,而更多考虑的是后勤维护和易于协同。值得注意的是根据坦克的尺度和性能来划分是一战结束后直至二战期间苏联红军装甲部队编成的显著特征,并且与实战紧密相连。

500

▲法国雷诺FT-17坦克是第一种中置炮塔并装备37毫米炮或机枪的坦克。该坦克主要用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产量较大。苏联国内战争时期大量援助白军,多被红军缴获。

500

▲一名英国皇家炮兵中士和一辆法国雷诺FT-17,西线。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共有3000辆该型坦克服役,法军一直使用到第二次世界大战,许多被德军缴获,并在1944年的巴黎巷战中投入战斗。该坦克计划用于大规模集中使用,忽视了车辆维护和保养,使用中可靠性较差。

500

▲Mk V型坦克

速度:8公里/小时

尺度:长8.04米,宽4.11,高2.64米,重量29465公斤(29吨)

装甲:15毫米

武器:2门6磅(57毫米)火炮和4挺7.7毫米机枪,或6挺7.7毫米机枪

作战范围:40公里

乘员:8人

500

▲Mk A中型坦克“小灵狗”(Whippet)

速度:12公里/小时

尺度:长6.10米,宽2.62,高2.74米,重量14225公斤(14吨)

装甲:14毫米

武器:3挺或4挺7.7毫米机枪

作战范围:64公里

乘员:3人

500

▲Mk A中型坦克,英国一般称为“小灵狗”(Whippet),照片中的这辆Mk A正在法国工厂拆除凸出的炮座。这两种型号的坦克都援助了白军,红军也缴获过这两种坦克。苏联的工业化使得工程师们可以在新建的工厂中翻新缴获的坦克,这大大推进了苏联坦克工业的发展。

500

▲雷诺FT-17型坦克

速度:8公里/小时

尺度:长5.02米,宽1.74米,高2.14米,重量7000公斤(6.88吨)

装甲:22毫米

武器:1门37毫米火炮或1挺机枪

作战范围:35公里

乘员:2人

布尔什维克经过国内战争取得了胜利,奠定了牢固的地位,红军对装甲战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特别看重用国产坦克替代缴获的西方国家坦克。列夫.托洛茨基是公认的红军奠基人,他曾经写道:必须建立坦克工厂来满足苏联对装甲兵器的需要。事实上早在1919年N.克鲁列夫领导下的技术小组就在刚刚国有化的阿莫(AMO, Avtomobilnoye Moskovskoye Obshchestvo) 工厂中对法国雷诺FT坦克进行逆向设计。之所选择这种坦克作为切入点是因为它既小又简单。最终仅生产了1辆,但苏联官方宣布共制造了14辆。考虑到内战刚刚结束时苏联糟糕的工业基础,这14辆坦克有可能是对老旧坦克翻新而成的。

由于缺乏工业资源和技术能力,1919年到1924年间苏维埃俄国的许多坦克设计方案都仅停留在图纸上,坦克的研发也因设计师们过于丰富的想象力和制订了过高的目标而步履艰难。1919年来自伊绍斯基工厂的一个设计小组赢得了当年装甲车设计比赛,它的Tyeplokhod Tipa AM(摩托艇型AM)装甲车是一种10.1吨水陆两栖坦克,装有76.2毫米火炮。由于设计过于复杂,存在着无法克服的技术障碍,研制工作1923年暂停。

尽管存在着这些不足,苏联仍努力建立负责设计和装甲兵运用的组织机构。1923年战时工业总局首次对坦克设计和战时红军需求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系统性研究,研究包括从1916年到1918年坦克战的探讨,还为培训坦克兵拟定了训练大纲。1925年为推进装甲兵建设还设立了坦克技术研究局。该机构主要负责1926年开始大规模生产坦克所需工业基础的恢复和发展。这种大规模投产的坦克型号为MS-1,即后来众所周知的T-16/18型坦克。


苏联MS-1/T-18坦克

MS-1/T-18坦克源自1926年制订的三年计划,制订计划的目标是生产足够数量的坦克,为突破敌人防御提供近距支援。为了加快设计和生产速度,红军对多个国外设计方案进行了仔细研究,初步评估后意大利菲亚特FIA-3000坦克战胜了法国雷诺FT坦克和它的苏联改型KS-1,意大利坦克重量较轻,速度快。FT和KS坦克的精度和重量都不符合要求,整体工艺较差。

1927年3月原型车由布尔什维克工厂试制,准备进行测试,代号为T-16。测试表现不错,但也需要进行一些改进,如增加一个负重轮,改进变速箱。1927年年中新样车完工并开始进行测试,代号更换为T-18。由于没有配备火炮,测试主要集中在公路行驶性能上,测试表明它的公路行驶性能表现优异,并获准服役。1928年到1929年间红军订购了108辆,首批30辆参加了1929年11月7日的莫斯科和列宁格勒庆祝十月革命胜利大游行。

由于布尔什维克工厂缺乏生产某些零部件的设备,坦克的生产存在很大的困难,这些零部件包括滚珠轴承和化油器,后来不得不依靠进口解决这一问题,虽然生产出来的坦克得以服役,但这类问题一直困扰着红军。1929年进行的越野测试中发现T-18难以跨越战壕,不过这一问题后来得到解决,这一型号的坦克以其外观和后方尾柱为自己赢得了“犀牛(Nosorog)”的绰号。

T-18的生产一直持续到1931年底,1927年7月革命军事委员会曾指出这种坦克不适合现代作战,但仍得以保留以等待其替代型号服役。只不过对它进行了权宜之计的改进。曾经尝试在新的快速型底盘上加装仿制的法国霍奇基斯37毫米火炮,但仅讨论而已。炮塔经过重新设计,空间更大,可容纳无线电台,尽管并不是所有坦克都装上了。

所有改进中最重要的是提高T-18的速度和机动性。发动机功率增加到40马力,换装新型变速箱和铸造式驱动轮,但坦克的整体性能未有明显改善,1933年和1938年又对T-18的行走机构进行了改进,但效果不明显。

500

▲苏联早期的T-18轻型坦克

MS-1 /T-18的战斗表现

T-18服役不久部队就对它表示了不满,但1928年到1931年间仍生产了989辆,对战争胜利作出了贡献,虽然有局限性,仍较好地完成了对步兵进行近距火力支援的任务。1929年,9辆T-18参加了远东苏联军队与中国军队的冲突,还有8辆T-18参加了第106和第108步兵团与中国军队在扎莱诺火车站的战斗,战斗中步兵分队在坦克的掩护下向中国军队阵地推进,坦克车组的操纵技术性较高,火炮和机枪为步兵提供火力支援。另一次进攻则不那么成功,因为坦克无法跨越反坦克壕。后来数量坦克设法突破了中国军队的防线并集中火力进行射击。

1941年6月苏联伟大卫国战争爆发时,红军中仅装备少量T-18。1938年红军装备了700辆,当作苏波和苏罗边界筑垒地域的加强火力点使用。苏联伟大卫国战争爆发日一些T-18坦克参加了罗夫诺-布罗达-卢茨克一线对德军第9装甲集团军的防御作战,用以顶替大量损失的BT和T-26坦克,但均分散投入战斗。

500

▲在五一节游行中,T-18(也称为MS-1 Maliy soprovozhdyenia - pierviy:第一辆小型支援车)轻型坦克在烟雾中穿过红场。这种坦克的生产受到技术问题的困扰,但在1928年和1931年之间仍制造了大约960辆。考虑到生产曾经因严重的设计缺陷而中止以进行修改,增加炮塔和换装大功率引擎,取得这一成就十分不易。

战争恐慌与工业化

T-18生产初期产量很低,许多零部件依赖进口,这是20世纪20年代早期到中期苏联红军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俄国研发和生产现代化武器的能力有限,这一事实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表现得更为明显,虽然俄国努力研制和设计了多种装甲车辆,但无法投入批量生产,俄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仅有的一家坦克工厂是在一名俄国工业实业家购买了制造菲亚特轻型坦克的专利后建立的,这种坦克实际上是法国FT坦克的仿制型。这笔投资基本没有产生利润:工厂设备不足,而且不久后革命爆发,开始了国内战争,俄国工业一片混乱,这造成了相当长一段时期的影响。

苏联第一代坦克和红军装甲和机械化部队的发展依靠的不仅仅是政府工业主管部门的指导,三个因素影响苏联坦克设计和生产的性质:红军的发展;战略思想;国际关系和国内政治斗争。这些因素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共同造就了苏联的军事工业,到1930年代中期苏联红军拥有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装甲部队。

第一个因素:红军的发展。1918年到1927年之间,红军确立了基本的组织结构和对未来战争的认知。布尔什维克在1917年夺取政权后最紧迫的任务是保护自己以应对国内外的直接威胁。1918年1月28日红军的成立对1921年实现这一目标至关重要。然而,尽管内战证明了一支庞大常备军的价值,但由于经济和意识形态的原因,无法保证内战结束后仍然保留这样一支军队。

在20世纪20年代的大部分时间里,托洛茨基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Bolshevik Party)中相当一部分人认为,苏联的经济资源不足,无法负担和装备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抗衡所需的先进武器,他还相信,任何入侵势力都会被苏联的游击战争和亲苏工人起义所削弱。托洛茨基党人主张建立民兵组织,而不是常备军。

500

▲Russkiy-Reno, legkiy坦克M(轻型坦克M: maliy-small),最初其名为"自由战士列宁"。这些坦克是在缴获的前法国雷诺FT-17轻型坦克基础上改装而成。其中15辆组建了莫斯科的第7坦克分队,主要用于参加红场的各次阅兵。其中一些坦克也被用于莫斯科地区的装甲战术演练。

托洛茨基在第十届党代会上败于其政治对手,颇具讽刺意味的是,正因为此,尽管经历了戏剧性的遣散——到1920年代中期,红军人数从500万急剧减少到56万2千人——红军仍然是一支常备职业化军队,而不是民兵。这对苏联政府及其武装力量发展一种统一而有效的武器设计和采购方式,并通过加强训练以保证战争中有效运用这些复杂新式武器的能力至关重要。

第二个因素是红军的战略思想。到20世纪20年代中期,红军已经形成了一套复杂的战术理论,称为“纵深突破”。通过研究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罗斯内战的战例并汲取其中的经验教训,苏联军事理论家认为,突破敌方牢固防御的关键在于综合使用步兵、炮兵、工程兵、装甲兵和空军进行突击。

以配备强大火力的突击部队突破敌方防御突入纵深地带并在敌人后方展开机动作战,这一军事思想中对全战术纵深作战的强调吸引了许多重要并拥有较大影响力的红军思想家的重视,如伏龙芝、特里安达菲洛夫、图哈切夫斯基等人。他们开始相信,为红军装备复杂尖端的新式武器—尤其是坦克—对实施成功的突破并快速突入纵深关系重大。

第三个影响苏联坦克设计的因素是国际关系以及苏联内部的政治斗争。在俄国内战期间,白军得到了来自英国、法国、日本和美国的武器援助甚至直接干预,1920年波兰曾短暂入侵乌克兰,但没有成功。这些干预行动并没有能够挽救白军,但长远看,这些干预和入侵对布尔什维克政权如何理解国际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对布尔什维克党和军队中的许多人来说,苏联和资本主义列强之间不可能有永久和平。

与20世纪20年代初发生的一些事件相对照,苏联党和国家高层的这一看法似乎有点自相矛盾。1922年英苏贸易条约和与德国签署的军事和经济协定以及1924年的《拉帕洛条约》似乎表明苏联与其邻国和睦相处。然而,对包括列宁在内的许多布尔什维克人来说,和平只不过是他们和敌人之间斗争的一个阶段,在这期间资本主义列强仍在外交、经济等领域用各种武器对付苏联,同时也在为全面战争做准备。正是这种信念对苏联放弃民兵组织以及拒绝接受来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援助而是保持一支常备军发挥了关键作用。

基于上述原因,20世纪20年代苏联党和国家、军队中有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苏联红军要想取胜,就必须像它的对手一样装备精良、组织严密。1925年的《临时战地条例》中非常明显的体现了这一思想,该条例强调了新型火炮、坦克和其他先进武器在未来战争中的作用。但这又产生了一个矛盾:落后的苏联工业基础——尤其缺乏技术人员和庞大的训练有素的劳动力——和建设庞大的现代化军队目标之间的矛盾。

另外苏联党、国家和军队中一些领导人的这一看法似乎验证了托洛茨基某些观点的正确性,苏联政治和军事领导人认识到,保护苏联不受敌对国家攻击的重要一点是必须开发内部资源,增强自身力量。许多政治和军事领袖都明白,要让红军成为一支有效的现代化军队,唯一的办法就是实行彻底的工业化。建立起强大的工业基础,克服苏联武器设计和生产方面的缺点,使苏联红军拥有现代化的作战能力。

500

500

▲一次演习中,红军士兵看守着一辆陷住的MS-3坦克。雷诺的“尾巴(尾部支柱)”未能帮助车组摆脱困境。这种MS-3坦克装有新型横置发动机和变速箱,七个小型螺旋弹簧减震悬挂负重轮。MS-3的数量一直到1941年都变化不大,还增加了一门45毫米反坦克炮,但事实证明它根本不是德国装甲兵装备的现代化坦克的对手。

20世纪20年代中期的政治和军事现实要求苏联党和国家转入战时状态,1926年和1927年之间发生了一系列明显具有威胁性的国际政治事件,这造成了众所周知的“战争恐慌”:1926年波兰政府执政的是右翼代表毕苏斯基元帅,他将权力掌握在自己手中,建立了对苏联不利的强大军事政权,苏联和波兰之间的关系经历了一段低迷期。一名苏联部长在波兰遭到暗杀后,局势更加恶化。这一连串的事件引起了莫斯科的关注,苏联红军最高指挥部认为波兰是对苏联安全最直接的威胁。1927年,苏联驻中国大使馆被中华民国政府勒令关闭,英国警方突袭了苏联在伦敦的办公室,苏联与英国断绝了外交关系,安全问题进一步加剧。战争似乎迫在眉睫,许多苏联人陷入恐慌。

不过也有观点认为“战争恐慌”是否存在值得商榷,至少红军从来没有总动员过。所谓的“战争恐慌”可能更多与斯大林的内部政治目标有关。他利用战争危机打败党内主要竞争对手,托洛茨基被开除出党,后又被流放。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始于1929年的雄心勃勃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中,重要目标之一是将苏联建设成一流强国,军事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和接下来的第二个五年计划当中,红军所需装备在苏联工业产出和规划当中占有很大比例。


第一个五年计划

苏联为建设坚实而广泛的工业基础制订了雄心勃勃的计划,苏联政府下令建立庞大的高尔基工厂和莫斯科扎沃兹工厂,两家工厂计划年产车辆12万5千台,拖拉机和坦克的生产集中在列宁格勒的普提洛夫工厂和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工厂。计划初期由于资源有限,军工生产指标设定在较低水平上。此时红军的需求重点是火炮、飞机、坦克和机动车,1926年-1928年的规划中共订购1025辆坦克。随着汽车工业和其他重工业的发展,1925年5月时的订购数量增加到3500辆。1931年实施的大坦克规划使苏联的自信心达到了新高度,根据这一计划仅1932年就要生产坦克1万辆,不过这一规划过于乐观,最终并没有实现,但成就仍然可观,实际制造了3000辆坦克,苏联拥有了当时世界上规模最为庞大的装甲力量,直到1941年惨败于德军之前都牢牢占据着这一位置。

苏联通过实施严厉政策快速扩张其工业和军事实力是一种非常务实的做法。斯大林通过推行一系列政策打造了一支拥有基本技能的劳动力大军。通过集体农庄政策,斯大林剥夺农民们的私有土地创建大型国有农场,从而为快速扩张的新兴工业提供大量劳动力。工厂中过时而低效的管理方式被果断终止,没有达到生产目标的人会受到严厉惩罚。红军对新型武器装备十分热情,因此也不反对动用红军士兵在农村执行新政策。有些新的军工厂中的工人实际上是罪犯。

对工业化进程至关重要的是来自国外的专业知识。苏联用黄金储备雇佣美国和德国的技术专家,购买专用机床,以弥补苏联工业的短板,加速发展。美国以其自身方式参与了苏联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当时美国没有正式承认苏联,但在阻止技术合作和购买美国设备方面只实行了一些有限的且容易规避的限制措施。第一笔交易是1929年与福特汽车公司的一个项目,福特汽车公司协助苏联设计和建设了庞大的高尔基汽车制造厂(Ford Motor Company)并按许可生产福特卡车。二战前和二战期间,该工厂是红军机械制造方面最大最重要的生产中心之一。仅在1932年,苏联就花费了7900万美元从美国购入设备,这几乎占当年美国机械设备出口额的64%。

苏联人特别擅长并取得很大成绩的是从国外购买军用车辆将其作为本国研发新车型的蓝本。这一举措的影响是长期的。苏联从多国购买坦克,如法国、意大利和捷克斯洛伐克,但最重要的设计来自英国、美国和德国。

卡登-洛德 Mk VI (CARDEN-LOYD Mk VI)小型坦克

1929年,由卡勒普斯基将军领导的军事技术委员会下属的专门机构—机械机动化管理局(UMM)主管的特别委员会—购买了英国和美国的设计方案。当时世界各国均认为英国的坦克设计水平领先世界,1931年卡勒普斯基格外愿意从英国唯一的坦克制造商Vickers-Armstrong有限公司购买坦克,尤其是卡登-洛德 Mk VI (CARDEN-LOYD Mk VI)小型坦克和维克斯-阿姆斯特朗E坦克(Vickers-Armstrong E)是早期红军坦克的基础。

500

▲英国进行的一次测试,英国皇家坦克团士兵驾驶着维克斯卡登-洛德装甲车(Vickers Carden-Loyd,也被称为VCL)。这种可载两到三人的轻型装甲车是约翰·卡登爵士于1925年到1929年间发明的。它影响了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国际装甲车的设计,还是英国在二战前开发的布伦炮车(Bren Gun Carrier)的基础。在二战期间英国向苏联提供的许多装甲车中有大量的英国和加拿大制造的布伦炮车。

500

▲卡登-洛德 Mk VI (CARDEN-LOYD Mk VI)小型坦克

速度:45公里/小时

尺度:长2.46米,宽1.70,高1.22米,重量1525公斤(1.5吨)

装甲:9毫米

武器:1挺7.7毫米维克斯机枪

作战范围:96公里

乘员:2人

首批交付苏联的车型之一是维克斯卡登-洛德(VCL) Mk VI坦克。购买这种坦克是因为红军的装甲兵条例规定需要轻型侦察坦克。1927年到1930年间苏联的设计团队试验了许多原创设计方案,如基于T-16底盘研发的T-17和T-25,但这些只存在于图纸上。只有T-23坦克试制成功,由于修改错误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最后决定还是购买已投入实用的英国坦克。

苏联工程师对Mk VI并不完全满意,由N.Korzyrev(科尔济列夫)领导的团队在莫斯科扎沃德 37 号对车体进行了多项修改,性能得到提高,换装了大功率发动机、新型离合器和驱动轮。T-27配备了一挺7.62毫米机枪,但没有配备无线电台,这意味着要通过旗语进行联络,这是当时苏联的标准程序,当时苏联电子工业还处于原始状态。苏联工程师还多次尝试加装37毫米霍奇基斯火炮和76.2毫米Kt火炮,但最终因为该坦克的车体难于承载如此重量,也没有足够空间携带弹药,在如此小的坦克上发射大口径炮弹时固有的不稳定性而归于失败。

战场上的T-27证明自己具有多重价值,它制造简单,维护费用低,但因履带狭窄,难以穿越沼泽和雪地。另外它的炮塔横向射界狭窄和缺乏水陆两栖能力也是公认的,但由此诞生了T-37水陆两栖轻型坦克。尽管如此,T-27仍大量装备苏联红军,到1932年年底,红军共有65个T-27坦克营,每营50辆。20世纪30年代该坦克曾参加了消灭中亚土耳其斯坦巴斯马奇叛乱(Basmachi)。1941年德国入侵苏联时,这些坦克已属过时老旧并被淘汰。如果说有报道提到过T-27,是因为当时苏联装甲部队对获得坦克已深感绝望,而并非它仍有战斗力。

500

▲T-27A型1932年小型坦克

500

▲红军机械师正在检查T-27坦克的履带。该坦克基于VCL设计但有所改进,最明显的是可以保护头部的铰链舱口。除此之外,T-27A还新增了转向机构来提高机动性。这种小型坦克十分适用于训练,能够让红军熟悉履带式车辆和机械化战争的概念。

500

▲苏联内务人民委员会安全部队在与阿富汗接壤的卡拉克沙漠消灭巴斯马奇叛乱武装,T-27A曾在苏联帝国的许多边疆地区起过作用。到1933年停产时,共制造2540辆。1941年时该坦克仍在服役,那时它配备的武器不仅仅是机关枪,还用来牵引37毫米火炮和45毫米反坦克火炮。

但最重要的一笔交易是卡勒普斯基在美国与性格古怪、脾气暴躁的设计师约翰·克里斯蒂(John Christie)进行了漫长而复杂的谈判后达成的。克里斯蒂开发了独特的M1928坦克悬挂系统。这种悬挂系统采用长程独立弹簧悬挂,减少了整车重量,减弱了通过复杂地形时的振动。虽然这个设计远未达到完美境界,但卡勒普斯基和英国人都预见到这种悬挂系统的潜力。后经过克里斯蒂的改进这种悬挂机构成了T-34中型坦克最重要的一部分,而T-34坦克是有史以来最为杰出的坦克之一,也是苏联最终赢得伟大卫国战争的基石之一。


苏德合作

对苏联武装力量最直接的影响来自德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和苏联一样都被西方国家所孤立,处境艰难,这刺激两国开始进行合作。根据《凡尔赛和约》,德国国防军限制在10万人之内,禁止装备飞机和坦克。对于德国来说,幅员辽阔不开放边界的苏联是秘密研制和测试坦克飞机的理想之地,而对苏联来说,获得德国的技术、专业人员和军事思想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这种互惠关系始于1924年,后由于德国国内政治原因中止,但由于这种合作对双方的军方吸引力实在太大,到20世纪20年代双方恢复了合作,并一直持续到1933年1月希特勒上台。

1927年德国在苏联喀山建立了一所坦克技术学校,称为重型车辆实验和测试站。尽管对双方都有明显的好处,但必须抚平内部争论才能达成协议,因为苏联总参谋部的一些人由于军事和意识形态的原因而提出反对意见。1928年10辆德国坦克运至喀山学校,标志着学校开始投入运营。这些坦克每辆重18.28吨(18吨),由克虏伯公司和莱茵金属公司设计,德国飞机也在莫斯科附近的利佩茨克开始试飞。与纯军事合作同样重要的是,苏联军事工业的许多领域都得到了德国设计师和技术人员的援助。交换思想和获得技术有时效果是相同的。1932年,一支由德国工程师格罗特(Grotte)领导的苏联团队研制出TG-1重型突击坦克,这是红军为更广泛的机械化所作出努力的一部分,苏联还购买并按许可制造莱茵金属(Rheinmetall) 37毫米反坦克炮。

德国国防军与红军之间并非相互信任,虽然红军派出一些高级军官到喀山接受德语培训,但通常来说,国防人民委员会委员伏罗希洛夫更愿意在沃罗涅日的红军装甲兵训练中心培训苏军坦克军官。交流虽然有限但确实价值不菲,这对双方发展和完善各自坦克战的原则和理念之重要性无论怎样评价都不为过。苏德双方都对英国军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使用经验和战后发展十分关注。

这是一个军事上变化急剧的年代,如以往一样,德国和苏联都仔细翻译和研究对方的军事文献,其他许多关注军事建设的国家也如此。在这一时期,德国国防军和苏联红军的许多战术原则都有着惊人的一致,但这很符合逻辑,想搞清楚原创思想来自哪里,哪些是受他人启发而成是不可能的。

可以确定的是,1920年到1930年间的苏联红军是一支充满活力和想象力的军队,他们忙于发展自己独特的坦克战。这些想法并不是对德国或其他国家的拙劣模仿。事实上,在某些领域,苏联人的独创性令人吃惊。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