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员也扇下属的耳光吗?

  全文共3948字 | 阅读需8分钟

  古代官员一个耳光没打,都是如何做好上级的?

  近期,河南济源市委书记打市政府秘书长耳光的消息在各类媒体广为传播,引起了强烈的震动。人们不禁要问,为啥会有这样的上级?如果你是上级该怎么办?

  我们不妨穿越历史,到浩瀚的中华历史长河中去检索一下,古代官员都是如何做好上级的?

  姚崇保护忤逆的手下

  唐代姚崇(650-721),是一位忠心为国,勤勉用事,慧眼识人的好宰相。他与另一位宰相宋璟齐心协力辅佐唐玄宗,成就了“开元之治”的鼎盛局面,所以人们并称他们为“姚宋”。在用人方面,姚崇秉公无私,任人唯贤,史称姚崇当国,“进贤退不肖而天下治。”

  

500

  姚崇

  据《资治通鉴》记载:当时有一位贤能官员叫魏知古。早期,魏知古跟着姚崇干,由于为人方直,颇有才学。姚崇爱其才能,就积极向玄宗举荐。唐玄宗想建造金殿和玉真观,魏知古听说后,立即连连上书进谏劝阻,认为这样大动干戈会劳民伤财。唐玄宗发现他果然忠直和敢言,很是赏识,一下子就他从黄门侍郎提升为宰相。

  后来,魏知古又兼任吏部尚书,掌管东都洛阳的人事大权。恰好,姚崇的两个儿子在东都洛阳任职。这二人知道魏知古曾是父亲姚崇的部下,而且是姚崇推荐才得以提拔重用的,就通过魏知古的门客向他送礼。哪知道,这个魏知古不但没有收礼,而且回到长安后,还如实向唐玄宗报告了此事。

  

500

  姚公祠

  一天,唐玄宗把姚崇叫来,问道:“你的儿子有才能吗?都在哪里?”姚崇一听皇帝骤然这么问,必定是自己的儿子出了问题,就说:“臣二子分司东都,其为人多欲而寡慎,是必尝以事干魏知古。”知子莫如父,姚崇是说自己的儿子不安本分,肯定托请魏知古谋取职位了。唐玄宗原以为姚崇会袒护自己的儿子,而隐瞒此事。结果姚崇开诚布公这么一说,让唐玄宗喜出望外,心想姚崇就是姚崇,就问他:“你是怎么知道的?”姚崇回答:“魏知古是我所推荐任相的,我儿子必定以为他会感念我的恩德,而去请托他。”唐玄宗听后,十分赞赏姚崇的不讲私情,但是另一方面,唐玄宗心想,姚崇对魏知古有知遇之恩,还不给姚崇办事,不够意思;魏知古秉公办事,不徇私情,在唐玄宗这里反倒成了不是,也许是姚崇太优秀对国家贡献太大,爱屋及乌吧,所以唐玄宗就对魏知古的为人产生了看法,想将他罢官。姚崇连忙劝阻说:“臣子无状,挠陛下法,陛下赦其罪,已幸矣;苟因臣逐知古,天下必以陛下为私于臣,累圣政矣。”姚崇强调儿子的不法能得到皇帝宽恕已经是大幸了,再不能因为一己私事就驱逐一位优秀的大臣,从而损害国家大局。听到姚崇义正辞严地为魏知古辩护,唐玄宗很高兴,就答应了他的要求。

  

500

  姚崇墓

  姚崇这样的上级识大体,重人才,不因私害公,这种精神的确值得称道。那要是换成了那位市委书记,还不得把魏知古的脸蛋子给扇肿了。

  宋吕蒙正不究非议自己的人

  宋代的宰相吕蒙正很贤良,从他一个生动的廉政故事中可见一斑,据《归田录》载:在吕蒙正当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即宰相的时候。有位官员家里收藏了一面古镜,那位官员向别人炫耀说:“这古镜有灵气,能照二百里。”他想通过吕蒙正的弟弟吕蒙休将古镜献给他,以此能讨个好,得到重用。蒙休找个机会把这个意思给哥哥说了,结果蒙正听后哈哈大笑,毫不犹豫地说:“我的脸不过碟子大,哪里用得着照二百里的镜子!”蒙休见事不投机,也就不敢再提。吕蒙正一句玩笑话,就化解了一次行贿风波,可谓高明。

500

  由此可想而知,平时吕蒙正在处理与上下级关系上肯定有一套。吕蒙正是宋太宗即位后录取的第一位状元,由于他德才兼备,而宋代初年又正值用人之际,所以他很快就脱颖而出。中状元后,仅用了六年多的时间,吕蒙正被提拔为参知政事,有了参与国家大政商讨制定的权力。

500

  《破窑赋》拓片

  在《宋稗类钞》中记载:吕蒙正被提拔为参知政事后,一些比他资格老的官员却成了他的属下,而这些人对他又不甚了解,当然不服气。吕蒙正第一次以执政官的身份和同僚们一起上朝时,人群里有位朝官指着他说:“这么愚钝的小子居然也当了参知政事么?”那时,吕蒙正才刚40岁,耳聪目明,这话都被他听得真真切切。可是吕蒙正装作什么也没听见,不动声色,照样心平气和地走了过去。和他一起来的同僚听到有人藐视吕蒙正,很是恼火,立即下令查明说话者的身份、姓名,吕蒙正连忙制止。早朝结束后,同僚们内心仍不平静,后悔当时没有认真查问,现在人散场了,想再深入去调查一下。吕蒙正赶紧劝道:“查他干什么?如果弄清楚了姓名,就会终生不忘记的。今后见面、办事两下都不自在,岂不是自找包袱背着?所以还是不知道为好。”吕蒙正的这一番话入情入理,想的深远而又毫无做作,同僚们和其他官员听后无不佩服他的心胸宽广。到后来,大家看到吕蒙正为人与做官果然公正廉洁,大家都心服口服,再也没有人说闲话了。

  显然,这个上级也是够味,没有给藐视他的人穿小鞋,甚至都懒得去知道谁说的,这种境界确非一般。要是碰到那位市委书记的上级,我真的不知道他会怎么处理这个当面说他闲话的下级,也许不是扇耳光那么简单了吧。

  明何麟替下属揽过

  明代山西沁水人何麟,当时他正在山西布政司工作。据《明代人物轶事》载:一次,明武宗微服出游,这位皇帝不是微服私访,而是玩耍。武宗从大同来到太原,这时天已经很晚,城门早已关闭,怎么也叫不开。武宗大怒,可又无可奈何,气得连夜去了其他城市过夜。回到京城后,武宗余怒未消,立即派太监去捉拿太原地方官和不开城门的人。而这一块的工作,正是任麟所负责。

500

  面对皇帝的追责,巡抚和守城官吏都吓得不知所措。这时何麟挺身而出,对巡抚说:“幸好朝廷还不知道那天晚上的守门官是谁,依小吏愚见,现在只好先送点钱给这个太监,求他只押解小吏一人进京请罪,我愿意独自相机应付。”任麟的意思是,虽然是他的属下犯的事,可他这个上级不能不管,干脆自己一人承担。但是他作为一个中层管理干部,又能有多大能耐来解决呀,他只能凭自己的智慧相机行事。巡抚一听有人出来担责,自然就同意了。

  进京后,何麟丝毫也不害怕,直接上疏说:“陛下巡幸太原的那天,只臣一人守门,臣不能开门驾迎,固然是罪该万死,但陛下便服微行,又无清道、护卫的诏令,臣下实在无从辨认。臣想昔年汉光武帝夜猎,守城官郅恽拒绝开门接入,光武帝不为然,反而嘉奖了他严守法度。陛下惩处小臣事小,恐怕天下后世就会说陛下的宽仁气量不如汉光武帝了。”

  何麟把那天的情况解释一通,再把汉光武帝的典故搬出来,话又说的很在理。其实,明武宗早就把这事忘得差不不多了,又被何麟这样一比对,武宗自然不想不如汉光武帝,所以也就无心惩罚他了。一场要命的大事,就这样化险为夷了。

  这种替下属揽过的上级是一种什么境界呀?相信那位守城的当事者听到事情如此解决的消息一定会感想颇多,做何麟的属下,累死也值得。

  清汤斌约谈下属走正道

  清代江苏巡抚汤斌(1627-1687)。可不是一个简单的人,他的事迹赫赫有名,大家亲切地称他为“汤豆腐”,可见他有多清廉,所以被称为清朝第一廉吏。他一生刚正不阿,仁厚爱民,政绩斐然。

500

  汤斌画像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汤斌到任江苏巡抚后。因为他素以清介自励,善于敦厚风化。尤其是对于属下,他比较厚待,凡发现其下属有贪酷者,皆善为劝勉,旨在治“病”救人。对于不改者,才予以依法惩处。据《啸亭杂录》记载:汤斌到任后,了解到吴江县知县郭琇的为人还算正直,又考察了郭琇的全部工作,也有许多可取之处,但是发现郭琇却被传为贪官污吏,可是又通过深入了解其中有许多有曲折,实属不得已而为之,不能一棍子打死。为了使郭琇改正自己的过错,也能成为一个清官,汤斌便将他传至省城,当面询问劝导,教导他廉洁从政,相当于现在的廉政约谈。 面对这位刚直清正的新任巡抚汤斌,郭琇这才将心中的郁闷全部道出,他说:“向来上官要钱,卑职无措,只得取之于民。今大人如能一清如水,卑职何敢贪耶?”并向汤斌表示:“请宽一月之期,如声名犹若昔,请公立置典刑可也。”汤斌见郭琇决心悔改,心中暗喜,但仍不漏声色地说:“姑试汝。”

  接受汤斌的约谈,郭琇回到县衙后,立即唤来衙役们,让他们快去打来多桶水,并且亲自动手,用水冲洗吴江县衙的公堂。众人不解其意,忙问其由。郭琇向众人承认了自己的错误,表示了悔改的决心,他郑重地对众人说:“前令郭琇已死,今来者又一郭琇也。”郭琇这是以清水冲洗公堂,以此来表示自己荡除前非的决心。果然,从此之后,他大改前辙,其从政更加廉明公正。属下也一个个有了畏惧心,胥吏们再也不敢狼狈为奸,鱼肉百姓啦。不几年,吴江县政风民风大为改观,政绩显著,百姓称颂。

  后来,汤斌看到郭琇果然痛改前非,政绩卓著,又推荐他当上了江南道监察御史,继而不断得到朝廷的重用,先后升任朝廷左都御史、总督湖广地方军务、兵部右侍郎、资政大夫等要职。

  没想到,汤斌这么一约谈,还谈出了一位大清官,可见如何管理好使用下属,作为上级是有责任也有义务的,汤斌的约谈做法其实是对下属最好的爱护。像汤斌这么好的上级,我想郭琇一定会想再来一打吧。

500

  汤斌墓

  如此看来,古代这些上级一个耳光没打,就把工作做的井井有条,下属管理使用的头头是道。可见,以道理说服人、以德政感化人、以公心举荐人,从古至今都是做一个好上级的标配。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