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抖音世代的《中国观察报告》

  这篇起源于一次与朋友的聊天。该位可爱的九零后台湾小朋友,无可救药的一中一台论,无可救药的...无感化可能。然而就在忘记多少时日前,迷恋上了大陆肖姓知名艺人,自此有了攻破口。

  肖姓艺人唱爱国歌曲,能理解;肖姓艺人之代言品,能买得起还是得买的;肖姓艺人如果对她喊话“回归吧同胞”,那...这位台湾小可爱有点动摇了。該台湾小朋友身为肖姓艺人台湾粉丝站的热血一员,跟我科普了台湾新世代追“中星”之心得。

  本文一些地方不用大陆明星,是因为比起陆星,小年轻们往往更强调自己追“中国明星”。

  我笑他们“在追中星中恨中”。突然想到,我好像没有认真观察过这批人。我对他们往往又敬又怕,台湾很多成功的youtuber都是这年龄段,他们敢于表达,但我又感觉他们对许多严肃议题只有情绪。

  台湾的抖音世代──出生于1995到2005之区间,使用抖音、IG,认为脸书过时,也就是欧美常说的Z世代,这一代成长过程中有B站、抖音。大陆的娱乐文化对他们的影响超越其他年龄段,同时对于“政治上的中国”反抗力度又是所有年龄中最强烈。

  几年前我在公司杂志写过一篇“小鲜肉统一两岸”,我始终认为对台喊话说词老掉牙是一回事,人选又是另一回事──两岸一家亲,找王一博喊远比找老官员说有用嘛。然而,过去我的观察对象与周遭,同龄人与1990至1993之间为多。

  昔日我请喝咖啡的这些学弟妹们,大多已毕业,他们已适应了中国大陆,有一份不错的工作,默默融入北京成为苦命北漂中的一员。许多人跟大陆室友合租、养猫、偶尔晒晒云游四海的成果。拚多多、九九六,转发各种大陆社会热点。只有在逢年过节,才会从他们朋友圈中看到比较多的台湾味──抢机票,或是“终于回台湾了”几个字。

  于是,我把目光转向更年轻、更早就受大陆电视节目“感染”的抖音世代。我设定的年龄层是“最老”也只能是22岁大学毕业(也就是1998年或更小,足足比我小十岁)。在请各路人马“贡献”这批童男童女给我时,碰到了第一个问题。

  “两岸现在这么可怕,有点敏感耶。”童男童女这样回答,且不只一人有这疑虑。

  于是我给这几位年轻人做了心理建设,在此也得告知在看文章的各位几点重要事项。一,别举报,本篇还原台湾青年心声,没有太多政治正确,实在不舒服者尽快关上。

  二,近期我逛遍了年轻人的论坛,也做了一点实际访谈。但这也谨代表我个人之观察心得,若您有实际接触或观察经验,欢迎留言。

  本公众号的关注者中有部分是两岸相关从业人士,这篇写予各位交流。若您对台湾有兴趣,愿意一读,那更是荣幸。

  一,“陆星”与“中星”之辩。

  还是得老调重弹,讲一下陆剧崛起的故事。

  在数年前,台湾最初兴起陆剧潮,是步步惊心与甄嬛传,彼时我常听见的说法是“看陆剧仅能看古装剧,因为两岸文化多少有差,大陆现代剧不会符合台湾人胃口”──这说法在2017年“致我们单纯的小美好”网上热播时被打脸。该原著小说成为台湾网络书店销售第一,某次出差回台北的我看到一家咖啡店以剧名为蛋糕名称。

  在2011陆剧潮初始,再到2017年大陆现代剧在台湾的慢慢热门,与此同时是大陆综艺的兴盛,“台剧没落,陆剧兴起”在媒体上不断出现。在这段时间比较偏绿的三立电视台,开始推出“华人电视剧”,也就是从过去主打的台湾剧,到“全体华人共同的华剧”。有一段时间,“华剧”一词频繁被人提及。

  2017后越来越少人提到“陆剧潮”这一说,因为这成为一个正常的选项,根本不用刻意去说──若说韩剧和韩国综艺是主流,陆剧,大陆综艺,也算是正常选项的“次主流”。值得一提的是,近年台湾影视圈确实努力做出好剧本,拍出一些突破以往尺度的好作品,“华剧”一词逐渐消退,“台剧重现荣光”之说重回主流。

  自然,与此同时大陆明星也在台湾荧幕不断出现,2015年之后鹿唅、TFBOYS在台湾火起,论坛上陆续有人会在明星板块讨论大陆明星的八卦(比如这些明星来台拍戏,是不是用工作证)──在这一时期,也就是2016、2017甚至是2018年时,用“大陆明星/陆星”称谓的仍然算主流。

  在那之后两岸民间更政治对立,但软实力这一块的影响完全没有消除。在2020年7月,论坛上有了“中星版”──在这一时期,使用“中国明星”者已经远远超过“陆星”。甚至若有人用“陆星”,还会被纠正“是中国明星”。这种“纠正现象”在我成长的过程中几乎没发生过。

  语言是非常神奇的。在我这一年代,使用大陆、中国大陆或中国,其实跟统独蓝绿没有太必然的关系,我们更常混着用。有同龄的朋友到上海后以为大陆人不喜欢被称“大陆”,所以都说中国,直到被同事纠正后才恍然大悟。

  但是在抖音一代的语境中,讲出“中国”确实有种政治上的划分,更算是一种政治防卫,甚至会使一些人去纠正令一些人。这一代的“政治觉悟”,启蒙得比我这一代还早、还要激烈。

  他们更早地接受来自对岸的软硬实力影响,他们更早受影响,也更早开始有防卫意识。然而,心理上防卫意识,在人人用淘宝的年代,是否防住?还是一边防卫一边继续着便利的生活?

  以及,对他们而言,“中星”真的完全等同韩星吗?

  二,“中星”能等同韩星吗?

  能把看大陆剧,视为“追韩剧”吗?认为是的请举手──在那时大陆古装剧热播时,这是我北大毕业论文焦点访谈的其中一题。而在座的十位台湾受访者(与我同龄)的反应,只有一个马上举手,有几位都是想了一下,才缓缓举手。

  你能把大陆人(或是各位口中的中国人)视同等同于韩国人之外国人吗?你能把“中国明星”视为等同于韩星吗?“追大陆明星,跟追外国明星一样”,这个认知,是真正这样想多一些,还是政治防范多一些?

  我问了我访谈的抖音一代这些问题(他们基本都称大陆明星为中国明星),但对于“中国明星/中国影剧等于外国影剧”这一点全都存在犹豫。有人给我的解释是,会说“追大陆明星等同于喜欢外国明星”,是因为近年两岸老是喜欢拿“天然独一代看大陆电视剧”说嘴,他们对这个反感,想强调“文化归文化,政治归政治”,故有这样的说法。

  但普遍认为,文化和语言相同,台湾是受到文化产业直接影响的第一波人,也确实让这个“政治上的他国”很难直接被视为“全然的外国”。

  其中一位在北京读书的1998年受访者说,当初他跟同学开玩笑,要到北京“留学”──说完这个词他和朋友都笑了,因为自己知道“留学”一说挺奇怪的,跟去韩国、日本不太一样。

  “追中国明星和追韩国明星差不多,我和朋友会这样说,往往是因为鄙视链的关系──追欧美明星、日韩明星,或是电视剧,似乎比追中国的‘正当’一些。所以我们更想强调政治归政治,明星影视是另一回事,你可以说是一种合理化。”

  “当然,我们也是用这个告诉自己,中、台湾是不同的。”其中一个小年轻这样说。而这大致也符合我对年轻一代舆情的感受。

  而这些小年轻也都认为“看中国该把政治(政府)与人民分开看待”──我这一代提中国大陆,比较多是整体概念,但抖音一代因为使用抖音、甚至用微博B站,更倾向表态“对大陆人(中国人)没意见,有问题的是政治”

  这一点,与我同龄的大陆朋友可能认为是无知或笑话,但就是真实。因此,他们也能很坦然接受综艺上的台湾参赛者被打上“中国台湾”,或是自己粉的明星各种爱国表态。

  我从年轻一代的表态中看见文化的确实影响力。可以肯定的是,你会因为追星而对大陆城市有个大致认识(追肖某的至少认识重庆),也很可能因为追星把对岸“去极端化”(不会多喜欢,但不会蠢到相信对岸人民飢寒交迫),这就是软实力之影响──尽管一再告诉自己“对岸要吃了台湾”、“两边不同”。

  三,“天然统”一代之可能。

  天然统世代,这篇文章是在2017年时一位台湾学者所写,那时有一些回响,自然也有不少讪笑。我本来认为“天然统”太言过其实,然而在我观察各社交媒体的舆论、又做了一些谈话后,有了一点新心得。

  统,若用“支持祖国统一/支持政治统一”为唯一的统一解释,那么完全没戏(而这是两岸网民第一直觉反应,所以都认为天然统一词荒谬)。但台湾一代一代,已经发生变化。

  其一,“中国与美国”在信息传播上之重要性已经差不多(都是强国),而且传播的内容涵盖各方面,科技、医学、经济、生活就业、文化出版──台湾新闻上都是些猎奇的“大陆寻奇”,但台湾没多少年轻人看新闻和政论节目(顶多就是网络新闻,但那些新闻大家也知道准确性存疑)。大众主要是从油管或短视频上获取新知。

  而这些平台上涉及“中国”的内容,比如戏剧、手机游戏、工作就业等等,数不生数(当然有正面有负面)──这些的影响力远超过网络新闻。

  相比之下,我这一世代,媒体对中国大陆之报导多以经济和军事为主。我长大的过程中,我们都认为美国为毫无质疑的老大,且我们成长时期是真的只能透过“新闻”来认识对岸──新闻上要嘛是“陆客没素质”,要嘛是“军事威胁/经济崛起”。

  身边有大陆朋友至今还在说,因为台湾政论节目/新闻太乱七八糟了,台湾年轻人对大陆才如此负面,在我这一代这是事实,但现在不太准确。

  其二,承上所述,抖音世代不只用抖音,追星族用微博,还有不少B站用户,比起奇怪猎奇的大陆新闻、或是“中国经济”这种老论调,他们关注的更是偏软的文化层面。若长期观察台湾社交媒体,不难发现,他们的用语与B站等大陆用户的用语已经无缝对接。

  几年前我做新闻时,还整理过两岸用语大不同之表格,现在看来已经可以作废。许多词语就算这些小年轻不用,也完全能看懂。偶尔论坛上会有“现在中国用语好多”、“警惕中国用语侵入台湾”这种论调,但一下子就过了,大家继续使用。

  其三,综合以上,比起我这一代,抖音世代基本比较能直面“对,中国影响力对我们挺大”之现实(当然也会同时强调,韩国也大,美国也大)。但另一方面,对于政府的“防火防盗防中国”之举措也表示赞同。

  我在与受访者的接触中(虽然人数很有限),都有种感觉,比起他们“恨中国/厌恶中国”,我感受到的是他们真正讨厌的,是那些无奈的现实。有一个受访者在我挂电话之前跟我说,其实如果他是“中国人”,他现在也会讨厌台湾,在两岸上也会是急统派(这位受访者并非亲蓝,抖音一代几乎没有亲蓝者)。

  讨厌现实,但还是得继续生活。讨厌对岸,抖音和B站还是极好的。我们的生活,从来都是在跟人交流下建立起来的。

  政治上的中国、文化影响力下的中国、以及自己所粉过所遇见的“中国人”...这些,谁能完全区隔谁?

  许多东西搅在一起,最终两岸,谁能完全不受谁影响?谁又能全然区隔谁呢?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