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追的这几个偶像,才是所有明星的典范

2021年,国内的青年,更懂得如何追星了。

  1月9日晚上,“90后”资深男神袁隆平,被网友发现“入驻”了某短视频平台。

  然后,粉丝就按捺不住了。

  就这么一个账号,没有发布任何内容,也没有任何宣传。仅仅是网友们自动接力,一夜间就涨粉500多万,创造了短视频单日粉丝增长纪录。远远超过昔日的吸粉能手周杰伦、王冰冰。

  1月10日,袁隆平的吸粉纪录又被自己打破。截至当晚,短短一天时间,袁隆平粉丝已经超过1300万。

500

  随后袁隆平表示对该账号并不知情,1月12日该账号关闭。关闭前粉丝自发增长到1629.2万

  虽然男神“高冷”,广大网友对他的热爱丝毫不减。甚至主动为他解释:“袁爷爷太忙了,没时间拍短视频。他正在忙着启动海水稻工程。”

  果然,3天后,第五届国际海水稻论坛上,袁隆平再度重申“亿亩盐碱荒滩变良田”的目标。

  袁隆平曾把水稻比喻成“核武器”,对手是饥饿。他一生中80%的时间都在农田里忙着“威慑”对手。如今已经91岁,仍然战斗在第一线。

  海水稻项目落地后,我们国家又可以多养活8000万—1亿人口。

500

  幸运的是,除了袁隆平,我们还有其他巨星可以追。

  2020年11月5日,74岁的李兰娟去济宁医院做学术报告,被数百学生一路尖叫追随。

  

500

  同期,85岁的钟南山到访华师大附属中学、澳门科技大学,也被学生围得水泄不通……

500

  这些院士,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也是我们最该追的星。他们每一个人手里都握有“核武器”,捍卫一方。

  我们常用核武器来烘托某些人、某些领域的重要性。

  2021年,不用“烘托”,我们在核武器方面,也同样传出振奋人心的消息。

  1月6日,空军招飞宣传片播出,除了易烊千玺、吴京,片中神秘机型引发各界猜测。12日,央视军事节目中出现盖有红布的无尾飞翼布局的飞机造型,热议多年的轰-20呼之欲出。

500

  图:疑似被网友拍到的轰-20

  如此明显的“剧透”,预示着轰-20极有可能会在今年上半年首飞。

  这款核常兼备的战略轰炸机的出现,将使中国成为全球第三个真正意义上拥有三位一体核威慑力的国家。

  相对于袁隆平、钟南山、李兰娟们,那些隐匿在聚光灯外,为国家造盾的人,同样值得关注,值得拥有亿万粉丝追捧。

  毕竟,如今的青年,已经清楚的知道,哪些星值得去追。尽管,有些巨星已经“远行”,但他们,不会被遗忘。

  2020年12月1日,中国核材料专家李冠兴院士逝世,享年81岁。

  2019年5月28日,中国核材料专业开创者李恒德院士逝世,享年98岁。

  2018年11月17日,中国“核司令”程开甲院士逝世,享年101岁。

  这些国士,都是共和国核工业的奠基人。他们打破了发达国家的各种技术垄断,造核武器保障了中国人的生命安全,建核电站保障了中国人的能源安全。

  他们最大的心愿是看到中国强大起来,不再受欺辱。

  如今我们民富国强,年轻人对国家更加自信,对国家的守护者更加尊重。

  他们,应是“顶流”。

  01

  浪子回头程开甲

  先来看一组勋章: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八一勋章”;

  “改革先锋”称号;

  “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

  作为个人,荣获上述任何一枚勋章,都堪称是对其一生的最高评价。

  而有人却全部集齐了,他叫程开甲。

  作为中国核武器事业的开拓者,程开甲获得的奖项还很多。除了这些官方荣誉,私底下他还有个称号——“核司令”

500

  来源:央视

  1964年10月16日,罗布泊一声巨响,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这一瞬间国人都在欢呼,然而时任试验基地技术负责人的程开甲却还在焦急等待。

  “我听到响声,我知道成功了,但是我等啊等。”

500

  来源:央视

  原来原子弹爆炸成功只是第一步,只有拿到相关数据才能知道造出的原子弹水平究竟如何,并根据这些数据,进行后续研究。

  发达国家的核试验曾经发生过数据收集不全,甚至一个数据都拿不到的情况。

  程开甲焦急等待的正是这些数据。

500

  爆炸一个多小时后,1700多台测试仪器陆续拿到全部数据,核爆当量测算完毕,程开甲这才露出笑脸。

  这一刻,中国才真正成为了有核威慑力的国家。

500

  来源:央视

  而回顾程开甲的生平,很难想象他会为了研发原子弹,藏身无人区20多年。

  程开甲出生于商人家庭,作为独子,被全家宠着。

  但不幸的是7岁丧父,9岁母亲出走,造成了他从小叛逆的性格。小学因学习成绩不好,甚至留级了三年。

  但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带来的耻辱,彻底激起了这个13岁纨绔子弟的怒火。此后,程开甲刻苦至极,要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1937年,程开甲考入浙江大学这一年,卢沟桥事件爆发,日本全面侵华。

  在浙大求学期间,为了躲避炮火,学校搬迁了7次。这让程开甲感到更加屈辱。

  但他仍然坚信,“会好起来的”

  他在笔记本上写下了两行字:

  “中国落后挨打的原因:科技落后。

  拯救中国的方法:科学救国。”

  幸运的是,进入大学,程开甲就遇到了当时中国的顶级科学大师,除了校长竺可桢,还有中国雷达之父束星北、核武器研制奠基人王淦昌、数学家苏步青等一众巨星。

  由于名师教导,程开甲的才能很快显露。

  1944年,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访问西迁的浙江大学,就注意到了程开甲。在他推荐下,程开甲去往英国爱丁堡大学求学,成为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物理学家玻恩的研究生。

  在玻恩的引荐下,程开甲又结识了薛定谔、海森堡、谬勒等物理大师。在这个过程中,他也找到了自己的主攻方向——超导理论研究。

  如果,继续留在海外,世界或许会多一名诺贝尔奖获得者,程开甲必然前途无量。

  程开甲的命运转折发生于1949年4月。当时,长江上的英国紫石英号军舰不顾人民解放军的警告,公然挑衅,被解放军反击,打到升起白旗……

500

  “我当时看到的时候真是高兴啊,我们有一天能够这样子的。”程开甲认识到,报效祖国的时机到了。

  此时的程开甲已经是英国皇家化学工业研究所研究员,可谓是前程似锦,但他拒绝了导师的挽留,回到了祖国。

  “我是一个中国人,我不可能去喊‘英国万岁’、‘美国万岁’,我只能喊‘中国万岁’,我这辈子的最大心愿就是国家强起来,国防强起来。” 

  1960年,作为当时国内、也是全球最顶级的核工业专家程开甲加入中国核武器研究队伍。

  从此他隐姓埋名,在学术界销声匿迹20多年。

  在核武器研究所,在死亡之地罗布泊,从参与原子弹研制,到参与主持决策三十多次核试验,程开甲始终都冲在最前线。

500

  不论环境多么艰苦,程开甲满脑子都是工作。

  一次在研究所排队买饭时,他把饭票递给打饭师傅说,“我给你这个数据,你验算一下。”排在后面的邓稼先笑了,“老程啊,这是食堂”

  六十岁、七十岁、八十岁、甚至是九十岁对程开甲来说都是奋斗的“黄金年龄”

  在2013年,96岁高龄的程开甲还发表了关于超导研究的文章。

  2018年程开甲逝世,在他百年的生命历程中,见证了祖国从支离破碎到山河锦绣

  作为中国核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他唯一的遗憾是,没能等到中国核航母下海。

500

  “我永远忘不了过去中国被人看不起,受人欺辱的滋味。有了原子弹,中国人才真正挺直了脊梁。我们为核事业而献身,为的是让我们祖国能硬邦邦地站在世界面前,我们做到了。”——程开甲

  02

  冲破封锁李恒德

  美国在核心科技领域对中国的封锁,由来已久,直至今日,还玩“封锁、扣人”那一套。

  李恒德60多年科研生涯,只为打破美国技术封锁,把核心材料攥在自己手中。

500

  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了遏制新中国的发展,美国从1950年开始,限制中国留学生回国。

  理工专业的中国留学生,更是出台严令,不准离开美国。1946年考入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留学的李恒德,就是其中一员。

  李恒德研究的是核材料和金属材料。材料,是工业的基础。很显然,美国比我们更早认识到材料的重要性。

  1950 年冬天,美国移民局传唤李恒德,在一间秘密的办公室中,对其进行了长达 8 个小时的疲劳审讯,结果却一无所获,只好将他暂时放了回去。

  不甘心的调查人员,转身就去威胁李恒德的导师,并命令将李恒德调出课题组。

  紧接着,李恒德被美国司法部通知,禁止离开美国,否则将会面临最高五年监禁和5000美元罚款。

  移民局对李恒德威胁道:

  “也许你能有一千条路可以逃出美国,我劝你一条也不要试,否则你知道后果。”

  几天之后,美国变本加厉,甚至对中国留学生实施逮捕行动。

  美国移民局对李恒德的住处进行了彻底搜查。

  他们翻遍了桌子、凳子、柜子、抽屉等各个角落,但除了一本《列宁传》之外,移民局并没有找到任何可以诬陷李恒德的“证据”。

  对李恒德的逮捕计划,以失败告终。

  逮捕不成,美国又生一计,阻止李恒德在美国的科学研究,并孤立他。他被彻底孤立了,没有人敢理他,他也回不了实验室。

  此时,让李恒德坚持下去的唯一信念,就是回国。

   “即使关进监牢,我也必须同美国斗一斗!”

  李恒德每每回忆起这段时期,仍然充满力量。

  与其坐以待毙,不如主动出击。他组织留学生进行集体抗议,寻求各方的支援,比如美国教友会、美国民权联合会、美国有色人种协会等等。

  甚至直接给总统写信质问。

  终于,多年的坚持迎来了转机。

  1954年初,为和平解决朝鲜问题,中、苏、美、英、法以及有关国家在日内瓦召开了国际会议。

500

  李恒德认为这是他们苦等多年的回国机会,便当机立断托朋友多方斡旋,几经辗转将中国留学生的联名信送到了我国时任外交部副部长王炳南手里。

  该事件甚至成为了日内瓦国际会议的议题。最终,在各方舆论的强大压力下,美国政府取消禁令,允许中国留学生回国。

  1954 年 11 月 29 日,李恒德登上了回国的船。12月20日李恒德一行人被从中国香港的码头送到了罗湖桥。

500

  站在罗湖桥的李恒德不断地从桥的一头走到另一头

  终于回来了。“当踏上了那片阔别将近9年、日思夜想的土地时,我恨不能趴在地上狠狠地亲上一口。”那一刻的激动心情,李恒德永远忘不了。

  回国后,李恒德担任了清华大学任机械系副教授。1956年,在他的主导下清华大学创立了核材料专业,这也是我国第一个核材料专业。

  1973 年,李恒德以凝胶沉淀法打破美国封锁,最早在国内研制出二氧化铀的微球,自主生产核反应堆的燃料,为中国核反应堆的研发奠定了基础。

  20世纪70年代之前,民用核电站与核潜艇的安全问题主要是锆合金包壳管材的脆裂问题。材料不过关,曾多次导致美国、苏联核潜艇核反应堆罢工。

  为了破解这一世界性难题,李恒德率队在条件十分艰苦的西北,对锆合金管材的氢氧化物分布进行了反复的试验研究。改进了管材的织构和加工工艺,最终提高了核反应堆的安全性。

  这一研究成果,至今被广泛运用于民用核电站与核潜艇中。

  1978 年,李恒德又带队进入金属离子束表面改性的新领域,这是关于材料机械性能、抗氧化性、耐腐蚀性相关的技术。

  此后,李恒德的团队,在国际上先后发表了 100 多篇论文。

  让一向自大的美国海军研究所都不得不承认,李恒德团队关于金属离子束的研究是迄今为止人类最全面的研究。

  因为他的成果,中国在金属离子束领域的技术超越了美国。

  1989 年,完成金属离子束布局的李恒德,又转战天然生物矿物和仿生材料学。


  在这个阶段,他研制出一系列异质纳米多层膜,能广泛运用于生物医学、高端集成电路、航空航天等领域。

500

  10 年的核材料;

  20 年的离子束;

  30 多年的仿生生物材料。

  一甲子春秋,李恒德不断跨学科领域攻关,突破一个个科学禁区。同时,他还为国家核事业培养了一大批人才。

500

  这些人才现在已经成为中国国防安全、民用核电发展的中坚力量。

  2019年,李恒德逝世,他的一生是打破发达国家垄断的一生。

  西方的那些“纸老虎”,李恒德从来没有怕过。

500

  “我全身流的就是中国人的血液,我就是喜欢中国,喜欢她的河山历史和文化,我就愿意生活在中国。”——李恒德。

  03

  少年天才李冠兴

  他是李恒德的学生,继承并发扬了李恒德在核材料领域的研究,也继承了师父“突破技术封锁”的传统。

  他主持建设了中国第一条重水堆核电燃料元件生产线,把中国人自己的核电燃料带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他推进了中国核级锆产业的研发,打破了美国、法国等囯际核能巨头的垄断……

500

  他是李冠兴,16岁上清华,是当时全班最小的学

  本科、研究生,李冠兴在清华读了10年书。

  当被问到为什么选择清华时,李冠兴表示,“我当时小,不大懂报考的事情,考上清华也是稀里糊涂的。”

  “我出生在上海,但我就想离开上海,我是要学工科,就报了清华,还是背着母亲报的,她不同意我离开上海”。

500

  图:李冠兴(后排右一)与高中同学的合影

  但是,在一个专业读了10年,不可能一直稀里糊涂。尤其是遇到李恒德这样一位老师。

  1962年,刚读研究生那会儿,李冠兴一身的“傲气”,而李恒德偏偏欣赏他傲气背后的才气。

  “我觉得研究生一点不难,因为我本科学分是最好的,是优秀学生,功课全是五分。”李冠兴在军工访谈时对记者表示。

  当时,中国核工业处于起步阶段,对于核材料的研究方向和重点,还是“摸石头过河”状态。

  这给天才李冠兴带来了挑战。在研究生期间定选题时,李冠兴的选题报告因此不断被导师李恒德否定。

  另一个给李冠兴带来困扰的是李恒德对报告内容、格式的严格要求,因为李恒德不允许学生写长报告,只能写四五页纸。

  这四五页纸的选题报告要浓缩大量内容,包括世界上怎么样,我国怎么样,以我国现阶段条件能不能干等等。

  再加上翻译文献时间、调研时间,一份只有四五页的选题报告往往要花费两个月时间。

  在被接连否定四个选题后,年轻骄傲的李冠兴坐不住了,直接问导师:“这个也不行,那个也不行,到底要做什么才行呢?”

  导师李恒德告诉他,“你先不要着急嘛,你再考虑考虑,多去图书馆查找最新文献资料。”

  李冠兴又经过两个月的反复调研,再次确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铀的热循环”,并抱着做不出来就肄业的决心。

  李恒德看着他终于下定决心,便建议他拿着方案到研究组,向每个老师请教。

  最后还嘱咐他,“李冠兴你要真心请教,老师都会帮助你,给你指出问题,你要不谦虚,人家就不会管你怎么弄了。”

  李冠兴听从了导师的建议,最终完善并敲定了方案。

  当时李冠兴还在两个本科班代课,只能利用晚上时间翻阅大量文献,每天只能睡五六个小时。

  回上海探亲时,母亲看到憔悴、消瘦的儿子,吓坏了,差点没认出来。

500

  1967年,李冠兴学有所成,也从老师的肩上接下了重担,毅然奔赴祖国北疆。

  “我学的就是核材料专业,所以到核材料厂是最对口的,国家需要我到这儿来,我要在这干一番事业。”

  就这样,27岁的李冠兴义不容辞赶往包头202厂,这一呆就是40年。

  这40年,他从普通工程师成长为“一把手”,生产出了中国第一组符合标准的重水堆核电燃料组件,为秦山三期核电燃料元件国产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打破了西方国家在核燃料元件领域对中国30余年的封锁。

  什么是核燃料元件?

  这就涉及到了核电站工作原理,我们不做深入讨论。

  只需知道核电站就是利用核反应堆所产生的热能来发电就行了,核反应堆就相当于火电站的锅炉。

  火电站锅炉通过煤炭提供热量,核反应堆则通过可控核裂变产生热量,而这个裂变反应就发生在包含有可裂变材料的核燃料元件之中。

  可见,核燃料元件是贯穿整个核工业产业链的“脊梁”,既是“煤球”,为核反应堆提供能量;也是“保护伞”,有效阻挡了核裂变产生的放射性物质泄漏。

500

  有了李冠兴团队打下的坚实基础,中国很快就建成了核级锆等核材料产业体系,不再落后于美国、欧洲等囯际核能巨头。

500

  从202厂退休之后的李冠兴,仍然不顾高龄,转战抗事故燃料(ATF)领域。ATF是什么?为何如此重要?

  ATF全称是Accident-tolerant Fuel,能进一步提高核电站反应堆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除此之外,ATF还能降低核电站成本。

  自福岛核电站泄漏事故之后,核能的安全性再度受到人们的质疑,导致这一清洁能源的发展一度跌入谷底。

  因此更可靠、更安全的ATF成为世界核能巨头争夺的核心领域。

  可以说,谁能在ATF领域取得优势,谁就能掌握核能源的未来。

  而作为核材料领域专家的李冠兴,早已提前研究对我国核工业如此重要的ATF,在2013年,已经年过七旬的他还冲在中国ATF的最前线。

500

  在人生最后几年,这位老人仍不愿休息,仍然频频往返于包头、北京、深圳,帮助中国ATF开好头、起好步。

  2020年,李冠兴逝世。

  薪火相传,在核材料领域,他完成并突破了老师李恒德交给他的任务。

500

  “有些东西不是金钱能买到的,人总是要有点精神!”——李冠兴。

  尾声

  1970年12月26日,中国第一艘核潜艇长征一号(401艇)在葫芦岛下水。

500

  2012年9月25日,中国首艘航母“辽宁舰”交付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正式开始服役。

500

  2021年以来,据最新照片显示,中国003号航母的各分段已经基本上完成了合拢,表明船身建造已经进入尾声。


​  可以预计中国003号航母极有可能在今年下水。

  随着核反应堆“玲龙一号”和“华龙一号”的成功研制,中国形成了“双龙出海”的核电走出去格局,在此基础之上的中国核航母,也将在不久之后出海。

500

  从原子弹到核潜艇,再到航空母舰,几代中国人的梦想终于实现了,可越来越多的筑梦人却永远离开了我们。

  看到这些,我不由地再次想起一张中国人都无法忘记的照片,照片摄于1980年。

500

  照片中一位64岁的老人踮起脚尖、嘴巴微张、前倾着上身向里看。因为美军以保密为由,禁止触摸任何设备,他这么做,只为看清楚一些。

  这位老人是刘华清,被誉为“中国现代海军之父”、“中国航母之父”。

  他还没来得及看到中国的航母入列,就永远地离开了。

  今年1月14日,是刘华清逝世十周年纪念日。

  大师远行,长歌未尽。

  今日中国的强大,是对这些大师最好的纪念。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