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20年视角再看《拯救大兵瑞恩》

Zpuzzle北京师范大学 文艺学博士5,968 人赞同了该回答

得了吧,我当年看《拯救大兵瑞恩》的时候,就恶心的不行。

当然,从《拯救大兵瑞恩》上来看,美国在宣传上还真是一把好手。中国大多数时候,还真干不出来这种事。

《拯救大兵瑞恩》的情节是瑞恩一家四兄弟都上了战场,结果三个哥哥都死了,只剩下小儿子还活着。不想让母亲再失去孩子的将军,决定派出军队去营救最小的瑞恩。

然而,这种事在中国历史上稍微一个正常的王朝里都不会出现。为什么?因为中国古代征兵,一般都是按照三丁抽一、五丁抽二的做法来的。比如白居易的《新丰折臂翁》中就有这样的诗句:

无何天宝大征兵,户有三丁点一丁。点得驱将何处去,五月万里云南行。

《新丰折臂翁》里记载的是唐朝征南诏的事情,当时主持征兵的是杨国忠。即便是杨国忠,也不过是三丁抽一而已。

而在安史之乱爆发后,在战乱严重的河南河北地区,杜甫也记载了新安县的征兵情况: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

在这首《新安吏》中,一句“次选中男行”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即便是在安史之乱的严峻形势中,唐朝征兵是有严格的次序的。

只有在比较特殊的情况下,才会把所有人都派上战场,比如杜甫在《石壕吏》中说“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但这种强行把三兄弟都送到前线的行为,一直是被当成负面教材批判的——因为一旦家里的壮丁死光了,就很容易让家里的老人陷入老无所养的境地。

而且,中国古代的不少将领在出征时也会按照独子兵>幼子兵>无子兵的顺序,将军队中的士兵按次序筛选出来。具体来说就是,如果家中只有一个孩子,那就尽量不要按照这个孩子去一线。如果家中有多个孩子,那就不要让最小的孩子上前线。如果家中的孩子年龄都较大,那么就不要安排没有结婚以及没有生孩子的士兵上前线,这样才好让人给家里留香火。在电影里,瑞恩的哥哥们是否结婚、是否有孩子并没有交代,但当时的瑞恩是没有孩子的。按照中国大多数正统王朝的做法,除非是迫在眉睫的战争,否则瑞恩就不应该被派到一线战场。

至于说在近代,共产党的武装也基本遵循这一原则。即便是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或者六七十年代与苏联的对抗中,也很少做出过把一家人里的所有孩子都拉上战场的事情。再比如在反应汶川抗震救灾的电影《惊天动地》中就有这么一个情节,侯勇饰演的指挥官在部队出发前命令独生子出列。这也是共产党工作原则的一个体现。

500《惊天动地》中,在进入震区前,指挥官命令独生子出列

在今天,中国在对士兵服役地点以及相关任务的分配上,也遵循着一些通行的规则。比如海军中的夫妻,必须在不同的部队或舰艇上服役,同时尽量不安排两人同时出航——也就是说,丈夫出航的时候,妻子就在基地中,反之亦然。这就是为了防止万一在出航时遇到危险,父母、孩子无人照顾。再比如家中如有兄弟同时服役,也会将兄弟拆散,将其中一人安排在危险相对较小的部队或战区。

所以说,每每想到这里,我真的是深深折服于美国的宣传机器。《拯救大兵瑞恩》这种把一家四兄弟都拉上战场的事,哪怕是在中国的封建王朝,都不太好意思说出来。大多数时候,一个要点脸的国家,都应该避免出现这种把一家的男丁全都派上战场的情况——更何况,以美国当时的无敌国力,远不至于到了要把四兄弟都拉上战场的地步。换句话说,一个负责任的国家,绝不应该让瑞恩出现在战场上。即便出现在战场上,也不应该把他安排在一线——你让他本土当个部队上的修理工或者当个勤务兵,不也是参军为国做贡献吗?

中国封建王朝都有不少能做到这一步,20世纪的人类灯塔不但做不到,而且还把这个事拍成电影。本来是一个国家政策上的失误,结果却被包装成了“不放弃任何一个人”的感人故事,最后居然还能让人感动的稀里哗啦,这种丧事喜办的能力让我发自内心地觉得美国人玩宣传是真NB。

就美国现在的防疫情况来说,我敢保证,不出什么意外的话,在疫情结束后美国一定会拍一部感人至深的抗疫电影。在这里面,你一定能看到一个为了病人的生命努力到最后一刻的医生,也会看到在美国的带领下,全世界的医生都聚集在一起来救人。到时候,美国人又可以大吹特吹“不放弃任何一个人”。

编辑于 22 小时前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