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一生中这个“得意之笔”是如何书写的?

1960年,英国陆军元帅蒙哥马利访华同毛主席会晤,他盛赞毛主席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中的指挥艺术,称其可以与世界历史上任何伟大的战役相媲美。毛主席微笑着摇头讲:“四渡赤水才是我的得意之笔。”

500

从1935年1月19日红军离开遵义移师北上,到5月9日渡过金沙江跳出包围圈,这支队伍仿佛卸下重负重焕新生。四渡赤水中的3万余红军恰似一道弧形闪电于40万敌军丛中穿插驰骋,变被动为主动,打开了全新的战争局面。

《长征组歌》有句词叫:“四渡赤水出奇兵,毛主席用兵真如神。”然而实际上,四渡赤水的起点绝非一开始就是胜利的写意,而是以一场失利作为开端。

500

1月28日欲北渡长江的红军与国民党军在土城发生激战。战斗发起前,根据截获的敌军情报,双方兵力对比,我军占明显优势。然而现实情况是,情报翻译出现重大失误,将“旅”翻译成了“团”,虽一字之差,却是四五千人的差距,战场力量对比瞬间发生了巨大变化。除了现有敌军的虎视眈眈,他们还有援军蜂拥而来,红军深陷被动局面。

关键时刻,毛泽东审时度势,果断决策放弃原定渡江计划,由土城西渡赤水河。就这样,1月29日,红军主力部队轻装一渡赤水,摆脱了与敌军进行消耗战,保住了有生力量。

500

然而土城的受挫,也让渡江计划被彻底打乱。如此劣势的开局,深陷山重水复之地,缘何能成为毛主席的“得意之笔”?

原来,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毛主席并没有沮丧气恼,他敏锐的眼光不断游曳在战场内外,仔细分析了整体劣势之下红军灵活机动的优势,在战略转移中找寻着反攻时机。

此时国民党军纷纷向川滇地区进军,黔北地区兵力空虚。毛主席意识到要利用敌军预判红军北渡长江的错觉,出其不意,以运动战主动消灭敌人。

2月20日前后,红军二渡赤水重返黔北,惊慌失措的国民党军被这意想不到的回马枪一举击溃。短短几日之内,红军连攻桐梓、娄山关、遵义,击溃和歼灭敌人2个师、8个团,俘敌约3000人,取得了长征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当工农红军的旗帜插上天险娄山关上时,毛主席难掩心中激动挥毫写下:“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500

自此之后,表面上看似蒋介石占了优势,实际上却只能跟在毛主席的指挥棒后,被动挨打。

气急败坏的蒋介石重新调整部署,调兵遣将意图再次上演铁壁合围。黑云压城,来势汹汹,红军原意在遵义以西建立根据地的想法因鲁班场失利而放弃,此时蒋介石的包围圈即将形成水泄不通的铁桶。

而毛主席灵活机动的军事战略战术再一次胜蒋介石一筹。此时鲁班场战斗实际是一场佯攻,其调动敌人让出通往川南道路的目的已经达成,另一面毛主席早已秘密派人控制了渡河点,并在赤水河上架设了两座浮桥。

3月16日,红军三渡赤水再入川南,并派一个团的兵力向西北方向的长江南岸进行佯装活动,吸引国民党军队的注意力。

500

当侦察报告如雪花般送往贵阳行营时,蒋介石深信自己咬死了红军主力。他万万没想到的是,他要求重兵云集堵截的“红军主力”本就是毛主席的有意佯动,而此时红军真正的主力早已于21日晚至22日凌晨秘密四渡赤水,兵临蒋介石行营所在地贵阳。

500

毛主席深知蒋介石色厉内荏的纸老虎本质,挥洒自如地借蒋介石之手成功调出滇军。红军如箭直插门户大开的云南,从容渡过金沙江,只留下后知后觉的蒋介石懊悔不已。

500

用兵之道,奇正结合;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毛主席之所以成为中外闻名的军事家,就在于其军事指挥从不墨守成规、从不迷信套路、从不一成不变。他常说:“我们打仗,一本书也不带,只是分析敌我战争形势,分析具体情况。”

毛主席指挥中央红军转战川黔滇三省,巧妙地穿插于国民党重兵“围剿”之间,扬长避短,攻其不备,把走与打、消灭敌人与保存自己辩证地统一起来。其大智大勇和果断担当的军事指挥艺术在危局中打出了生机,从山重水复硬是走出了柳暗花明,不仅成功改变了红军的命运,也在中外战争史上留下了极为浓墨重彩的一笔。

500

正如四渡赤水红军烈士陵园纪念碑的两句碑文所述:

“四渡赤水”之战,体现了毛泽东等一代伟人实事求是、审时度势、用兵如神的宏才大略。

“四渡赤水”之战,创造了世界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光辉范例,是毛泽东生平军事指挥艺术的“得意之笔”。

如今,决定战争胜利的要素逐渐多元,但万变不离其宗,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依旧可以左右战场胜负,胜战历史中所蕴含的战争规律和制胜因子一直没变:

火炮口径在变、枪械精度在变,“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目标没有变;

作战方式在变、攻守模式在变,“丢掉幻想,准备打仗”的思维没有变;

胜战要素在变、战场生态在变,“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的理念没有变。

500

漫漫征程,唯有奋斗。在人民军队成长壮大的征程里,战场难题依旧有,而且不少,作战困难依旧有,可能更多,锤炼高超的军事指挥能力、掌握灵活机动的思维方法是全军指战员需要跨越且必须跨越的赤水,需要夺取且必须夺取的娄山关,这样的“得意之笔”是我们需要且必须学习的宝贵经验和财富。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