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科学路 | 延安自然科学院:开启中国共产党高等理工科教育的先河

500

我们的生活艰苦而又紧张,

  我们的革命热情却日益高涨。

  谁说我们没有课堂?

  我们有世界上最大的课堂。

  蓝天是我们的屋顶,

  高山是我们的围墙。

  我们的信心比泰山还稳固,

  我们的意志比钢铁还坚强。

  为了祖国的新生,

  为了民族的解放,

  任何困难也不能把我们阻挡。

  ——延安时期自然科学院师生创作的诗歌

说起延安,很多人会想起贺敬之的名篇《回延安》,“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本文的主角延安自然科学院就建在延安南门外的杜甫川。它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学,开创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组织高等理工科教育的先河。

500

延安自然科学院旧址。

延安自然科学院诞生在抗日战争进入极端困难时期。1939年5月,“为促使边区工业生产的进步和保证国防、经济建设的成功”,党中央决定,“在延安创办自然科学院”,由中央财经部直接领导。

这一年年底,党中央召开了一次“自然科学讨论会”,参会的专家们提议把自然科学研究院改为自然科学院,既开展科研活动,又培养科技人才。

中央接受了这个建议,在1940年初开始筹建自然科学院,一方面,陆续打了50多间窑洞,修建了一批用来开会和作机械实习工厂的平房,另一方面,组建教学人员的队伍。院长起初由李富春兼任,后来改为革命老人徐特立。

1940年9月,在50余个窑洞、30余间平房的办学条件下,由100余位师生员工组成的延安自然科学院开办起来。9月1日,顺利举行了开学典礼。从此,中国共产党开始了经办理工科高等教育历史征程。

延安自然科学院下设大学部、大学预科和初中部,其中大学部注重精研学理与实际技术相配合,最初设化学工程科、土木工程科、农业科、林木科;在校人数曾达300多名,学制先是2年后改为3年;选用当时国内著名大学使用的中、英文版教材和参考书,有的课程由教师自编教材;建立物理、化学、生物、地质等实验室,办起机械、化工实习工厂,与边区的主要农场、工厂有密切联系。

500

图为延安。

在办学实践中,徐特立主张教育、科研、生产三位一体,“这就是理论与实践合一的最高原则”,“科学教育与科学研究机关以方法和干部供给经济建设机关,而经济建设机关应该以物质供给研究和教育机关,‘三位一体’才是科学正常发育的园地”。他呼吁科技发展应该像“农业试验场必须设立在有经济意义的农场中。化学实验应该试验羊毛退油以帮助纺织,进行有目的的实验,有生产关系的实验”。

1942年,延安自然科学院开展教育方针大讨论,徐特立提出:“要与军工局、建设厅等机关所属的各工厂农场密切联系起来,把理论与实际做到真正的联系。”“工厂、农场需要哪一种人才,学校就培养哪一种人才。”

500

图为各地爱国知识青年奔赴延安。

对于课程标准,如果不适合经济建设现实,可以进行改造,以使自然科学院在现有的基础上,来一个突变,把它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可以说,科学教育、科学研究和经济建设三位一体既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党的思想路线在科技领域中的体现,也是科学技术正常发展的道路。

延安自然科学院师生,一边教学,一边生产,一边研究探索,因陋就简,因地制宜,克服重重困难,为战时和边区的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那时延安自然科学院始终如一地走在“军民一致”的最前沿。这些理论和实践,不仅在当时对延安自然科学院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而且对今天我国高等教育和科技事业的进步,乃至“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仍有研究价值。

应该说,延安自然科学院独立存在的时间并不算长,1943年就并入了延安大学。但短短几年时间里,延安自然科学院确立了理论联系实际、教育服务于生产和军事的办学特色,而且作为一种文化和精神被传承了下来,一直影响到今天我们国家的科学研究。500

◎来源 | 综合光明网、科技日报、搜狐“北理工航空学院”号

500

今年适逢建党100周年,中国科协决定2021年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党领导下的中国科学家”主题展览,讲述200多位科学家的故事,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献礼。

《科学大观园》编辑部为此设立了“红色科学路”专栏,每周为读者推出与展览主题相关的文章、图片等内容,在为展览做宣传的同时,也将有限的线下展览空间无法呈现出的内容在线上进行展示。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