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平安的战略演进(下)

生态未来

1、转变

500

2013年11月6日,马云、马化腾、马明哲齐聚复旦探讨互联网金融,这次相聚源于众安保险的启动仪式,这家公司由阿里巴巴、中国平安、腾讯合作设立,是第一家互联网保险公司。在复星集团董事长郭广昌的主持下,三马在多个话题上有精彩的交锋。

其中讨论到未来是否所有金融商品都能互联网化时,马明哲从能否标准化的角度出发,认为基金、股票等相对适合在互联网上卖,而人寿保险、大型的财产保险等很难标准化,相对不适合在互联网上交易。对此,马云直言不讳地反对,并以“马车取代汽车”的类比提出“传统保险可干的活,我们都能干”。马明哲并不服气,马上接话补充道,“我完全同意他的意见,所有东西都可以上互联网,但可能一千年后。”

虽然现场始终谈笑风生,但言辞中的观点交锋可谓犀利。即使意见有分歧,但言语之中,仍能明显感受到马明哲对互联网的敬畏,这种敬畏源于互联网公司对传统金融格局的冲击。

在平安推出电商网站PA18的前一年,即1999年,阿里巴巴成立;为了解决买卖双方的信任问题,2003年10月,淘宝推出支付宝,深入到交易支付环节。2013年,中国网民数量达到6.49亿,为顺应用户存钱与理财的需求,当年6月,余额宝诞生,恰逢中国货币市场的“钱荒”推高余额宝的收益率,用户申购热情被点燃,余额宝迅速膨胀,年底即达到1853亿元的规模。余额宝推出的同期,微信的用户数量突破3亿,并发布微信支付功能,金融布局悄然展开。

平安深深感触到这股力量可能带来的变化。2012年,中国平安的营收达到1993.7亿元,同比增长20.3%,增长超过市场平均水平,成绩斐然,但马明哲却在董事长致辞中写道“两个和我同姓的年轻朋友的成绩让我丝毫不敢有一点沾沾自喜。他们创造的两个数据深深地震撼了我,一个是阿里巴巴集团‘双11’的单天销售额达到人民币191亿元,另一个是腾讯的微信用户数突破3亿。”

互联网等新兴科技究竟对金融行业意味着什么,仍然是科技赋能业务“降本增效”的传统逻辑吗?

在复旦的那次论坛中,马明哲提出了两个概念,“金融互联网”与“互联网金融”。其中,金融机构利用互联网把它作为一个工具,提升效率、降低成本,这是金融互联网,它的结果是改良、改善;而互联网金融是从流量开始,到数据的切入,然后再提供服务,然后再到金融,从这个逻辑上说,互联网金融是与传统金融完全不同的逻辑。

“以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为代表的现代科技正在迅猛发展……极大影响了各行业生态环境和现代企业的组织和经营方式,不断催生出新的商业机会和模式,甚至会出现颠覆性、革命性的变革。”马明哲在2012年财报中给出这样的判断。

科技将重塑商业模式,追求“国际领先”的平安当然要跟上。

2、构想

那么,平安如何应对新兴科技带来的模式变革?

2013年,平安正式确立了“金融+科技”的战略转型,核心是通过传统与非传统业务相辅相成的创新之路,实现“科技引领金融,金融服务生活”。其中传统业务主要指传统金融业务,延续综合金融战略的构想,致力于落实“金融超市,客户迁徙”;非传统业务主要指互联网相关的新兴业务,致力于将金融服务融入客户“医、食、住、行、玩”的生活场景和需求,进而促进金融用户与非金融用户的相互转化,实现“一个客户、一个账户、多个产品、一站式服务”的目标。

也是同一年,平安对于愿景的表述从“成为国际领先的综合服务集团”改为“成为中国领先的个人综合金融服务集团”,其中加入的“个人”二字体现了平安想要深入用户场景与生活的强烈愿望。这种愿望后来浓缩为更常用的两个字:“生态”。

2017年,平安确立了未来十年深化“金融+科技”、探索“金融+生态”的战略规划。对于实现的具体路径,马明哲的思考也越来越成熟,他概括为三步:科技赋能金融,科技赋能生态,生态赋能金融。其中,第一步是利用科技手段令金融核心业务更具有竞争力;第二步是以科技赋能生态圈,通过建立生态圈融入到客户服务中;第三步是待生态圈建立完毕后,通过生态圈赋能金融。“生态”在整个战略中的角色,类似“喇叭口”,为金融主业带来流量。

具体要布局什么样的生态圈呢?重点考虑五大标准:第一,它是不是个入口, 第二,它的规模够不够大,第三,它必须有高的门槛,第四,它能不能转化价值,第五,是否可以复制。据此,平安将重心放在医疗健康、金融服务、住房服务、汽车服务、城市服务五大生态圈。其中,将医疗健康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也是马明哲认为除财富管理行业之外最值得投入的行业。根据平安的预测,五大生态圈的市场规模约60-100万亿美元,这给已经实现万亿营收的平安,无疑又打开了巨大的想象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确立“金融+科技”“金融+生态”战略的同一年,平安的愿景改为“国际领先的科技型个人金融生活服务集团”,当年财报也新增“以科技引领业务变革”的栏目,进一步突出科技引领对平安未来至关重要的影响。

这一系列的思考,马明哲在平安30周年(2018年)司庆上做了很精炼的总结,平安第四个十年的最新目标是——深化“金融+科技”,探索“金融+生态”,“成为世界前十大市值的科技公司、前十大市值的公司、全球领先的个人金融科技生活的服务集团”。

在这样的战略思考下,再看近几年来平安的种种“跨界”之举,就不难理解了。

3、布局

2013年之后,平安的发力点除了夯实金融主业,还有“跨界”布局,布局的方向主要有两个,一是核心科技,二是各大生态圈。

“近11万名科技从业人员、3.5万名研发人员、2600名科学家的一流科技人才队伍。”如果不是从平安的2019年财报中摘得的数据,可能很多人都不会想到这是一家金融公司。确定科技引领的方向以后,自主研发为主的平安在科技人才、研发上的投入更是不遗余力。在技术方向上,平安确立了人工智能、区块链、云三大核心技术,至今在相应领域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持续投入科技的基础上,对几大生态圈的布局更是频频出手。

对于金融服务生态圈,平安的构想是提供各类金融服务、实现各类金融消费场景的无缝衔接和闭环交易,核心是通过资产与资金的在线连接构建“开放平台+开放市场”。沿着这个思路,平安一面利用传统金融优势覆盖各类线下消费场景,另一方面,通过2011年成立的陆金所、2014年上线的壹钱包以及前期成立的壹账通等业务完成资产与资金的线上连接。

对于医疗健康生态圈,平安的构想是构建涵盖用户端、服务商、支付端三类客户。其中用户端包括线上线下所有个人客户;为实现线上覆盖,2015年4月,平安推出内部孵化的平安好医生,并在三年后在港交所上市。以平安好医生作为重要流量入口,打通用户与平安寿险、平安养老险、平安健康险等公司服务的连接。服务商包括监管部门与医疗服务提供方(如医院、体检机构等),支付方包括医保局、商保公司等,对于这两类B端客户,平安提供基于自研技术的智能化解决方案,本质是技术的对外赋能。

对于汽车生态圈,平安的构想是覆盖“看车、买车、用车”的全流程,服务对象涵盖车主、制造商、经销商、修理厂等。为此,2013年3月,瞄向二手车市场交易与金融服务的平安好车成立;2016年6月,平安从澳大利亚电信手中收购汽车之家47.4%的股权,布局“看车”环节。

对于城市服务,平安的构想是以科技推动城市发展,客户主要是政府与企业,本质也是自有技术的对外赋能。

相对而言,房产服务生态圈的改变最大。最初的构想是打造覆盖地产营销、地产管理、地产金融的全房生态,因此,平安在2014年3月成立了平安好房,全力打造房地产金融O2O,但模式并未走通,后团队解散、网站并入平安城科。在2019年的财报中,房产生态圈的构想调整为打造“规、建、管”一体化平台,为政府、企业提供智能化管理服务,从这个逻辑看,与城市服务差别并不大。而从近几年财报看,这部分的表述也越来越少,2020年半年报中,生态圈的介绍中已经看不到房产服务,战略悄然调整。

回顾这些年平安的布局,有成有败,有得有失,即使平安已经“大而不倒”,在新业务的探索上也难免无力。马明哲没有回避这些事实,所以在“金融+生态”上,他特别强调“探索”。探索就肯定有失败,但只有坚持探索才有创新的可能,也正是持续不懈的探索才造就了今日的平安。

结语

500

从蛇口出发的平安,由深圳走向全国、再到全球,从产险、寿险到综合金融,再到如今的金融、科技、生态,三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平安不断突破,又在突破中不断地重新定义自己。

如今,平安的成就远不只是规模、利润,无论是治理体系、战略远见还是人才队伍、高度执行力的文化,平安都已走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前列。那么,到底是什么成就了平安?

从它的成长历程中可以发现很多因素,保险行业迅速成长的机会红利、中西结合的股权结构、独到精准的战略方向、国际化的管理标准……然而,它们的背后还有一个共同的动力源:创新。

在监管严格的金融行业,要坚持这两个字并不容易,所以我们看到平安在实践创新的过程中,一方面享受了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深圳提供的政策红利,另一方面,战略节奏也在政策的松紧下张驰,期间与监管不免冲突,平安选择宁肯自损利益也要坚持创新,当然也为此付出过不菲的代价。这般“固执”,只因对平安与马明哲而言,停止创新就是危机,也正是这种危机感驱动着种种创新的发生。

如果深入思考危机感的来源,必然会联系到马明哲本人强烈的危机意识与高超的领导力。马明哲曾分享这样一则故事:有一个牧羊人在北方寒冷的地方放牧了一群羊。起初,温度适宜,羊群日子过得比较舒适,慢慢地变得不爱运动。冬天来临气温骤降,羊们无法适应,很多羊都被冻死了。为了羊能更好地生存下去,牧羊人想出了一个看似可怕的方法:在羊生活的地方放了几只狼。羊感到了生存的危机,以不断的奔跑来防止狼的袭击。这样的奔跑有效地阻止了寒冷的侵蚀,羊群反而比以前死得少了。回顾平安不断变革的历程,可以说,马明哲就是平安的“牧羊人”。

但是,如果把危机感的来源归于马明哲,那么隐忧也产生,没有马明哲的平安是否还会有危机感,是否还有强烈的创新动力,是否还能持续领先?2019年11月,平安集团总经理李源祥离职,马明哲对此回应,“平安的架构在任何一个岗位上都有很好的梯队,而不依靠任何一个人。像我个人对平安的作用是越来越小,甚至可以忽略不计。”从2018年底平安实行的联席CEO制度,我们能看到马明哲在建立“牧羊人”梯队的努力,但是否真的可以培养出合格的“牧羊人”,有待时间检验。

另一个隐忧则源于新兴科技对金融行业可能带来的变革。尽管平安在多项核心技术上持续投入,但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将如何重构金融底层技术和中介模式、改变行业格局,没有答案。要降低技术带来的风险,唯有持续创新,不仅是企业自身在科技、模式、管理等方面的创新,还有相关机构在监管方式上的创新。毕竟,从平安走过的这段路来看,有创新,才能持续领先。

*参考资料:

平安历年财报、招股说明书(港股/A股)

马明哲历年讲话文字/音频

《平安心语》,马明哲

《迷失的盛宴:中国保险史1978-2014》,陈恳

《大道平安》,王禾生

《无止之境:中国平安成长之路》,秦朔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