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的《影》,是张艺谋的归来

在华语电影界,说到张艺谋,可以直接称之为“导演”,而不必赘述成张导演,这可能是对一个导演的至高评价。

活着的影

《影》上映不到一天,今年的金马奖就公布了入围名单。张艺谋执导的这部新片,获得了多达12项提名,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女主角等重量级奖项提名。在《影》中,张艺谋重新为自己的作品注入了血液与情感,既有对于东方美学的贯穿,又有对于实现平民英雄梦想的坚持。

500

▲《影》获得金马奖多项重要奖项提名

《影》最为人称道的,就是张艺谋在形式上做出的勇敢尝试。形式感在这部电影被放大。张艺谋说,每个中国人除了有一个武侠梦,还有一个水墨梦。水墨灰白的色调被阴雨氤氲的氛围笼罩,每一帧画面都可以成为电影的海报

《影》中所蕴含着的,是中国古代的二元对立的意象。太极八卦的练武场就是最明显的象征。沛伞与杨家刀,沛国代表的水与炎国代表的火,小艾的阴柔与境州的阳刚,这些意象背后都透着阴阳对立的哲学想象。

500

▲电影海报

太极本身并非边界分明,水墨也并非是明朗的线条勾勒,这体现着中庸式的模糊与交互。侠士被朦胧染得温柔,境州用女人舞步破杨家刀法,而女人则在单一而混沌的色彩中显得透露着刚强,青萍不忍屈辱以身抗敌。电影当中渗透着的这些形式化的隐喻,比画面的意境更让人三味。

内容情节的血肉难以填充形式的宏大框架,让这部电影充满了争议。在昼为影,在夜为烛,把陶渊明的这句话用来引申为替身的命运十分合适:在光明的白天影子替代着真身,而在黑暗的角落里却像蜡烛一样燃烧殆尽。

张艺谋不甘于影子是这样的命运,但让影活下去,本身就是历史的悖论。为了刻意实现平民境州的英雄化,《影》的情节设置落入类型化的俗套,故事合理性经不起推敲。最后高潮阶段子虞入殿,体现的是形式暴力的极致宣泄,而在内容上却没有足够的铺垫。

500

▲平民英雄的表达让情节内容让位

刻意要让平民境州活下去的执念让这部电影的内容付出了牺牲。活着的“影”,让他对之前信奉忠孝的信念产生怀疑,但在内心依然坚持着对生命的追求。他活了下来,是用血写出的人生悲剧。这也满足了张艺谋电影一以贯之的艺术信念。

张艺谋总是力图在2个小时的有限电影生命之内,去浓缩整个角色一生中最精彩的生活,《活着》中的福贵尝尽人生悲苦却依然相信着明天会变好;《归来》中冯婉瑜好不容易从时代苦难中逃脱,却又陷入一生的遗忘;《金陵十三衩》中曾经灿烂的风尘女子在国难前舍生取义……他要描绘生命最高点的绚烂与呐喊,这让角色从表情到话语都透着生命感。这些精彩我们在自己的人生中难以体验到,却仿佛都能被张艺谋掷入时代的洪流之中,感受当局者的悲喜。

500

▲张艺谋在《晓说》中

张艺谋的归来

从形式和内容上的坚持来看,活着的“影”,完成了张艺谋的归来。在好莱坞拍摄《长城》时的张艺谋曾经深切怀念在中国做导演的日子。《长城》对于商业利益的过度追逐一度让观众认为张艺谋已经迷失,但这部《影》却给出了否定的回答。

从《大红灯笼高高挂》到《英雄》,再到如今的《影》,张艺谋对于东方意象的形式美学不断挖掘,什么样的意象、概念能代表中国,是张艺谋一直在跟自己对话的问题。在2008年宏大的奥运开幕式中,卷轴、吟诵、汉字印刷……张艺谋一直试图给出答案,也让人感受到张艺谋切肤的民族情怀。

从《活着》、《归来》,到《红高粱》,再到如今的《影》,主角或置身于社会动荡的文革浩劫,或在经历民族危亡的抗日战争,或陷于战乱纷飞的三国,个人的悲剧背后承载的是时代的悲剧,时代的悲剧要让一个人的生命去承担,个人呼唤着集体动情,观众与导演有着共同的历史记忆,想象起来的共同体容易让人切肤感受到导演的锥心表达,更让电影显得浓烈悲壮。

500

▲导演张艺谋(图源《商业人物》)

在所有张艺谋导演的电影当中,张艺谋从来都不会出现在电影画面中。但观众总能把电影名字和张艺谋一一对应,好像他时刻参与在电影中。这是因为张艺谋有力量让电影中充溢着导演的声音、思想和态度,张艺谋成为了他执导电影的话语中心

导演一定要讲好故事吗

摄影出身的张艺谋坚持在电影中对形式感的至高强调,难以避免地造成情节内容的牺牲、叙事手法的单一。为什么作为中国最优秀的导演,却讲不好一个故事

改革开放前,张艺谋是一名棉纱厂的工人。1978年开放高考后,他破格进入了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学习,毕业后成为了一名摄影师。从张艺谋的前半生履历来看,没有人相信他会讲好一个故事,而这也成为了现在对他最严厉的批评声音。的确,张艺谋故事讲得不怎么好,《英雄》就是典型。

500

▲《英雄》剧照

但会不会讲动人的故事给观众听,或许本身就不应该成为衡量导演的标准。在戏剧诞生之后的千余年,都没有独立的导演出现,导演的职能可以由演员,由剧作家,甚至由诗人来担任。导演不是小说家,更不是矫揉情节的写手,电影也不是只有剧情片,跌宕起伏和完整无缺的情节内容从来都不是一部电影的必需品。要求一个导演要把故事讲好的奇怪要求,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作家电影是一种强调表达人的内心与意识的电影类型,常常使用低成本的制作手段,大量运用长镜头。这种电影往往显得沉闷,观众难以接受,但《广岛之恋》、《四百下》等作家电影成为了电影历史上公认的佳作,对电影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由此见得,能不能讲一个动人的故事,并不是电影或者导演的衡量标尺

500

▲《广岛之恋》剧照

张艺谋等第五代导演从文革等特殊的历史时期走来,在时代的碰撞中,社会被分解。目睹了历史进程的他们想要表达与内心挣扎与沧桑变化,可以借助故事内容,也可以借助独到的艺术形式。侯孝贤说,背对观众,才开始真正的创作。或许不应该让一种声音拘泥了电影的表达。

好导演的电影作品,可以是对故事的挖掘,可以是对技术的探索,可以是对心灵的追问。从王家卫到贾樟柯,从黑泽明到是枝裕和,好导演可以让观众模糊对剧情的记忆,亲手把自己的名字烙在观众脑海里。一个三国的故事,为什么可以被不同的导演用无数个作品呈现,因为故事是肌理,而导演的思想表达和人生态度才是电影的灵魂

参考资料:

[1]李慧玲.张艺谋影片中的“红”与“黄”[J].电影文学,2018(14):61-63.

[2]卫梦静.浅谈电影艺术的美学特征——以张艺谋的电影作品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8,9(12):138-139.

[3]李强. 锦衣红颜 家国梦影—张艺谋电影身体文化研究[D].上海大学博士论文,2015.

[4]殷姝双双. 导演—演员—身体[D].上海戏剧学院博士论文,2014.

=END=

500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