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问”系列|不依赖感性经验能理解纯逻辑的东西吗?在创造中直觉与逻辑哪个更首要?
“愚蠢的问题不仅允许而且受欢迎。”——哥廷恩大学玻恩研讨班的口号
问题1:
不依赖感性经验能理解纯逻辑的东西吗?
问题来源:
听过些关于康德哲学的课和关于黑格尔尤其是《大逻辑》的课,康、黑二位都企图清除感性经验而用纯逻辑去把握研究对象。在文本上看,似乎他们做到了这一点。但我的问题是:其一,作为作者,他们写那些非常抽象非常逻辑的话时,脑海中就没有对应的感性经验在“教”他这么说吗,也就是说他的那些抽象逻辑的话在没有感性经验的前提下是否能说得出来?其二,作为读者,在读这些非常抽象非常逻辑的话时,如果没有感性经验为基础,是否能理解这些话,还是会不知所云?
问题2:
在创造中直觉与逻辑哪个更首要?(或问:单从逻辑中能导出创新性的理论吗?)
问题来源:
这是在探讨中国人(中国文化)能否创新(尤指“基础理论的原始创新”)的问题时(这是个伪问题吗?并非!主流认知流毒甚广,笔者对此尝试进行了艰辛地批判:祛魅“科学”|对以吴国盛《什么是科学》为代表的“关于科学的主流认知”的旗帜鲜明地批判),对于创新活动过程本身进行探讨时衍生出来的。我体会的创新活动过程是三步走——创意生发、理论建构、验证,前两步分别对应着直觉和逻辑。
注意,我用的词是“首要”,即既有先后顺序上的“首先”之意又有不可或缺性的“重要”之意。也就是说,我当然知道依赖于直觉的创意生发和依赖于逻辑的理论建构在理论创新活动中都不可或缺的重要,但我要分清哪个是“首要”的。
如果这个三步走不成立,那么问题也可以变为:
单从逻辑中能导出创新性的理论吗?
这个问题,笔者做了些尝试性的探讨:
祛魅演绎|破迷欧几里得《几何原本》,演绎在命题的确立中的重要性和次序只能排老三_风闻
期待诸君高见。